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浪漫主義會描寫苦難?

MILKLA


1.首先浪漫主義發源地是德國,當時的社會性導致唯心主義哲學盛行

2.浪漫主義綠林英雄羅賓漢,我想像中的英雄一定要性格堅毅勇敢向前,把遭受苦難的人解救於水火

3.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紅字,北美殖民時期一個女人的戀愛悲劇

浪漫主義是一種自由的情懷,在苦難中尋找出路,在生命中希望是美好的,羅曼蒂克的,就像夜鶯的歌聲輕啼婉轉,越是描述痛苦難過,越是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信心


小三豐


因為喜劇只是把悲劇掰開了給觀眾看,實際上眾生皆苦,如果是以悲劇色彩寫悲劇難道不就是更苦了麼,無疑雪上加霜,其實人越來越成長,見過的世面也越多,心其實也會越來越柔軟,所能包容的事物也會更廣闊,文筆有很多種,其實不過都是在展現當時社會的風采與特點,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內心的力量影響很重要。



悠墨兮


因為苦難的人更需要美好的希望。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百度了一下“浪漫主義”:一種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和思潮。形成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它不是按照現實生活本來的面貌,而是要求按照作者自己希望的樣子去反映生活,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奇特的想象、大膽而突出的誇張去描寫特異的人物、事件和環境。

從小到大,我都經歷了很多苦難,所以我特別喜歡文學,特別喜歡詩詞,《紅與黑》、《呼嘯山莊》、《羊脂球》、《茶花女》、《基督山伯爵》這些悲劇的帶有復仇色彩的小說曾是我的最愛,《紅樓夢》、《水滸傳》、《金瓶梅》曾撫慰我孤獨的靈魂,李清照、李煜、李賀、魚玄機曾令我哀嘆人世無常,金庸、梁羽生、瓊瑤、古龍、張恨水、張愛玲、亦舒曾激盪起心靈的漣漪。

在破舊的小屋,只有孱弱的母親陪伴我,要到離家很遠的地方打水,寫作業要點蠟燭,也沒有好看的新衣服,炒幾碗土豆就是最好的菜了,母親的暴躁、貧窮、無可奈何和對父親的恨,還有與世界格格不入折磨著我,在刻骨的貧窮里,在沒有歸屬感的城市,在稀薄的物質世界裡,我的生命和靈魂如同小小的嫩芽,在灰暗裡吸收著文學的營養,在絕望和無垠的時間裡慢慢成長。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哪些和著血淚的詩句,揉搓著我的靈魂,把它碾壓又注入力量。



門泊千秋雪


像《奇葩說》有句經典對白,白邦妮問:“心裡有很多苦的人,需要多少甜才能把它填滿?” 馬東回答說:“一絲甜就可以。 一束光足以照亮整個世界。”


苦難本身就已經很很慘了,用浪漫的手法去描寫苦難能把這個苦變得沒有那麼難以下嚥。


悅讀天下菌


人生實苦,如果覺得人生很快樂,那是因為人生過的還太膚淺。人生的本質如此,如此的人生也才深刻,回顧整個文學界,國內的、國外的經典小說、詩歌,凡是偉大的詩篇,絕大多數都是描寫苦難的。苦難更能引起人類的共鳴,畢竟幸福都是一樣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當然文學上還有手法叫做襯托、對比,欲揚先抑等等,為了把浪漫主義描寫到極致,通過描寫苦難來對比、烘托。就好比《活著》裡面,為了體現活著的艱難,不斷的給主人公希望,又不斷地把希望掐滅一樣。


梁爽62191187


這個題目是不明確的,也是無厘頭的。首先浪漫主義的定義是追求理想世界,然而人的思緒是極端的。固然會有極端希望,和極端絕望。所以,描寫苦難也只是階段性的情緒宣洩,和文學性的立意並沒有建立直接聯繫。


咀咀326


沒有苦難的對比,就沒有浪漫的存在。正是因為浪漫主義對浪漫的渴望和追求,他才真的知道什麼樣的感受是苦難。那種渴望得不到的痛苦,站在浪漫主義對面的就是苦難,追求浪漫的過程也產生苦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