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见蜡烛都未捻后,为何确定是太监要作乱?

少侠一号


周培公何等聪明,培公虽是穷人家出生,但古人说的好:寒门多出贵子。周培公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至于大清最难的一段日子我认为是康熙皇帝铲除三藩时,康熙皇帝当时就要自己挺不住想要退位,要不是孝庄太后劝谏康熙一定要坚持下来,或许大清也就没有康乾盛世。

1、周培公如何知道太监作乱

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之时,外有三藩来势汹汹,内有朱三太子党羽想要谋逆宫廷,当时周培公为了康熙也是日夜操劳,本来周培公不会发现,可另一位大臣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时间解决,周培公只好让身旁的太监再去取一根蜡烛。


取来之后发现没有捻,一连去了多次拿回来都是没有捻的,最终周培公大怒自己去取蜡烛,可与太监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没有捻,众大臣都在暗自生气,咒骂太监,可周培公可不是这样想的。


首先蜡烛是皇上每天都要用的,不说其他后宫妃子、太后、太皇天后,蜡烛的油水也不是很大,太监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调换皇帝每日都要使用的东西,因此这件事情一定有妖。

不一会周培公根据现在的形式想到了一件事情,是不是朱三太子手段通天已经买通了内廷太监,事实证明这件事情是真的,因此周培公大喊:胡太医速去保护圣上。有异心的太监知道了这件事情只好硬着头皮往上冲,由于提前行动,各部门没有商量好,导致失败。


周培公这一战直接让他成为了康熙的重臣,可他看淡了官场的黑暗,几年后去外地做官,不久后辞官回家,周培公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说,相信没有他康熙皇帝很可能在那一次被刺杀。


大清国没有了康熙单凭孝庄一人,根本不可能抵挡三藩的进攻,何况当时的内廷充满了朱三太子的内应,皇权根本不稳固,至于周培公是如何看穿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我来为大家解释一番。


古代大多时候还是通过蜡烛来照明的,晚上唯一的照明工具便是蜡烛,一旦蜡烛没有捻皇宫中必定是一片黑暗,正好中了谋反太监的下怀,因此这成为了周培公辨别此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结:周培公这一次可谓是拯救了大清王朝,他拥有睿智的头脑,如若能够一直留在皇宫中为皇帝分忧的话,相信大清还是更上一个台阶,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