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史趣聞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把握關鍵卻又不按套路出牌的人,這也是他取得楚漢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項羽失敗之前,他就對戰勝項羽有了十足的把握,否則也不會多次在大崩潰之後繼續興兵對楚作戰。同理,項羽失敗之前,他也已經預料到了項羽的最終歸宿。
項羽的歸宿從他的性格中便可以大體猜測出來——他是一個“自矜功伐……以力征經營天下”的中國最後的貴族。這就決定了:
1、項羽不注重放手讓麾下將士獨當一面,不注重培養部下的獨立性,根本原因就是他認為沒有人能夠與他相提並論。項羽本人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將才,但是他屬下的龍且、曹咎等人都在獨自作戰時慘敗被殺。項羽讓大司馬曹咎“謹守成皋十五日”,曹咎沒有做到;項羽讓龍且率軍二十萬救齊,龍且部隊被韓信全殲。所以,項羽的自矜功伐決定他一旦時勢,就將成為一位孤獨的自戀者。
2、項羽一生“以力征經營天下”,他終生鮮用計謀和策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應該就是龍且被殺之後他派武涉前往遊說齊王韓信,如果韓信被成功策反,則劉項之勝負難以斷言。可惜,項羽終生只對劉邦用了這一計,這也正是因為項羽終生只願憑“真本事”來決定勝負,而不願用計謀;他不會用暫時的退卻來換取長久的進攻。
3、項羽是最後的貴族,他死後,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精神便在中國歷史上消失。楚漢相爭臨近最後階段時,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劉邦的回答卻是“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兵與劉邦之後隨即釋放了劉邦的父母妻子,隨後按照約定“乃引兵解而東歸”,劉邦卻隨即起兵追擊。項羽兵敗,拒絕了東渡以圖東山再起的機會,他說:“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他知道自己必死之時,將價值“千金,邑萬戶”的軀體送給了“故人”呂馬童。
這些都證明項羽是一個有操守,有原則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卻不符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他是歷史唯心主義者,他缺少“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劉邦對他的性格瞭如指掌,劉邦很清楚:只要項羽徹底戰敗一次,那就意味著項羽必死無疑而不會忍辱偷生以圖捲土重來。
國史記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暴秦無道,歷經二世而亡,秦末起義軍中出了兩位非常傑出的首領,項羽和劉邦。
本是推翻秦朝義軍的同路人,最終卻兵戎相見。項羽兵敗,最終在垓下被圍,突圍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嘆,項羽本可東山再起,為何自絕前程。而作為當事人的劉邦,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似乎發現了當年的秘密。
楚漢相爭,勝負未定
楚漢之爭,是兩大霸主之爭,霸王項羽雖然最後失敗,但是人們依然尊重他,後人對項羽也有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世人認為項羽的勇猛古今沒有第二個人能媲美。
劉邦成為了最後贏家,在很多人眼中,劉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為人奸詐,而且還很好色;而楚霸王項羽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義氣,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
回想楚漢戰爭的四年,劉邦真的很艱難,從一開始便屢戰屢敗,有兩個場景讓他無法平靜。
一、鴻門宴事關生死存亡的危機,正向劉邦逼近,劉邦卻茫然不知。
與當時作客於劉邦軍中的張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項伯,不忍心看到好友喪身於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於深夜暗入敵方軍營,劉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壽,極盡殷勤;又與項伯約定,將自己唯一的愛女許配項伯之子。
在做了足夠的鋪墊之後,劉邦才向這位剛締結了婚姻之約的“親家翁”轉入正題:“我進入關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動,統計吏民戶口,封存官府庫存,只為等待項將軍前來處置。
分遣兵將,駐守函谷關,只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預防意外事故發生。日夜盼望項將軍早日到來,豈敢有二心!懇請項伯兄代向項將軍致意,我決無背叛自立之心。
項伯連夜返回軍營,把劉邦的話轉告項羽,並真切地勸解:“如果沒有劉邦先破關中,你能輕易入關?現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卻要出兵進攻,這是違背道義的。
不如借他前來解釋的機會,以禮相待,重修舊好。”或許項羽本來就不願意與劉邦由盟友變為仇敵,或許項羽認為劉邦的解釋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項伯的意見,傳令暫緩進攻。
但謀士范增卻力主藉機殺劉邦以除後患,項羽又處於矛盾的心態之中。
次日清晨,劉邦率張良、樊噲等心腹人物,僅以衛士百人隨行,前來項羽駐地鴻門,拜見項羽,化解危機。
二人相見,劉邦立即解釋:“我與將軍同心合力以攻秦,將軍血戰黃河以北,我轉戰黃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關中,得以與將軍在此重逢。
由於小人傳言挑撥,造成了將軍與我之間的隔閡。我面見將軍,表明心意,一切聽憑裁處。”
率直的項羽,聽了劉邦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為真,甚至對自己一度想攻滅劉邦產生了一絲歉疚之情。
酒宴開始了。項羽、范增、劉邦、張良四人,依據賓主之禮入席。樽盞交錯,笑言相向,卻總有一股殺氣橫壓在宴席間——老謀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視項羽,讓他下令誅殺劉邦,項羽心中已解除了對劉邦的敵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時情急,連舉所佩玉三次,暗示項羽,必須痛下決斷,項羽仍默然不應。
范增出招楚將項莊,命令他以舞劍助興的名義,伺機在酒席間刺殺劉邦。項莊入帳,拔劍起舞,滿含殺機的目光,不時瞟向劉邦。
劍花如濤,殺氣驟至。心中忐忑的項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奧妙,借“對舞助興”之名,也入席舞劍。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體封閉住項莊指向劉邦的劍路,項莊一時無法得手。張良對席間情勢,瞭然於胸,連忙離席,招呼隨侍帳外的猛將樊噲,伺機救援劉邦。
劉邦有了這位“守護神”,才覺得稍微放心。
隨後,劉邦、樊噲藉口離席,僅帶四人取捷徑返回霸上軍營;留下張良一人虛與周旋。
二、彭城慘敗
漢王二年(前205)三月,劉邦利用項羽親率主力出征田齊、後方空虛之機,親率漢軍主力,出兵東伐。劉邦此次出兵的聲勢頗大,漢軍以及裹脅的“五諸侯” 聯軍共有五十六萬人。
四月間,劉邦及其盟友的軍隊,三路並進,兵鋒直指楚都彭城。由於楚軍主力隨項羽伐齊,漢軍基本未經苦戰,就順利地攻佔了彭城。
當時,項羽的都城雖然暫時失陷,但主力軍隊未曾受損,劉邦卻錯以為大局已定,根本沒有對項羽的回兵反撲作出防範,只知道“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盡顯得意忘形之相。
項羽聞報,令諸將繼續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回師突襲。
從雙方投入的兵力數量而言,項羽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項羽的用兵方略,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圍殲戰而不是擊潰戰而展開的。
這固然表現出項羽蔑視對手的氣魄,更重要的是項羽對雙方實際戰鬥力的對比,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
戰事完全按照項羽的意圖展開。
彭城一場惡戰,項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漢軍。漢軍被殺十餘萬人,潰不成軍。楚軍又乘勝追擊至靈璧東面的睢水岸邊,漢軍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屍體遮蔽了水面,睢水為之不流。漢王劉邦也被楚軍重重包圍,幸得一場大風,颳得窈冥晝晦,楚軍大亂,劉邦才得以與數十騎遁去,免遭被俘的厄運。
劉邦準備回老家沛縣攜帶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項羽也派出軍隊追到沛縣,搜捕漢王家眷。劉氏全家逃亡,被亂兵衝散。
劉邦的父親、妻子,卻在逃亡的途中,被項羽部下所俘虜。
此後,他們以人質的身份,被項羽所扣押。
楚漢戰爭,雖然劉邦勝利了,但項羽就真的輸了嗎?人們依然尊重他,後人對項羽也有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世人認為項羽的勇猛古今沒有第二個人能媲美。
劉邦成為了最後贏家,在很多人眼中,劉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為人奸詐,而且還很好色。
如此說來,劉邦贏得了政治,卻輸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戰不息
劉邦登基之後,實在沒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樂之福,一系列麻煩事,接踵而至,使得這位開國皇帝大有疲於應付的感覺。
在劉邦稱帝的當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漢了。劉邦不敢大意,親自領兵平叛。用兵兩月有餘,才將臧荼俘獲。劉邦封自己的好友盧綰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夠鎮撫地方,為自己分憂。
不料,後來盧綰的燕國也成為劉邦的一塊心病。九月間,項羽的舊將利幾起兵反抗。這次起兵的內幕,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又是劉邦親自領兵平叛。
由此可見,這次叛亂聲勢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漢高帝六年(前201)十月,離劉邦稱帝不過八個月,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建議,以“偽遊雲夢”的方式,誘捕了韓信;隨後在“罪名”無法落實的情況之下,貶韓信為“淮陰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漢高帝七年(前200),劉邦親率大軍征討韓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領冒頓巧設誘敵之計,以四十萬精騎將劉邦所率的先頭部隊圍困於白登山(今大同東),長達七日,劉邦面臨著被俘的危險,史稱“白登之圍”。
幸得陳平巧設妙計,才僥倖逃脫。此後一直被視為漢家之羞。
漢高帝八年(前199),劉邦再度親率大軍在東垣(後改名為真定,今河北正定)討伐韓王信餘部。此戰劉邦儘管以優勢兵力而獲得勝利,但是似乎漢軍傷亡很重。
漢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劉邦寵信的愛將陳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國相國、並且“監趙、代邊兵”的軍政實權,起兵造反,自立為代王。
北部邊境烽火頓起,形勢相當危急。
劉邦不得不再度親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戰,大規模的戰爭就持續長達四個月;從陳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擊殺,時間更是長達一年多。
無論從規模之大,還是戰況之烈而言,在漢家開國之後的平叛之戰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漢朝廷幾乎是以全力來鎮壓陳豨叛亂的。不僅劉邦“御駕親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統兵參戰。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親征平叛尚未歸來,京城傳出了令天下人更為吃驚的消息:貶居長安的淮陰侯韓信,暗中與陳豨勾結,準備在關中發起叛亂,幸虧被他的屬官秘密舉報,呂后與丞相蕭何巧設妙計,誘韓信入宮,在長樂宮的鐘室加以誅殺。 同年三月,劉邦與呂皇后密切配合,對另一位功臣諸侯王彭越實施了突襲掩捕、定罪廢王、流放入蜀、中途攜歸、指令屬官再度告發謀反、梟首洛陽、誅夷三族、醢其肉遍賜諸侯的殘酷手段,滅其族,廢其國。釀成了韓信受誅之後的又一場慘禍!
同年五月,針對著乘秦末戰亂之機、佔據嶺南三郡自立為“南越武王”的趙佗的割據行為,劉邦深知以漢家朝廷的國力不能開展大規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認其割據事實為合法,於是派出能言善辯的陸賈,出使南越,盛稱漢家德高力強,憑藉著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強不羈的趙佗。
趙佗接受了漢朝廷頒授的“南越王”封號,承諾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只好強撐病體親征平叛。亂事已經爆發,劉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親征。
此役大約歷時三個月,劉邦本人還曾中箭受傷,總算把叛亂鎮壓下去。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發生的燕王盧綰叛亂,更是讓劉邦怒不可遏。因為,劉邦與盧綰曾經是關係最為親密的朋友。
盧綰是豐人,與劉邦同鄉同裡。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就是好朋友,最為令人稱絕的是,劉邦、盧綰同日出生,為此,鄰居們牽羊送酒致賀兩家。劉邦、盧綰兩人自小到大,始終是好朋友。
劉邦為布衣百姓之時,盧綰就追隨左右。及劉邦起兵沛縣之時,盧綰就參與其中。
跟隨劉邦入漢中時,盧綰為將軍。在劉邦出關中東擊項羽時,盧綰已經官至太尉。最親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劉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劉邦的老病之軀,實在難以承受這樣的打擊了。
對於晚年的劉邦而言,除了憂慮國事,最令他苦惱的又是“家事艱難”。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許回想自己的一生,為了權力和榮華富貴,戰鬥無數,到頭來又怎樣呢,呂后盯上了大漢的江山,待他死後劉氏江山將會不保,但是已經無力阻止。
既然無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許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對手項羽在烏江河畔,當時明明有機會坐船逃生,為什麼卻選擇了自殺,因為作為一個英雄,就要英雄般的離去。
初中數學張老師123
最瞭解你的人,往往就是你的敵人,而敵人瞭解你的目的,就是要擊敗你,劉邦與項羽就是如此。
劉邦未必能明白項羽為什麼會自殺?但劉邦一定明白,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項羽失敗的原因很多,但項羽自殺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項羽認為上天拋棄了他!
一個人的自殺一定是主觀因素,雖然這主觀因素是在客觀因素的影響下,項羽自殺的主觀因素就是項羽認為上天拋棄了他,項羽自殺的客觀原因就是兵敗如山倒。
以一般人的觀念來看,只要項羽能逃回江東,再花點時間,以項羽的能力肯定能東山再起,都已經有機會逃走了,幹嘛要自殺呢?
而且後世無數的文人墨客都對項羽的自殺感到惋惜,也有無數文人描寫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比如“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等等。
要想真實的瞭解項羽自殺的原因,就得了解項羽當時的情況。
這得從垓下之戰說起,項羽的10萬軍隊被劉邦和韓信領導的近70萬大軍團團包圍,韓信與張良利用四面楚歌的心理戰,擊潰了項羽和他手下楚軍的戰爭意志,要知道如果不用心理戰,劉邦的漢軍即使能降服項羽也要付出巨大的傷亡。
垓下之戰的戰爭損失仍然是漢軍遠大於楚軍,首戰楚軍損失五六萬人,而漢軍則傷亡十萬人以上,這麼打下去,漢軍確實能贏,但一樣要損兵折將,遭受巨大損失,這就是戰神項羽的戰爭能力。
在四面楚歌、虞姬自殺之後,項羽選擇了突圍,既然是突圍,項羽肯定是帶著求生的慾望,項羽突圍是親自帶了800精騎,其餘數萬楚軍應該是沿著不同方向分別突圍。
很明顯,項羽突圍的主攻方向被漢軍識破,因為漢軍灌嬰部的五千騎兵是直接衝著項羽來的,項羽的八百騎兵不久只剩下一百多人,接著只有28人,戰鬥到最後,只有項羽一個人了。
問題的關健就是在項羽從垓下逃亡到烏江自殺這一個過程,跟著項羽逃亡的八百精騎居然全部戰死或投降,這八百精騎才是江東子弟的精英,江東是項羽的發家之地和起兵之地,現在已經快成為項羽最後的救命稻草。
項羽在這一逃亡過程中,沒能帶出一個楚軍,一個江東子弟,讓項羽這個勇猛的戰神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在軍事上從未失敗的項羽,項羽不止一次對手下說:這是上天要亡項羽,而不是我項羽能力不行。
這話是項羽說的,明確記載在《史記》中,是項羽對僅剩的28騎楚軍說的,意思就是:
我起兵到現在八年了,經歷七十多次仗,從曾打過敗仗,因而稱霸於天下。然而現在終於被圍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打仗的過錯。今天固然要決心戰死,願意與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勝,助各位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敵人軍旗,讓各位知道是上天滅亡我,不是我打仗的過錯。
項羽一遍又一遍在重複著,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項羽打仗不行。
然後項羽為了證明自已說的沒錯,於是將28騎分成四隊,向四個方向突圍,在某處會合,然後自已一個人斷後,又發動了對漢軍的戰鬥,並且親手斬殺了漢軍的一個將領,兩個都尉,一百多個士兵,會合後楚軍只損失了2個人。
項羽在此刻仍然很自豪的問他手下的26個騎兵:怎麼樣?我說的不錯吧!這26個騎兵同聲回答:果然如大王所說!
但是漢軍越來越多,項羽根本殺不完,而他手下那些士兵不是人人都有項羽的勇猛,等項羽逃到烏江時,手下人已全部戰死,只剩下項羽一個人,殺了幾百名追趕的漢軍,然後就遇到了烏江亭長。
烏江亭長讓項羽趕緊上船,去江東以後可以東山再起,結果項羽又來了一句: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江做什麼!況且隨我西渡的八千江東子弟無一人回來,我有何臉面去見江東父老!一番對話後,一代霸王項羽自殺而死。
項羽自殺前說的話,真正重要的是前半句,就是這句:上天要滅亡我!
項羽就算是到了臨死前,也沒有意識到自已做的一切有什麼錯誤,而是將自已所有的失敗歸結為上天要滅亡,這個道理劉邦會明白嗎?
劉邦永遠也不會明白項羽為何而死!劉邦雖然認為自已能奪取天下有上天的功勞,並且營造出自已是龍的兒子,包括斬白蛇起義,有霧氣環繞等等一系列神話身份的故事,但是更多的原因是人謀。
劉邦不像項羽,劉邦就算是經歷過無次失敗,他也不會認輸,只會從失敗中找原因,最後換來了一次成功;而項羽成功了一輩子,一生打了七十多場仗,沒輸過一次,但是項羽只經歷了一次失敗,就終結了生命,項羽還是失敗者。
劉邦不像項羽,劉邦什麼人都能用,能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不僅有蕭何、韓信、張良三傑相助,還有陳平、曹參、灌嬰、周勃、樊噲中等堅力量,更有酈食其、隨何、婁敬、周昌等形形色色的人才跟隨;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中了離間計,不能用,所以項羽會失敗。
劉邦不像項羽,他是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厚黑懂得忍耐,心狠左右逢源,生命力又頑強;而項羽出身貴族,不懂與人相處之道,不識韜光養晦之理,最終走向失敗。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思所想,生老病死,誰也無法抗拒,劉邦恐怕真到了臨死的那一步,想的就是自已的一生,猶如電影快進般在腦海中湧過,想的是自已一生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當然也想起了自已的老對手項羽,想起項羽臨死前的那一刻,劉邦才明白,無論是誰,哪怕英雄一世,也免不了一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