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梁興國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大 門

南家宅院坐落在忻府區東張村中一個小巷內,佔地一畝有餘,二進院格局。門樓坐南朝北,懸山頂,搏風板完好,鐵製懸魚為牡丹花瓣,門後設一土地龕。門柱通樑上設單踩普通斗拱四攢,兩側仿木構磚雕外八字牆,中心以方磚嵌鋪菱形圖案,頂部灰瓦鋪頂,脊端殘留鴟吻一隻。門簪三隻,大門中檁上字跡依稀可辯,建造於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木製門匾右讀陰刻“耕讀門第”,指耕讀人家、書香門第。是中國古代一些讀書人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也提醒後人,要一邊讀書,一邊種田。讀書可以做官改變命運,種田可以養家餬口。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儀門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入門是平坦的空地,原建結構皆無。儀門坐西向東,北連東房兩間半隔扇花窗,硬山頂套半間懸山頂,南側建築無存。儀門前檁下設普通斗拱三攢,額枋下三組花板透雕有如意花卉圖案。門頭設金瓜門簪兩個,中心有凸起方孔圖案。門拔為鐵製獅首銜環,環為竹節紋,門輔為蝙蝠狀。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上部門匾陰刻“戩穀罄宜”,“戩穀”一詞,出自詩經之《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穀。罄無不宜,受天百祿。”戩穀即戩穀(jiǎn gǔ) ,意為福祿,戩:幸福;谷:糧食,俸祿;罄宜(qìng yí),意為一切都好,罄:所有;宜:適合。意思是說,只有你做到了盡善、盡宜,上天才會使你享有綿長無盡的福祿。釋義為“與人為善,順應自然”。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午署亭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精美的木雕

最為少見的是與儀門後一體相向而建的午署亭,出亭方能進入二院。午署亭為懸山捲棚頂,垂脊上磚雕鴟吻。明柱通梁,簷下四攢斗拱,龍形耍頭、角飛,補間透雕有三足圓鼎和插瓶,寓意沉雄厚實、平平安安。隱見“琴棋書畫”和佛珠。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門匾高懸“謹節亭”謹節指謹慎,守法度,也有節儉之意。亭,即指此處的涼亭建築。背面門匾為“詩禮紹聞”詩禮:《詩經》和《周禮》,指禮教; 紹,繼也;聞,指往時的典籍和傳聞。有傳統禮教延續傳承之意。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進入二院,存有單簷懸山頂正房五間,西側正面連有一狹小耳院,院內捲棚頂西房一間。耳院磚雕匾額漫漶不清,依稀可辨為“言忠信”,按照中國古建的對稱特點,原建在南對面應有同制耳院,匾額“行篤敬”,出自孔子的一篇講誠信的古文。形容言行舉止很忠義,值得別人相信,自己做的事也受到別人的尊敬。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言忠信據南家後人南震所述,此院是十四世南澤棟為其二子南國琦所建。一院曾有四合院建築,現已不存。二院的5間南房當年被日本人強拆蓋了炮樓,西端原建有三間木樓,1971年拆賣,只留下廊內一堵內影壁牆孤零零地杵立在院內。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南家世祖明代洪武年間從朔州馬邑縣隨移民分遣到東張村,十三世文恭生子有五,族譜上號稱“老五門”。長子十四世南澤棟乾隆年間被保舉到京城國子監讀書,取得太學生功名,本可入官為宦,但其“不為五斗米折腰”捨棄仕途而從商。從走新疆大西路行商做起,集腋成裘在西寧開設“旺益公”商號,逐步在新疆迪化、甘肅蘭州及寧夏等地設14個分號。以駝隊將內地的絲綢、茶葉與邊疆牧民的牧區產品進行貿易,南家儒商成為忻商中的一支勁旅。期間在東張南家街大興土木、起樓蓋院,置地生息。直到同治年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後,西路爆發回民反清戰亂,西路買賣衰落倒閉。當年的南家建築群在南家街規模龐大,每處院落均為二、三進院,亭臺樓閣、雕樑畫棟、佈局各異,建築中彰顯著各不相同的儒商文化元素。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人分割遺產後為滿足生活的需求,絕大部分建築早已拆建為現代建築。唯一隻留下這處殘缺的二進院。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大門搏風板和懸魚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南家19世南天玉報有一顆赤子之心,積極投身抗日救國,與八路軍正組織開展敵後根據地的政委徐世傑相遇,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中共忻縣(東)工委基幹自衛隊,成為了早期忻縣抗日骨幹成員,在當時缺槍少彈的情況下,自力更生,沒有就從敵人手裡奪,不斷壯大了隊伍力量。在一次行動中,鬼子在一個破廟裡烤火,機槍放在了一旁,他孤身奪槍,一口氣跑了二十餘里才甩脫了敵人,給自衛隊奪下了第一挺機關槍,立下了頭功。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忻縣(東)縣委肖家山辦公遺址1939年初忻縣(東)工委成立公安局,基幹自衛隊改為公安警衛隊南天玉任隊長。公安警衛隊是公安局領導下的一支抗日武裝隊伍,約40餘人,主要負責鎮壓通敵分子並看守犯人,配合區委開展武裝工作。1940年春從公安警衛隊中抽調成立了基幹游擊隊(簡稱基遊隊)依託青紗帳拆鐵軌、割電線、襲炮臺不斷地騷擾和打擊敵人,開展抗日遊擊活動,為忻縣(東)縣委開闢根據地起了很大作用。在忻縣(東)以同蒲線為界,曾有“北有趙正午,南有南天玉”的傳說。1941年由於日本侵略者對中共抗日根據地不斷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妄圖消滅抗日政府和地方武裝。6月上旬的一天,忻縣(東)縣政府,包括公安局警衛隊共80餘人在東西張村開展工作,被漢奸李春牛帶領500餘名日偽軍包圍。警衛隊拼死阻擊,掩護縣政府突圍,在激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5歲。晉察冀邊區頒發抗戰犧牲將士光榮證,被授予革命烈士。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烈士光榮證

在這座宅院裡一代代南家人生活、居住,老宅歷經一百五十多年風風雨雨,見證了由盛而衰的家族變遷,演繹了一個個生動的傳奇故事。經尋訪南家後人21世南震瞭解到:院主的後人們早年就移居到省城,荒落了十幾年的院落2015年開始漏雨,地基下沉,為了南家最後的歷史遺蹟得以存續,他們每年投入資金進行修繕,就是為了紀念和傳承下去。因為這裡是先人依然鮮活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統的載體,這裡有抗日英雄的足跡,這裡有故園之思,這裡更是本土文化和地方革命史的佐證。

「忻州古建」忻府區東張村抗戰英烈南天玉世居宅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