03.07 二战时期,日军坦克的发展思路是怎样的?

战略论


在20年代,日本发展装甲车辆的目标主要是提高侦察,协助步兵战斗,警戒,联络等等任务。

30年代,日本陆军的梅津美治郎等人要求开发,厚装甲,大重量,强化武装和大功率发动机的坦克。但是,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认为,日本国防预算有限,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边,还是开发小型战车为实际。

根据,这种方针,日本研发了97式战车,一种14吨级别的轻型坦克。97式战车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战斗,对机动力要求更高,可以在中国战场大部分地区道路和简单加固桥梁顺利通过。

在30年代初期,日军为了反游击战,专门使用载重卡车改造为装甲汽车,改装费支援5000日元。主要可以保护运输队,进行快速的反游击战,武器主要是一座小型机枪炮塔或小口径炮炮塔。

1940年,日本开始研究集中使用装甲部队,进行新式快速机械化部队战斗的方式。以发挥装甲部队快速,机动和突防能力。同时在1942年开始第一次组建战车师团。在1939年,日本也感到过去太重视坦克反步兵能力,因此缺乏打坦克能力,开始装备具有一定反坦克能力的97改战车和1式战车。

1941年开始,日本开始研发1式105毫米自行火炮,但是量产被推迟,到1943年年底才开始生产。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登陆日本已经成为可能,日本开始准备所谓的本土防御战。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日本第一次开始研发中型坦克和自行火炮,比如,采用75炮,18.8吨的3式坦克,4式150毫米自行火炮,自行大口径喷射炮,30吨级别的4式坦克,还有,预备安装105炮,35吨的5式坦克等武器,进行所谓的反登陆战。

其实,3式坦克是日本陆军第一种以打坦克为主要任务,而研发的坦克。日本在战争后期,才发力中型装甲车辆。这主要是因为,不再存在运输问题。日本运输船和船用起重机,没有能力在海外部署18吨以上装甲车辆。而在本土作战,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从记录看,日本陆军也知道中型和重型装甲部队好,在4号军备计划里,就要求建立14个中型坦克师和27个摩托化师。但是首先是日本预算有限,没有钱给陆军造昂贵的中型装甲车辆。

第2个就是,日本运输船和船用起重机,没有能力海外部署中型装甲车辆。最后是,日本没有足够的工程机械,没有能力改造太平洋热带岛屿地形,就是运来中型装甲车辆,也无法使用。


深度军事


二战时期,列强都在竞相攀比坦克科技树。美国、德国、苏联的坦克树算是比较成功的。日本倒也攀坦克科技树,只不过是搞了棵歪脖子树,二战全场,没有理清什么是坦克,坦克是干啥的,坦克怎么用这几个基本问题。所以二战时期日本没有出过代表同时代先进水平的坦克,也更没有知名的坦克战将领。

图一:日本的八九式中战车,只相当于美国的轻型坦克。

日本陆军土,海军洋。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无论是主力军舰的档次,还是海战战术,在二战时期都算得上一流水平。日本陆军的坦克,和坦克战术,刚好相反,在整个二战期间就是渣渣。日本陆军首脑一直比海军头头更相信人比武器重要,对坦克的研制和装备并不十分上心。

苏美德坦克的吨位越来越大,火力越来越强,集中使用坦克的战术也越来越成熟。这三个国家发展坦克的思路非常明确,美国的M4,德国的黑豹,苏联的T-34这些中型坦克成为陆军的主要装备。无论是闪电战还是大纵深作战,以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才是陆战战场的决定力量。

图二:日本九五式轻战车,实际上是超轻型坦克。

日本在1941年以前,一直认为坦克是步兵的大炮,配属步兵使用,认为超轻型坦克和轻型坦克就足以完成这个任务,到1941年见识到德国闪击苏联后,开始建立战车师团。但战车师团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一方面是陆军头头们不会用,另一方面是坦克的性能奇差无比。

日本的坦克偏轻,日本的中型坦克相当于同期强国的轻型坦克,日本的重型坦克相当于中型坦克。以八九式中型坦克为例,战斗全重不到13吨,主炮先是37炮,后来换57炮。这已经是日本性能比较好的主力坦克。再看看美国的M3轻型坦克,战斗全重也是13吨。大家看出问题了吗?八九式在日军中是挑大梁的,而M3在美军是干侦察打杂的。

图三:日本的坦克部队也就是在中国战场上威风一下。一到诺门罕战役就被朱可夫打成渣渣。

同期日本工业基础太弱,日军陆军机械化程度很低,日本的坦克性能本来就不可靠,再加上坑爹的维护保养能力。日本在实战中,经常发生战车部队跑不过步兵部队的战例。虽然日本在二战末期也研制过四式等纸面性能还过得去的坦克,但是并没有大量装备。年产1000辆坦克的能力,在二战中也是倒着数。


厉兵


说到二战时期的坦克很多人都会想到德国的虎式,苏联的T-34,美国的谢尔曼、萤火虫,英国的克伦威尔。至于日本……。其实在最初和其他国家(德国除外)的设计思路一样,坦克都是用来支援步兵的,日本的也是一样。


但是由于东亚战事比欧战爆发的要早,日系坦克的参战经历对早期坦克的发展就对日本坦克有了深远影响。二战还没开打之前,日本坦克和列强之间还是平起平坐的。日系坦克最早脱胎于法国雷诺FT-17型。并结合英式坦克研制出了第一型坦克,全重12.7吨的八九式轻型坦克,并且参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变。
日本89式坦克

由于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反装甲力量的薄弱,这些轻型坦克都足以压倒性的对付中最精锐的中国军队。但是在北上攻打苏联的时候遭到了的苏联坦克集群的装甲冲击,让日本认识到了自己装甲力量的薄弱,但1939年的日苏双方坦克的差距还没那么大,日本除了八九式以外还装备十全重15.8吨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主炮57毫米,装甲最厚25毫米,最高时速38公里每小时)


苏联BT-7坦克

而苏联的主要装备为BT-7(全重13.9吨,口主炮口径45毫米,装甲最厚20毫米,最高时速52公里每小时),所以当时双方的差距并没有很大。但是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日本来说诺门罕战役所损失的坦克却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欧战的爆发,德国也依然在使用3号和4号的短管坦克,但是其坦克战术思想确实不一样。随着欧洲坦克装甲的对抗越来越激烈,体重越来越大,火炮口径越大德虎式坦克和苏联t34坦克随之出现。而美国也跟着欧洲标准走下去。此时的日本却没有力量去发展坦克。所以就被甩到了身后。


德国3号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