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茶人的最後一站是普洱

十多年前,我不喝普洱茶,準確地說是沒有喝過普洱茶。儘管,我的茶齡比我的年齡小不了幾歲。

不只我沒喝過普洱茶,那時身邊所熟知的人基本都是不喝普洱茶的,甚至連普洱茶是什麼都沒聽說過。實際上,當2006年、2007年普洱茶在珠三角開始大熱的時候,許多雲南人是懵圈的,不知道普洱茶到底是什麼。直到有一天,當一位朋友拿著餅茶說這是普洱茶時,才恍然知曉,原來這長得黑不溜秋葉子粗老還不好掰開的就是普洱茶啊……

茶人的最後一站是普洱

短短十餘年間,普洱茶早已逆襲地又一次“名滿天下”,以新的姿態再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一個地方性的默默無名的茶類,成為追捧者甚眾的明星茶類。是因為普洱茶特立獨行的個性,帶給我們無數種與茶相關的美好生活。

更是因為,茶人的最後一站是普洱。

茶人的最後一站是普洱

這話似乎說得有些滿,卻是由普洱茶特立獨行的個性所賦予的。普洱茶可以高雅卻不矯情,上得了廳堂也下得了廚房。正如明代謝肇淛在《滇略》中所記載的:“士庶所用,皆普茶也。”可俗可雅、種類繁多的普洱茶,完全滿足了社會各個層面對茶的需求。

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排毒養顏,加強科學和務實的對話,如果我們共同發起普洱茶的排毒養顏行動,大葉種綠勢力的崛起將指日可待。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茶正式被列為貢茶走進了紫禁城的深宮大院,一直到光緒三十年(1908年)。據《清代貢茶研究》記載,這200年間每年都有大量的普洱茶從雲南被運到京城,而且大多數年份普洱茶的進貢量都位居各茶類之首。普洱貢茶不僅大量用於宮廷的日常生活,同時還被用在祭祀、醫藥、賞賜、禮品等方面,並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使團。

這段貢茶史,讓普洱茶從粗枝大葉、默默無聞,迅速站到一個新的高度。一時間,作為貢茶走進清宮的普洱茶,還因消食化物、解油膩等功效而“名重京師”,受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尋常百姓的熱捧。

普洱茶的生、熟、新、老之分,則把我們帶入一個深邃的普洱茶世界。或許在所有茶類中,只有普洱茶可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不同口感的消費群體。這是一個其他茶類難以企及,無法複製的世界。我們可以品嚐新茶的鮮爽與撞擊力,也可以感受老茶的陳韻與厚重,熟茶的醇和與爽滑……再加上不同產區之間口感上的多樣性,普洱茶的世界充滿謎一樣的精彩。

茶人的最後一站是普洱

“越陳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價值,對一款茶後期轉化的效果,足以讓我們用無盡的牽掛與期待去守候。普洱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當其被從茶樹上採摘下來,進而被壓成茶餅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了另一段旅程,在不斷地轉化中昇華著自己的生命。

伴隨著這種昇華的,是普洱茶的香氣、湯色、滋味都在不斷地變化,而這正是普洱茶最為讓人著迷的地方。剛生產出來的普洱生茶,滋味口感像綠茶,清爽、清潤;陳化了十年左右後像白茶、黃茶;再放個十年上下像青茶;陳化了三四十年又像紅茶,紅亮暖潤。最終,隨著時光的流逝,普洱茶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紅褐透亮,香柔滑順,沉穩平和。在普洱茶不斷轉化、不斷昇華的不同時間段,我們可以從普洱茶的香氣、湯色、口感、韻味中,依稀感覺到不同茶類的身影。而普洱茶依舊是普洱茶,裡面始終存儲滿雲南的味道。

雲南,一個空氣、陽光、藍天、白雲都可以賣錢的地方,更何況是生長在這樣自然環境中的,周圍長滿鬱鬱蔥蔥森林的茶樹,特別是在這塊土地上生長了成百上千年的稀缺古茶樹。蒼老枝條上長出的嫩芽,被壓進看似其貌不揚的茶餅,茶餅裡蓄滿的就是整個雲南的空氣、陽光、藍天、白雲……

茶人的最後一站是普洱

大凡愛茶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一種與大自然親近的衝動。當手捧一杯茶,感覺整個大自然就在自己的環抱中。也因此,在生存環境日益受到汙染的今天,自然、健康的茶生活正為大眾所推崇,喝茶,喝好茶,喝健康茶已成為現代人最為切實的生活需求。隨著人們對食品品質和安全要求的日益提升,生長在瀾滄江兩岸莽莽群山間的普洱茶,足以滿足人們對健康茶飲的所有需求。

現在的普洱茶,已經逐步告別昔日粗枝大葉的形象。從磚餅沱到茶珍、茶膏等產品形態,從大塊頭到迷你沱、巧克力方塊、龍珠等便攜裝,從傻大粗到精緻甚至帶有文創味道的包裝,從生茶、熟茶到菊普等花草普洱到時下較熱的柑普……普洱茶將我們帶進一個精彩的世界,無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帶給我們無盡的享受。

因為,普洱茶不只是用來喝的,還可以是用來細細品味的。懵懂青澀的少年、青春張揚的青年、沉穩持重的中年、到睿智內斂的老者,每個人都能夠從一盞普洱茶湯中,感受到歲月的滋味,照見不同年齡段的自己。從這樣的層面看,普洱茶是茶的精神領地,喝茶人的最後一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