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7課,講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八”部漢字,分別如下:

1、。讀ěr,就是“爾”,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爾”,因為爾字後來有更多的詞性,比如代詞、助詞。《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尒,詞之必然也。從入、丨、八,八象氣之分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為之。”所以,尒的本義就是肯定句的句末語氣,相當於“然”。【猜想】“尒”的字形就象一個人說了一句肯定的話,或者做了某個“判斷”,中間的“丨”,指的是這個“判斷”,而兩邊的“八”是人的口氣分散的樣子。

需要注意的是,尒字在現代詞典201部首檢字法中,歸入“小”部,檢索請到“小”部。

“尒”後來就寫做“爾”,比如雲爾、果爾、不爾等,“爾”字現在簡化字寫作“爾”。《說文解字》另有“爾”字,意義要多得多,到本字時再詳解。

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尒的小篆寫法)

2、。“曾”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201部部首檢字法歸入曰部。

(一)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zēng。給的解釋是:“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囪(古囪字從“囗”字框內一個“小”字)聲“它的本義必須從字形來分析,字形演變如圖: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曾的字形演變)

這個字有爭議:楊樹達的《釋曾》:“曾從曰,從囪,從八,蓋口氣上出穿囪而散越也”,“故訓為語之舒。”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字的本義就是人從胸中長出一口氣,吐出來的樣子。但是於省吾的《釋曾》卻說:“古文曾字無從囪從日者,許說失之。”他認為許慎說的不對。都是名家,爭論我們先放著,暫按許慎的說法理解,就是“詞之舒也”曾的本義就是長舒一口氣。

本義之外,曾字在後來繁衍、引申出來許多意思,舉常用的說一說:(1)用作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關於這個字義,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曾之言乃也。”比如《詩經.衛風.河廣》有:“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這裡的刀通“舠”,指小船。這句詩的大意是:誰說黃河廣又寬?其實它是一條小船也容納不下。誰說宋國遠又遙?其實不用一個早上就可以到達。這是宋人思歸不得的詩,黃河不寬,宋國也不遠,想回去並不難,可是他(或她)卻因為某種限制不能如願,於是有了這首詩。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2)用作副詞。表示相承,相當於“則”、“就”、“是”。《廣雅.釋言》稱:“曾,是也。”《廣韻.登韻》有:“曾,則也。”比如《淮南子.修務訓》有:“三代與我同行,五伯與我齊智,彼獨有聖智之實,我曾無有閭里之聞、窮巷之知者何?”高誘的《淮南子注》稱:“曾,則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夏、商、週三代開國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們偏偏享有名實相符的“聖智”聲譽,我則在鄉里窮巷中無人知曉,這是為什麼呢?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常州“春秋五霸”石刻)

(3)用作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方言》卷十:“曾,何也。湘潭之原,荊之南鄙,謂何為曾。”在方言裡有這種用法。《論語.八佾》有:“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即是這種用法。嗚呼,為何泰山還不如林放呢?根據禮制,諸侯國疆土內的山嶽,應該由諸侯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實際是一種僭禮的行為。當時,冉求正擔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孔子教徒)

(4)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比如曾祖;曾孫。《爾雅.釋親》裡有:“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另一段又說:“孫之子為曾孫”郭璞的《爾雅注》稱:“曾,猶重也。”(5)又用作謙詞。猶“末”。《左傳.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稱:“曾臣,猶末臣”孔穎達又補充:“曾祖曾孫者,曾為重義 ,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卑之意耳。”

曾還通“增”,通“橧”。此外,曾還是姓氏,也是常見姓氏,《通志》有載。

(二)曾字的第二個讀音讀céng。讀音出《廣韻》:“昨稜切”(古今讀音不同)。讀這個音時也有幾個意思:(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已經進行,相當於“嘗”、“已經”,比如曾經、曾是。《廣韻.登韻》:“曾經也。”比如晏殊那闕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詞裡的曾,就是“曾經”的意思。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浣溪沙》詞意)

這是晏殊的代表詞作,暮春時節,花兒都不得已、無法挽留地落了,好像是曾經相識的燕子飛回來了。前一句哀傷惋惜,後半又深抱希望,所以耐讀。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晏殊像)

(2)深。陸機《招隱詩》有:“哀音附靈波,頹響赴曾曲。”雖延濟注說:“曾,猶深也。”(3)通“層”。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曾,假借為層”。作“層”講時,有兩個用法:一個是“重疊”,如杜甫《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仇注說:“曾,音層,層,重也”;另一個是“高”,江淹的《別賦》:“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李善作注:“曾,高也。”

曾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曾字的小篆寫法)

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已經開始講到一部分非名詞類漢字,學習這些漢字的課程將更為枯燥。大家要沉下心。

(【說文解字】之11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