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德銀:負累重重的德國最大銀行

德意志銀行股份公司(下稱“德銀”)是德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總部位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其股票在德國所有交易所都可以進行交易,並且在巴黎、紐約、維也納、日內瓦、巴斯萊、阿姆斯特丹、倫敦、盧森堡、安特衛普和布魯塞爾等地的主要交易所上市。

德銀的客戶包括個人、企業、政府機構、銀行和公共服務機關等,主要為客戶提供一系列投資、金融及相關產品和服務。

根據美國著名投資雜誌《養老金投資》與全球最大諮詢公司之一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進行的聯合研究及排名,截至2016年年底,德銀集團的資產管理規模為1.19萬億美元,在全球資管行業中排名第14位。

儘管體量如此巨大,但2016年10月份左右市場卻一度傳出德銀集團破產的消息,雖然最後被證明是虛驚一場,但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德銀的經營狀況並不是非常好。

百年老店

德銀1870年在德國柏林創立,而根據百度百科,德意志早期的封建國家形成於10世紀,13世紀中期進入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決定組成德意志聯邦,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大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也就是說,德銀的誕生甚至較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尚且早一年。

成立的第三個年頭,即1872年德銀就在中國上海和日本橫濱開設了分行,而此時的大清帝國尚且處於同治皇帝的晚期,日本為明治天皇統治的早期。1876年,德銀收購德意志聯合銀行和柏林銀行協會,成為德國最大的銀行,一直維繫至今。可以說,甫一建立,德銀便是一家國際性的大銀行,並參與全球大型項目的融資,在德國及海外工業化的融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早在清政府統治晚期的戊戌變法期間,德銀旗下的德華銀行就曾經在1898年參與清政府的1600萬英鎊黃金貸款項目,1899年德銀和德華宮廷協助籌建了山東鐵路公司。

根據德銀中國的網站介紹,在隨後的一百多年中,德銀逐漸將分行或者辦事處開設到了全球各地,包括中國的漢口、香港和青島、濟南等。

根據德銀年報中的表述,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共同對德銀的業務負責,如果未能盡到勤勉盡責,他們將會對所造成的損害負責。其中,監督委員會由20名成員組成,其中一半成員是由股東選舉產生,德國本土的僱員選舉另一半成員;管理委員會至少應有三名成員,目前為12名成員,監督委員會負責任命管理委員會的一名主席(首席執行官)和兩名副主席(總裁)。

在2017年年報中,管理層在對當年的經營進行評論時指出,“2017年,銀行對歐元區私人部門的貸款出現明顯分化。一方面自2014年夏季開始的公司貸款額繼續停滯不前,不良債務投資組合的收購增加,公司債發行數量的強勁增長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家庭貸款額連續第三年增長,年同比增長約3.4%,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未償還金額創下56萬億歐元的新紀錄,尤其是消費者貸款與上年同樣迅猛。雖然利率接近於零,但存款繼續保持4.1%的同比增速,私人部門業務貸款與存款比率進一步下降,從2016年的107%降至105%;2017年,企業存款上升6.6%,是家庭存款增幅3.3%的兩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德銀的股權結構非常分散,沒有一個股東的持股比例能夠超過5%,截至2017年9月30日,德銀的前三大股東分別為德銀集團、先鋒集團和高盛,持股比例分別為4.17%、3.49%和2.48%,資訊所列出的前20名機構股東中,第20名股東英國英傑華集團(AVIVA)的持股比例僅0.20%。

主要業務

德銀主要通過六個部門運營業務,即全球市場部、企業部、私人財富和商業客戶部、資產管理部、郵政銀行部以及非核心業務部門。其中,全球市場部主要是為有交易和套期保值服務的客戶提供金融產品;企業部主要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彙集了商業銀行、企業融資和交易銀行業務等能力;私人財富和商業客戶部是以私人和商業銀行自身的能力作為財富管理解決方案;資產管理部涉及的資產範圍非常廣,包括活躍和非活躍的策略及資產類別,涵蓋股票、固定收益、房地產和可持續投資等;郵政銀行部主要從事德國的零售業務,是商業和企業客戶的金融服務提供商。

德銀可謂一家全能銀行,它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現代金融服務,具體來說,包括吸收存款、借款、公司金融、銀團貸款、證券交易、外匯買賣和衍生金融工具、結算業務、發行證券、信用證、保函、過境租賃等。

截至2017年年底,德銀共有附屬機構845家,總資產為1.47萬億歐元,相比2016年年底的1.59萬億下降7.55%;股東總權益較2016年年底增長5.58%;德國本土的員工有4.25萬人,國外5.50萬人,共計9.75萬人,較2016年的9.97萬人減少2209人,其中德國本土的員工下降幅度最大,為2074人,海外員工僅下降135人;德國本土共有分行1570間、海外855間,而2016年年底分別為1776間和880間。由以上經營數據可見,德銀在2017年大幅削減了其在德國本土的業務,而無論從員工數量還是分行數量來看,德銀在海外的業務收縮並不是非常明顯。

根據資訊,2017年,德銀共實現總收入264.47億歐元,相比2016年的300.14億歐元下降11.88%;實現稅前利潤12.28億歐元,相比2016年的虧損8.10億歐元大為好轉;稅後淨利潤為-7.35億歐元,雖然較2016年的虧損額13.56億歐元有所收窄,但已經連續三年虧損卻是不爭的事實。

如此看來,2016年年底,市場一度傳聞德銀即將破產並非空穴來風。

破產風波

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的很多大型銀行要麼破產被兼併,要麼很快被其他機構兼併,總體上已經於2012年全面恢復,美國當年前十大銀行的利潤已經超過危機前的高位;作為德國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德銀竟然在危機中一枝獨秀,2009年反而盈利71.35億美元,但隨後的事實證明,德銀的表現或許是“迴光返照”。2009年之後,德銀的盈利狀況一直不見好轉,時不時地會傳出裁員、操控LIBOR、盈利預期下調等負面消息,尤其是2015年竟然鉅虧145.10億美元;2016年,美國監管機構對德銀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進行秋後算賬,市場一度傳出該行已經申請政府破產保護並將很快破產的消息。

2016年9月15日,德銀證實美國司法部等監管機構正尋求以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從事高風險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投機活動為由對該行處罰140億美元,而美國司法部對國內金融機構開出的最大罰單(JP摩根大通)也不過130億美元。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應聲下跌,天價罰單成為壓倒德銀股價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此前英國的退歐決定對德銀已經造成了沉重打擊,因為該行每年19%的營收來自於英國,為歐洲銀行在英國最大的一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宣稱“德銀是全球金融系統中最大的系統性風險”。一時之間,有關德銀已經申請政府破產保護的消息甚囂塵上。

最終,德銀與美國司法部在2016年12月以72億美元達成和解,德銀的“短期”危機算是“有驚無險”,但資本市場似乎並不買賬。

2018年3月19日,德銀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收於15.54美元/股,而2007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前的5月份曾經創出159.74美元/股的歷史最高價,即使相比2014年年初的階段性高點54.49美元/股,目前的價位也已經跌去70%以上,而大部分跌幅要歸功於2015年下半年及之後。2015年6月30日,德銀收於30.16美元/股,幾乎是2018年3月19日收盤價的兩倍,也就是說,德銀的股價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接近腰斬,更何況其在2016年10月29日還曾創出近10年的最低價11.19美元/股。

然而,儘管連續三年虧損、股價低迷,德銀在2018年3月16日發佈的2017年年報仍然表示,該行2017年度獎發放高達23億歐元的獎金,一時引起輿論大譁,因為德銀2016年的獎金僅為5.46億歐元。對此,德銀CEO約翰·克萊恩表示,公司管理層正在努力扭轉虧損,並呼籲公眾和投資者保持耐心,希望藉助獎金挽留優秀員工。有意思的是,儘管表現糟糕,克萊恩仍然不忘提德銀的老大地位,“為了不辜負我們作為歐洲銀行領頭羊的期望,我們必須投資於自己的員工,以便能繼續為客戶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德國的福利一向為主要經濟體中最好,但也因此加重了德國本土企業的負擔,嚴重削弱了德企在全球競爭的能力,如果不改變這種弊端,即使能夠短期內避免破產,但長期呢?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