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同樣是阿拉伯國家,為何敘利亞、埃及、突尼斯的穿著像歐洲人,而沙特阿拉伯穿著特別傳統?

平安中國742


大家在很多新聞中可以看到,同樣是阿拉伯國家,但是他們的衣著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和歐洲還有伊斯蘭教之間的爭奪有很大的關係,在中世紀的歷史中,雙方為了爭奪耶路撒冷,反覆進行了多次十字軍的戰爭。而一般伊斯蘭教佔優勢的地方肯定是穿頭巾,戴上阿拉伯之類的帽子。而一些世俗化佔優勢的地方,穿著就和西方國家差不多了。



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伊朗了,伊朗在1980年以前穿著和西方几乎沒有什麼差別。但是1980年之後由於伊斯蘭革命,宗教勢力上臺,導致伊朗人穿著非常的保守,一點兒也不亞於沙特阿拉伯等國。阿拉伯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土耳其,埃及,敘利亞等國穿著就較為隨便一點。而在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宗教勢力佔優勢的地方,穿著一點不能亂來,否則的話就可能惹上大麻煩。



總之這個東西和伊斯蘭教的千年的傳統有很大的關係,也和東西方勢力之間的爭奪有較大的關係。


銀河國際觀察


由於工作原因有幸去過幾個伊斯蘭作為國教的國家,但不幸的是題中敘利亞、埃及、突尼斯幾個國家沒有去過,去過的幾個國家有阿聯酋、土耳其、伊朗、馬來西亞、印尼等,雖然國家不同,但我想宗教的進化和向現代化靠攏是否的原因是相同的。在我看來,宗教並不會自我進化來實現社會的進步,宗教適應社會進步的唯一途徑就是被社會無情的鞭撻著前進。那些相對世俗化的國家,無一不是需要依靠融入世界來發展的國家,那些特別傳統的國家主要靠自身的資源稟賦來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從而來減少民眾對於社會的不滿。

隨著現代化的進步,人類瞭解外部的世界越來越容易,對於外界的生活水平有了羨慕嫉妒恨的機會。客觀的講,基督教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革命基本順應了世界發展的趨勢,而伊斯蘭由於沒有經過變革,客觀的講基本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在現代社會的衝擊下反而顯得越發保守而顯得不協調,試想一下一個人每天這麼多次的禮拜,每年1個月的齋月,想要參與國際競爭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在這種情況喜愛,伊斯蘭國家如何參與國際競爭來發展國家?

面對這一問題,由於不同國家的資源稟賦不同,選擇也不相同:一是以中東波斯灣的伊斯蘭國家,由於資源稟賦好,靠著這些資源就有了不錯的生活水平,即使不改革也可以有一定的生活水平,在這一相對較高的生活水平下,人們對於社會會有更高的忍耐度,這些國家就會顯得非常的保守;另外一種就是資源稟賦不是那麼好的國家,如埃及、敘利亞、突尼斯、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雖然不能說國土不富饒,但如若要像中東一樣躺在石油上賺大錢那基本是被不可能的,在這種清況下,必須改革使社會改變以適應世界發展的趨勢,參與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來,相應的生活習慣、國家法制等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變革來適應這一要求。


被打扮的歷史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矛盾的,涉及到長時間的傳統文化及宗教,與外來文化和宗教之間的衝突,以及融合的過程。

在上千年前,西方的異教徒十字軍東征,對阿拉伯半島,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入侵和長期的佔領,羅馬帝國的統治,不但殺戮,壓迫,同時也帶去了宗教文化的征服。其中,有反抗,排斥,也有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接受和適應。

這些現象,今天都在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以原教旨和世俗化之間的衝突加以表現。比如說,女人戴頭巾,人們穿阿拉伯傳統長袍,可以說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習俗,也同時是一種宗教信仰的標榜。在中東阿拉伯國家之中,越世俗化的國家,戴頭巾就越少,穿西裝的就越多。反之亦然!

這讓我想起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一些舉止。記得他還在15歲是就加入了推崇政教合一的政黨,在後來的世俗化的凱末爾政治時代,作為政治人物,儘管他在日常工作中,自己一派西裝革履,他總是要求自己的夫人和女兒,在公開場合戴頭巾!



同時,也讓我想起了在加拿大,加入加拿大皇家騎警和軍隊的印度裔或穆斯林信仰者的


(印度裔錫克族的加拿大皇家騎警)

加拿大人,在多年努力爭取下,也獲得了加拿大國會的批准,可以在執勤時戴頭巾。

由此可見,世界各地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間有衝突,也有相互影響和融合。更重要的需要相互尊重和包容!


顏二哥有言23


沙特阿拉伯建國後沒有完全被西方國家殖民統治過,因此它受西方文化習俗的衝擊不大。再加上沙特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最早發源地,保守勢力非常強大,當地大部分上層人物和普通居民早已經習慣了按照伊斯蘭教規教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和生活,而且他們認為自己的宗教文化是最好的文化,他們的習俗是最有民族特色的習俗,沒有必要去接受什麼西方文化和習俗。而且在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者看來,西方的一些習俗與伊斯蘭教教規有衝突,例如一些西方式樣的女士裙裝過於性感暴露,女士穿著那些服裝出入公共場所實在是“有傷風化”,還是堅持穿傳統式樣的服裝好些。



另外,沙特阿拉伯雖然與敘利亞、埃及、突尼斯都是臨海國,但沙特在氣候上的大陸性特徵要強於其它三國,具體表現在炎熱季節時沙特比其它三國更加炎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如果人們穿著西方式樣的服裝出門,可能會有極不舒適之感,還不如穿千百年來人們已經習慣穿了的傳統服裝來得感覺好。因此許多人就自然選擇穿傳統式樣服裝出門而不是選擇穿西式服裝出門了。


廣雅君觀世界


歷史上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接觸是比較頻繁滴,出現民族分割也就是從十字軍開始,兩地人開始有嚴重對立,在此之前歐洲中東兩地文化相互促進和融合。所以有的阿拉伯國家的穿著比較像歐洲人,比如敘利亞'埃及和突尼斯等就是一個範例。至於沙特阿拉伯的穿著並沒效仿其此,那是因為沙特比較傳統所致,通過以上粗淺分析我們也就找到了問題的出口點。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鴨綠江畔的濤聲


我還真聽去過阿拉伯半島的人講過。大沙漠裡熱得要命。上面太陽曬,下面沙子烤。穿白色大袍子可以遮陽,有利於通風(袍子裡空氣從下向上通過),真一大創造。


王祖蔭1


你說的前三國婦女近些年戴頭巾的也多起來了,中上層婦女主要是穿西式辦公職業裝,不戴頭巾。


手機用戶51013178705



月林6491


首先解釋一個叫做“世俗化”的詞;這個詞來源於英語:secularization;什麼是“世俗化”呢?

“世俗化”就是指社會或者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當中,宗教色彩逐漸退出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而被限定在狹小的範圍之內。簡單說就是“政教分離”。

但是,政教分離或者“世俗化”又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有的國家步子邁得大一些,有的國家卻舉步維艱裹足不前;有的國家還會反反覆覆,來回折騰。

最典型的例子應該是土耳其即奧斯曼帝國——一戰後,這個龐大的政教合一的國家被瓦解;但是其世俗化的過程卻是反反覆覆直至現在的埃爾多安執政時期。

題主所說的“埃及、敘利亞以及突尼斯”,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阿拉伯國家都是率先走上“世俗化”的國家;換言之,這些國家大都廢除了君主制,實現君主立憲、民主選舉,其參照物就是西方國家。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世俗化又可以理解為“西方化”,所以民眾穿西服,女子不戴面紗,男女在公開場合一起出現就習以為常了。

而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卻沒有實行“世俗化”改革;仍然是君主制,國內沒有憲法,不允許有政治黨派存在,所以從外表來看,人們的穿著打扮顯得更加保守;簡單說,仍然還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閒看秋風999


其實這個問題在豆包看來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歷史的原因。

16世紀中東的第一強國是土耳其,此時強大的土耳其甚至將勢力擴張到中歐地區,北非及西亞的敘利亞、埃及、突尼斯,以及阿拉伯半島都是在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版圖範圍內,但是18世紀以後,歐洲崛起以後,奧斯曼帝國遭到歐洲強國的侵略和滲透,這些國家逐漸成為了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比如突尼斯和敘利亞是法國的地盤,而埃及先後被法國和英國佔領,後來長期是英國的勢力範圍。由於西方勢力很早就控制了這些國家,所以自然受到歐洲國家的影響比較深,服飾傾向於歐洲國家就是十分的常見了。近代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和瓜分

而沙特則不同,雖然沙特所處的阿拉伯半島也長期是奧斯曼帝國控制,但是1916年英國策動的阿拉伯人大起義之後,沙特實現了獨立,而統治沙特阿拉伯的沙特家族依然是傳統的穆斯林。

其次是由於現實政治體制的原因。

二戰結束後突尼斯、敘利亞、埃及等在獲取獨立後,都發生了革命,推翻本國的王族勢力,建立共和制度,而無論是敘利亞革命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還是埃及的自由軍管組織,都是帶有著濃厚西方色彩的政治團體,而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完全以伊斯蘭教義為主要內容的傳統阿拉伯穆斯林組織,而這些政治團體執政後,也積極推行國家的改革,其中放棄傳統的阿拉伯長袍,改用西裝就成為常見的服飾。

受到西方影響很深的埃及革命領導者納賽爾

而沙特王國自建立伊始,就是一脈相承的仍舊保守堅持伊斯蘭教義的政教合一的統治制度,在沙特王國內,嚴格執行伊斯蘭遜尼派教義,所以我們看到就是在沙特王國內沒有什麼共和體制,而國王專制和伊斯蘭教義的絕對統治地位,而這樣的統治之下,傳統的阿拉伯長袍成為沙特王國的傳統服飾,就不足為奇了。

堅持政教合一的沙特,身著阿拉伯長袍不足為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