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以來,以清朝賣官最為嚴重,到19世紀初,每三名官員中便有一名是通過捐納所得,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結束後,捐納所得的官接近一半,這就導致了清朝官員整體素質偏低的現象。
此外,通過科舉考試新上任的官員,也大都是從八股考場上直接上任,缺少實踐經驗。按照常理分析,如果一個朝廷的官員隊伍基本上由新手和捐納之官組成,應該會很快就滅亡,但是清朝不僅沒有滅亡,在這種體系下反倒是正常運轉了二百多年,遠比元朝統治時間要長得多,這是為何呢?其中師爺佐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為例,分析師爺佐治制度對於維護清朝統治的重要性。
一、師爺佐治制度出現的原因
任何一個制度的出臺,都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師爺佐治制度也不是橫空出世,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演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門客制度,比如我們熟知的"雞鳴狗盜",給孟嘗君出謀劃策和幹活的便是其門客。師爺一詞是清朝出現的,遠比以前的門客位置重要,其產生的原因,既有俸祿制改革提供的經濟條件,也有官員處理政務的客觀需要。
1.雍正俸祿制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
師爺的興起,要先從俸祿制度說起,沒有雍正俸祿制度的改革,也不會有養活師爺的錢。
從歷史上來說,我國的俸祿制度主要經歷了爵祿制、俸祿制、薪金制三種制度,從秦朝到清朝,主要以俸祿製為主,但是官俸厚薄不一樣,最厚的當屬宋朝,有錢有物,最薄的當屬明朝,嚴厲懲治貪官。
清初一直到康熙年間,俸祿制沿襲明朝低薪的特點,官員為了改善窘迫的生活,一方面會做些貪汙行賄的事情,另一方面則通過半合法的徵收火耗增加收入。
火耗,名為徵納碎銀熔化成銀錠上解時的折耗,而實際上其附加率往往達數成之多,遠遠超過正常折率。
比如實際折率是10%,官員在處理時報20%,多出來的10%就變成了官員損公肥私、行賄上司的個人財產。這種行為自然引起百姓不滿,也有損國庫收入,威脅清王朝的統治。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雍正時期實行火耗公派、火耗歸公,並以此充作官員的養廉銀。
養廉銀的標準,根據官員職位高低、任區富庶情況等加以區分,其金額超過正俸10倍到100倍,有了這些錢,官員便可以花錢請師爺來輔佐自己。所以說,雍正時期的俸祿制改革,為師爺制度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2.官員少政務繁重是師爺佐治形成的客觀需要
清朝時期,基層官員日趨減少,上級部門卻越來越多。根據《大清會典》統計,
全國州、縣官共1443人,州縣佐雜官共3046人,而當時全國有縣1358個、州124個、府245個。
這樣算下來,平均一個州縣的正印官員不到三個人。官員人數減少了,管理的百姓卻更多了,在唐朝的時候,一個普通的州有兩萬戶,下面還管著幾個縣,而到了清朝,僅一個縣就有四五萬戶,抵得上唐朝兩三個州的數量。
清朝官員俸祿是增加了,可是責任也更重了。對下來說,從司法審判、賦稅徵繳、教育、軍事等各方面都要管理,事務繁重。對上來說,既要接受府一級的直接領導,還要應對上級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學政、軍事、漕運等各專職衙門的視察檢查,稍有差池,便可能降職降級甚至被開除。
即便通過科舉考試的正印官,也是隻懂理論不懂實踐的書生,雖然八股文考試中會有政務方面的內容,但也只是理論而已。通過考試後,書生走馬上任,缺少唐宋時期的"見習期",所以在面對繁重的事務和應對上級時往往力不從心。在《經聞類編》卷四中就曾指出,
及登第入仕之後,近日則以兵刑,忽而外任,忽而內調,是視八股朋友竟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人。
由此可見,在清朝如果單憑州縣官員自己處理政事,是很難獨當一面的,因此招聘師爺輔佐自己很有必要,同時俸祿制的改革也為聘請師爺提供了經濟基礎,所以師爺佐治在清朝漸成風氣。
二、刑名師爺
從身份上來說,師爺非官非吏,沒有正式編制,官員請師爺只是為了輔佐自己治民,故又稱為"佐治",在清朝人王衍梅《綠學堂遺集》十七卷中,對師爺做了很形象的描述,
今自制府,中丞、司、道以下州郡縣,受馬幣,應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於義何居?曰以屬則寮,以德則師,以禮則賓。寮近乎卑,師過於尊,賓介乎尊與卑之間,故曰“友”之云爾。
從王衍梅這段話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清朝時期師爺被稱為"幕友"是有道理的。師爺分為很多種,不同的師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地位也不同,用現在的話來說,師爺就是擁有某方面專業特長的私人顧問,根據專業分工和職責的不同,師爺又可以分為處理司法的刑名師爺、處理賦稅的錢穀師爺、處理公文的書啟師爺和掛號師爺、批閱科舉試卷的閱卷師爺、處理衙門內部錢財的帳房師爺等等。其中,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因為責任重大,地位最高,工資也最高。
刑名師爺相當於現在的法律顧問。清朝時期,法律非常複雜,到同治年間,《大清律》有7篇436條1892例,而且還有很多慣例常規,比如審理日期要避開喜慶日、祭祀日、哀悼日、民間節慶日、每月初一初二等,刑名師爺要從僅剩的百來天當中選擇審理日期。
清朝時管理官員的法律更加嚴密,僅《欽定吏部處分則例》就有52卷之多。一個案件的處理,要經過初審、酌定審理日期、傳喚訴訟當事人及證人、拘傳、關押、審訊、錄口供、起草判詞、呈供等等,其中每個環節牽扯到的細節都很多,處理不好,烏紗帽難保。
這種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是新上任官員一時無法處理妥當的,而刑名師爺則受過相關方面的專業訓練,訓練極為嚴格。想要當刑名師爺,先要跟著老師學習學三年,熟練掌握清朝法律體系和司法審判規則等內容。
因為刑名師爺地位重要,經常和其他州縣的師爺有業務往來,所以徒弟在和老師見習期間,不僅要深諳大清律例,還得熟練掌握官府的各類事務。刑名師爺待遇是好,可淘汰率也高,幹不好一樣得捲鋪蓋走人,在汪輝祖所著《佐治藥言》中就曾講過,
親友之從餘習幕者,餘必先察其才識,如不足以造其刑錢(指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則四五月之內即令歸習他務。
嚴格有嚴格的道理,即便今天,企業在聘任法律顧問時,也必然要聘請專業知識非常紮實的人才,否則企業經營風險就會大很多。同樣,清朝官員更加看重自己的仕途,因此在選擇刑名師爺上自然不會馬馬虎虎。
刑名師爺對大清律例十分熟悉,可在實際工作中,因為僅僅是"法律顧問"的身份,因此更多是對地方長官和良心負責,並不全是以法律為準繩,有時候常常依靠儒家的經義來斷案,他們經常遵循的是四個原則: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舊不救新。
救死不救生,指的是在命案中已經死去一人,再判殺一人,會讓刑名師爺自感冤孽深重,所以儘量爭取不判死刑;救官不救民,指的是儘量不讓冤假錯案翻案,因為翻案會嚴重影響官員仕途;救大不救小,指的是幫助官職大的官,因為大官牽扯的人多,小官牽扯的人少;救舊不救新,指的是新官員與舊官員交接時,一般照顧舊官員,因為舊官有問題就沒法離開,缺的錢補不上,而新官到任後可以通過搜刮錢財來彌補虧空。具體來說,刑名師爺要處理的事務有八十多項:
三、錢穀師爺
錢穀師爺的地位與刑名師爺可以平起平坐,是輔佐地方官員處理賦稅事宜的官員,財政稅收事關官員政績,決定官員今後是否升遷,自然十分重要。要想當好錢穀師爺,付出的努力不比刑名師爺少,除了一兩年的見習期,錢穀師爺天天面對成堆的賬冊,還得要非常耐心細心,能夠靜下心來,耐住寂寞,打得一手好算盤,算得一手好賬。清朝賦稅工作十分繁瑣,錢穀師爺相應的職責也多,總共有六十多項:
錢穀師爺與刑名師爺的職責有交叉重疊部分,其中既有民事糾紛,也有刑事案件,具體誰來做什麼事,一般由官員決定,並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對於錢穀師爺來說,其工作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1.徵收賦稅。查閱清朝官方《賦役全書》所記載的人數、田畝數等以及每年向上級部門彙報的關於稅收明細的"奏效冊"等是基礎工作,接下來是以"魚鱗圖冊"為依據查清土地數量,在徵收賦稅前要向農民下發通知,到四月份正式開徵,還要處理不交納糧食者,事務非常瑣碎。後來,又出了專門負責稅收的徵比師爺,有時錢穀師爺會委託徵比師爺代為徵收賦稅。
2.編造和上報賬冊。按照清朝的規定,賬冊報晚或者報錯都會受到相應處罰,而上報賬冊的種類又非常多,還不能出錯,比如地丁完欠冊、存留冊、雜稅冊、匠班冊、文武缺官俸銀冊十幾種,還有上報各個上級衙門不同種類的賬冊,比如糧道、學政、按察使司等,這就對錢穀師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徵收的糧草解送上級和衙門內部開銷。收上來的稅銀要上交朝廷,需要押送至指定地點。押送之前,要把零碎銀子熔化成標準的銀錠子,安排解送事宜,要防止作弊,要考慮押送路上的安全,要考慮留存的本衙門開支部分,為此還要專門製作"解支簿"和"歸款簿",詳細記錄解送支出數量與實際解送到達時間、留存款花銷情況等等,每一個地方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4.查災賑災。古代是農耕社會,一遇到天災會很受影響,但古代天災又比較多,在錢穀師爺六十個任務中,有六分之一是與此有關的。災荒時,錢穀師爺要測定受災面積,預判減產情況,及時上報,上級根據情況或減或免當年賦稅。要防止飢民外流,專門設置舍粥處,為災民發粥防止災民餓死,並在現場組織力量維持秩序。
5.新舊官員交接。新舊官員交接時,最主要的就是賬冊交接,所以新任官員與舊任官員的錢穀師爺在交接時接觸最多,哪怕小到一個水缸一個板凳都要一一核對,更不用說是奏銷冊等重要的賬冊了。一般來說,上級規定的交接時間為一個月,一旦雙方簽字確認後,再有問題只得由新任官員自己負責,所以錢穀師爺對於交接事宜自然不敢馬虎,但是對於一些非原則問題,有時也會相互妥協。
四、師爺佐治是清王朝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重要配套措施
從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的職責範圍來看,師爺佐治對於保證清王朝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證了清王朝雖然捐納之官眾多卻仍能正常運轉。
1.輔佐官員治理地方,維護社會穩定。在原因裡我們分析過,因為官員或是捐納所得,或是新科上任,對於繁重的政務毫無經驗,而師爺都是具有法律、賦稅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可以有效補充地方官員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從而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
比如左宗棠曾經是駱秉章的師爺,因為在軍事方面的特長,幫助駱秉章對付天平天國,並屢屢獲勝。再比如李鴻章的師爺婁春蕃,曾經在治理永定河水患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讓永定河成為造福百姓的河流。師爺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汪輝祖在《佐治藥言》說道,
法在必死,國有常刑,原非幕友所敢曲縱,其介可輕可重之間者,所爭止在片語,而出入甚關重大,此處非設身處世,誠求不可,誠求反覆,必有一線生機,可以藉手。
2.知識分子日益增加,師爺可滿足其治世需求。"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讀書人的追求,但是清朝官員需求量比以前反倒減少,而讀書人的數量卻日益膨脹,這就導致了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如果沒有一個滿足知識分子理想的途徑,很有可能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而師爺的角色,可以讓知識分子實現"以幕濟世"的追求,尤其是清朝後期,像左宗棠等人由幕僚最終轉變成為官員,更是讓讀書人看到希望,從而湧入這一行業。
3.協調關係,維護官場秩序。在清朝,上級管理部門眾多,同級之間也有很多事物需要對接處理,僅憑官員一己之力難以勝任。以紹興師爺為代表的師爺群體圓通、練達、靈活,且專業知識強,因此可以在與上級官員、同級官僚、衙門內部之間充當調解員,還可管束奸猾書吏,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維護官場正常秩序的運轉。
比如曾國藩一開始與太平天國作戰時屢屢失敗,主動向朝廷請罪,摺子書中"屢戰屢敗"便是由其師爺馬家鼎改為"屢敗屢戰",結果曾國藩不僅沒有受到責罰,反倒在咸豐帝心中留下了好印象。
五、師爺群體的衰落
師爺佐治曾經起過積極作用,但後來還是沒落了,沒落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1.師爺佐治本身存在問題。師爺隊伍中的確存在一批正直人士,但是越到後來,腐敗之風愈烈。一開始官員從養廉銀中拿出錢來給師爺發工資,但是到後來,貪腐官員的胃口越來越大,於是經常和師爺相互勾結,共同貪汙,在審判案件、賦稅徵繳過程中便經常收受賄賂,從而顛倒黑白,師爺的形象漸成反面。
師爺與官員的關係本身也是對立矛盾體,官員若是強勢,尚能壓制住師爺,但是官員倘若弱勢,則常常導致師爺一家獨大甚至反客為主,把持地方經濟命脈和司法大權,而內衙和外衙兩套班子相互牽制,也導致了行政效率的下降。
2.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是外在原因。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新思想、新制度衝擊著清王朝原有的體制,在官僚體系方面,清王朝精簡機構,裁撤了很多官員,師爺沒有了依附的載體,自然無法生存。
清末興辦的新式教育制度以及留學生制度,為清王朝培養了大量新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更加適合社會的發展,管理理念也更加先進。清朝在司法官吏的改革上也淘汰了落後的審判方式,改用新興知識分子和留學生。
1889年,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時,撤銷師爺佐治,同時設立"刑名總文案處"取而代之,公務相關者全部轉正,算是開了廢除師爺制度的先河,此後師爺佐治走向滑坡路,並於1912年伴隨清王朝的覆滅而最終消失。
總結
師爺佐治是清王朝特有的現象,雍正時期俸祿制的改革為其提供了物質基礎,官員缺少實踐經驗和地方事務繁雜是其客觀需要,按照職責範圍不同,師爺可劃分為刑名師爺、錢穀師爺、徵比師爺等許多種。
師爺更多的扮演專業顧問的角色,輔佐官員治理地方,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保持清王朝國家機器的運轉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這個體制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外部新學的衝擊,師爺佐治最終覆滅。
參考資料:《佐治藥言》《經聞類編》《大清會典》《錢眼讀史》《淺論紹興師爺》《清代師爺與地方政治》
閱讀更多 一盞清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