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扶風年俗—掃舍

掃舍

扶風年俗—掃舍


西府農家的年俗是從掃舍開始的。

小時侯,我家日子窮,住的是窯洞,掃舍既費事又累人。每年過了臘八節,母親就著手掃舍事宜,讓我和姐姐去到村外的土壕裡拾些抹牆用的白墡土。那些天,常碰到三三兩兩的人群拉著架子車,車裡放著钁頭鐵鍁,順著壕底一路尋找。如果發現白墡土層就停下來,手心吐口唾沫擦兩下,掄起老钁頭一陣猛挖,白亮亮的乾土塊便掉落下來。他們挑選乾淨的裝進架子車裡,我和姐姐力氣小挖不動,就提著拌籠撿拾人家挑剩遺落的碎土塊,經常要跑三四個地方才能拾到多半籠子,勉強夠家裡掃舍用。

掃舍時母親要選一個晴朗暖和的日子,她早早招呼全家人吃過早飯,給我和姐姐換上舊衣服,特別幫姐姐用圍巾將頭包嚴實,一家老小齊上陣。先將屋裡的盆盆罐罐鋪的蓋的全部搬到院子中央,揭掉炕上蘆蓆,把睡了一年壓得平展展,烤得焦黃的麥草秸打掃乾淨,然後仔細地掏炕眼裡的草木灰。

掏灰是掃舍中最髒的活兒,母親生怕嗆著我們,常常由她一人去幹。她先用長長的炕耙一下一下把積攢了一年的灰勾出來,再用木掀板小心地攬進拌籠。一時間塵土紛飛,大團的煙塵罩住了母親,待裝滿一籠子後,母親才喚我和姐姐近前,拿上炕耙抬進後院倒在糞堆上。

這時父親早準備了一個大鐵盆,將白土一塊一塊放進去,提起水桶倒入滿滿的清水,只聽見"噝噝噝”地響聲,白墡土像飢渴的牛兒飲水,一會功夫酥軟鬆散,一股清爽的泥香味撲鼻而至。父親又將幾根高粱穗子綁在丈把長的竹竿頂端。剛掏完灰的母親也不休息,緊接著便開始掃牆。她揮動竹竿,象嫦娥舞動著廣袖,高處,低處,明處,暗處,角角落落掛掃一遍,然後蘸上酥好的泥漿水,往牆上一下一下拍打,偶爾還要橫著抹一抹,生怕有遺露的地方。母親頭仰得久了,難免脖子有點酸困,父親便適時地遞上一杯熱水,叮囑母親歇一歇。母親呷一口,幹得越發起勁了。一個上午下來,母親累得滿頭大汗,渾身上下沾滿了泥水,只能看見兩個眼珠在閃動著……

母親稍微喘口氣,又重新鋪炕蓆。她先用泥水將炕面抹洗一遍,糊住漏煙的縫隙,提前燒熱的土炕瞬間熱氣騰騰。待炕面乾燥後,將晾曬了一中午白亮亮金燦燦的麥草鋪上去,均勻地攤平。父親用一根細細的棍子將蘆蓆仔細地拍打一遍,彈盡塵土,捲成筒狀扛進屋子,母親站在炕上接住,兩人小心地放到炕的一側,鬆手後蘆蓆就自然地舒展開來,平平整整恰到好處。

晚上,一家人躺在鋪蓋一新的土炕上,暖和和,軟綿綿,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愜意。忙了一天的母親又開始剪窗花、糊窗格……

農家的年關就在這樣的勞碌中漸行漸近。也正因這樣的辛勞,使我過早地品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和小家庭的溫馨,更重要地是身體力行地體會到了父母養家的艱難。掃舍,掃去的不僅是灰塵,也掃去了舊的陋習和過去的不快。新年近了,新的生活也從掃舍這一天開始啟程。

朱宏讓,扶風城關人,在岐山縣殘聯工作。長篇紀實小說《愛不流淚》(與趙林祥合作)獲陝西慈善文學一等獎,劇本《一個女人和三個兄弟》拍成數字電影,獲首屆中國.寶雞英模故事微電影優秀影片獎及網絡人氣獎。出版《彩虹》、《我伴殘荷聽雨聲》等文集。

  • 來源:扶風百姓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