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見蠟燭都未捻後,為何確定是太監要作亂?

少俠一號


周培公何等聰明,培公雖是窮人家出生,但古人說的好:寒門多出貴子。周培公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至於大清最難的一段日子我認為是康熙皇帝剷除三藩時,康熙皇帝當時就要自己挺不住想要退位,要不是孝莊太后勸諫康熙一定要堅持下來,或許大清也就沒有康乾盛世。

1、周培公如何知道太監作亂

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之時,外有三藩來勢洶洶,內有朱三太子黨羽想要謀逆宮廷,當時周培公為了康熙也是日夜操勞,本來周培公不會發現,可另一位大臣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需要時間解決,周培公只好讓身旁的太監再去取一根蠟燭。


取來之後發現沒有捻,一連去了多次拿回來都是沒有捻的,最終周培公大怒自己去取蠟燭,可與太監的結果是相同的都是沒有捻,眾大臣都在暗自生氣,咒罵太監,可週培公可不是這樣想的。


首先蠟燭是皇上每天都要用的,不說其他後宮妃子、太后、太皇天后,蠟燭的油水也不是很大,太監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調換皇帝每日都要使用的東西,因此這件事情一定有妖。

不一會周培公根據現在的形式想到了一件事情,是不是朱三太子手段通天已經買通了內廷太監,事實證明這件事情是真的,因此周培公大喊:胡太醫速去保護聖上。有異心的太監知道了這件事情只好硬著頭皮往上衝,由於提前行動,各部門沒有商量好,導致失敗。


周培公這一戰直接讓他成為了康熙的重臣,可他看淡了官場的黑暗,幾年後去外地做官,不久後辭官回家,周培公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說,相信沒有他康熙皇帝很可能在那一次被刺殺。


大清國沒有了康熙單憑孝莊一人,根本不可能抵擋三藩的進攻,何況當時的內廷充滿了朱三太子的內應,皇權根本不穩固,至於周培公是如何看穿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的,我來為大家解釋一番。


古代大多時候還是通過蠟燭來照明的,晚上唯一的照明工具便是蠟燭,一旦蠟燭沒有捻皇宮中必定是一片黑暗,正好中了謀反太監的下懷,因此這成為了周培公辨別此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總結:周培公這一次可謂是拯救了大清王朝,他擁有睿智的頭腦,如若能夠一直留在皇宮中為皇帝分憂的話,相信大清還是更上一個臺階,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