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死疙瘩”日壇路有了新走法,司機師傅:“挺神!”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緊鄰日壇路,道路擁堵曾是醫院門前的一大難題。最近一個月來,經過交通秩序整治後的日壇路有了新變化,醫院門前的單行線分出了3個“功能區”,既滿足了醫院就診的停車需求,也讓其他社會車輛通行不再受阻礙。如今,每日早高峰,再也看不見醫院門前堵得動彈不得的車流。對這次極為有效的交通疏堵措施,

周邊居民紛紛豎起大拇指。只不過,也有一些不熟悉情況的車主面對一路“三吃”難免犯暈。記者再訪現場,看看如今的日壇路怎麼走最方便。

目擊

停車通行各行其道

1月15日早高峰,記者來現場探訪時,特意乘坐出租車,並要求司機師傅停到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門前。“如果堵車我給您停光華路行嗎?再步行100米就到了,怕耽誤您時間。”到達現場前,司機師傅特意給記者打起了“預防針”。

臨近目的地,記者發現,眼前的機動車雖然不少,但沒有一輛是滯留的,可謂多而不亂。就連司機師傅也很驚訝,他直言早高峰日壇路不堵車,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這路也沒變寬啊,挺神的!”

的確,醫院門前,就醫人群一如既往的密集,但不同於以往的是,醫院門前的日壇路行車順暢,再不見如“煮餃子”似的堵車景象。和2019年同期相比,日壇路的寬度並未增加,高峰時段來往車輛不見減少,但途經醫院門前的車輛,已經根據不同需求,採取了不同的走法,

就醫人群的車輛和普通社會車輛不再交叉——正常通行的社會車輛,都從日壇路最東側車道行駛,而中間車道和最西側車道,則留給了就醫人群。

“比起就醫的人,我們也同樣是受益者,以前早高峰哪兒敢走這兒啊!”日壇路的成功疏堵,很多車主都深有感觸。車主吳先生說,日壇路上主要的交通壓力來自就醫的車輛,一家一輛車,所以住在周邊的人都知道,早高峰只要不是去看病,寧肯繞路也不往日壇路“湊熱鬧”。吳先生特意掐表算過時間,他曾經被堵在日壇路上時間最長的一次是35分鐘,而現在只需要5分鐘就能通過,上下班再也不用繞路了。

探尋

解開兩個致堵“死疙瘩”

朝外街道辦事處平安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張煒告訴記者,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每日就診量很大,粗略統計每天能達到8500至10000人,高峰時段集中在早7點至上午11點。就診孩子多,是這家醫院最大的特點。一個孩子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這就意味著,父母陪同甚至一家四五口人陪同就醫的情況很普遍,多數家庭來醫院時至少都要開一輛車,因此,日壇路周邊的停車需求非常大。

“對於我們的工作來說,僅看到人多車多這種表象是遠遠不夠的。”張煒說,2019年,朝外街道對日壇路多年的擁堵頑疾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主要的“堵點”有兩處,均是與醫院相關的停車場。

朝外街道調研發現,醫院東門停車場僅有50個停車位,但作為離醫院最近的停車場,停車需求是最旺盛的。進出該停車場都是東進東出,等候進場的車輛均盤踞在日壇路上,由此形成了第一個堵點。為了能讓就醫的孩子離開醫院時能就近上車,很多家庭採取一人帶著孩子下車看病,一人在車上排隊等著進停車場的辦法。

第二個“堵點”則是醫院東南側的停車場,也被稱為“綠蔭停車場”,共有240個停車位,這是就醫人群的第二選擇。該停車場同樣是東進東出,同樣要在日壇路上排隊。張煒說,其實醫院門前路段一直是單行線,但“綠蔭停車場”離南側光華路只有100米,很多車主發現道路擁堵後,便會逆行日壇路、拐上光華路,這就讓擁堵更加嚴重。

2019年下半年,解開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門前的兩個“死疙瘩”,成為屬地朝外街道辦事處的重要課題。街道充分發揮“吹哨報到”機制的作用,聯合起朝陽區交通支隊、朝陽區市政交通委、朝陽區城管監察大隊、朝陽區衛生局、朝陽區園林綠化局、朝陽停車公司等各方力量共同破解難題。

“我知道了,以前那小停車場沒了!”一位細心的車主如是說,也幾乎一語擊中了“要害”。他所說的“小停車場”,指的就是醫院東門停車場。2019年12月,在朝外街道辦事處對日壇路的疏堵工作中,取消該停車場便是最重要的舉措之一。

“開闢新停車場或者採取禁停,這些思路太常規。”張煒說,停車需求量過大,周邊又沒有地方開闢新的停車場,而孩子生病父母心急如焚,不讓停車是行不通的。想解決醫院門前的停車難題,得參照“大禹治水”,變堵為疏。

為了論證醫院東門停車場能否取消,朝外街道和各相關部門一道進行了細緻的調研,工作人員還參照了人民醫院、朝陽醫院等各大醫院的門前疏堵辦法。經過測算髮現,取消停車場看似不利於就醫人群停車,但實際取消的停車位並不多,如果增加臨時落客區,停車、通行雙方面都能得到滿足。

“以前是‘千軍萬馬’擠車位,現在是隨停隨走。”張煒解釋說,醫院周邊其實有不少停車場,家長帶著孩子來看病,可以在路邊臨時停車,讓一個家人先帶孩子去醫院,另一個人開車就近找停車場,這樣既不影響交通,也不耽誤就醫。

在治理第一個“堵點”的同時,“綠蔭停車場”作為第二個“堵點”,也開始了精細化治理。進出車的方式由原先的“東進東出”,改為了“東進西出”,進入停車場的車輛,在日壇路最西側車道等候進場,再由秀水西街駛出。這樣一來,盤踞在日壇路中央等車位、逆行的現象也雙雙消失了。

解疑

一路“三吃”別犯暈

站在日壇路的便道上,背對醫院,記者眼前的道路上,疏堵的人員和硬件設施真不少。向右看,最西側車道中間橫了一排石質隔離墩,將這條車道單獨劃分了出來。向左看,則是齊刷刷的一排黃色網格線,道邊立有標識牌,上面寫著“臨時落客,即停即走”。

“死疙瘩”日坛路有了新走法,司机师傅:“挺神!”

日壇路劃分了三個功能區,最西側黃色網格線處為臨停落客區。

馬路邊的交通協管員幾乎五步一崗,要是有司機不熟悉道路改制情況,他們就會迅速上前講解、疏導。他們手裡拿著擴音器,循環播放的內容除了引導車輛外,還不斷提示醫院周邊其他停車場的位置。

“現在還是初期階段,確實還有一些不熟悉情況的司機容易走錯。”一名交通協管員說,特別是一些臨時落客的車輛,司機看到黃色網格線後就不敢停了,區別於常見的黃色網格線,醫院門前的黃色網格線意在提示司機,即停即走,禁止長時間停車。

用於就醫的兩條車道究竟有何區別,是司機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對此,張煒說,醫院門前的日壇路劃分3條車道,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功能。

最西側的車道,為進入停車場的專用等候區。如果想把車開進“綠蔭停車場”,就走最內側車道,在兩個石質隔離墩前左轉即可。如果在醫院門前落客,車輛停到周邊其他停車場,那麼,司機可以經中間車道,向左併線至最西側車道的黃色網格線處,落客即走。如果是社會車輛正常通行,則走東邊的最外側車道。

健安東路既拓寬又拉直

健安東路與櫻花園西街的交會處,常被周邊居民形容是“丁字路口”。但事實上,這裡是一處不太規範的十字路口。路口向西的路段不僅狹窄,且整體向北偏離,人車相遇幾乎都錯不開身。這條窄路不僅行車不順暢,同時還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2019年12月底,該路段向南側拓寬,路窄、路偏的問題全部得以解決。

“這條路以前就像骨頭錯位了一樣。”車主李女士說,櫻花園西街為南北走向,健安東路從這條大街上橫穿而過。不過,健安東路的東西兩側卻並不在一條直線上,西側道路不僅狹窄,且向北偏離路口。開車行駛到這裡時,明明是直行的路段,卻總感覺像在斜穿一樣,“小剮蹭”也因此經常發生。

說起此前道路的狹窄程度,周邊居民有著深刻體會。國典華園小區居民王先生說,過去的健安東路,寬度只能容納一輛機動車通行。作為非單行線路段,雙向來車時這裡經常“頂牛”,尤其是在早高峰時段,每天早上一過7點,這條路上的機動車就會排起長龍,此起彼伏的鳴笛聲吵得人心煩意亂。

曾經飽受詬病的健安東路,如今在經過櫻花園西街後,馬路已經被拓寬成雙車道,路兩側均設置了非機動車道和人行便道。馬路的最北側,還專門“留白”,用於停放共享單車。這個新的停車區域實際上就是過去的健安東路,這意味著整條道路向南拓寬了不少,健安東路的東西兩段終於“拉直”,行車也不再有“錯位”的感覺。

“死疙瘩”日坛路有了新走法,司机师傅:“挺神!”

拓寬路段 原路段

“看見路中間的綠化帶了嗎,那裡以前是個飯館。”手指著眼前寬闊的路面,和平街街道辦事處綜合行政執法隊拆違組組長許家林說,健安東路向南側拓寬,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擋住道路施工的違建。其中既有飯館,也有賣菜大棚,這些違建是諸多歷史原因造成的。早在2017年,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便開始了拆違動員工作,在道路拓寬以前,拆除飯館和賣菜大棚等違建共計800餘平方米,為健安東路的拓寬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整治的同時,周邊無照遊商經營問題也一併得到了治理。

情況特殊的是,健安東路拓寬路段,是和平街街道辦事處與小關街道辦事處的交界線,拆除違建的工作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小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賈冬雲介紹說,堵住健安東路的原本還有一片平房區,“元大都公園五號地”是這片區域約定俗成的叫法。1980年至2001年,這裡建起大量違建平房,總建築面積近2500平方米。2019年11月,全部違建完成拆除。

元老胡同疏通“一舉三得”

在朝陽區,2019年底經過整改,環境得以提升的道路不止日壇路和健安東路。朝外北街與朝陽門外大街是兩條東西走向的主幹線,兩條路之間的元老胡同經過移除擋路的線杆,路面通暢,周邊工體西里、吉祥裡東區、御東花園3個小區的居民駕車出行,終於不用再繞路了。居民們說,疏通元老胡同“一舉三得”,首先是他們出行方便多了,其次,小區周邊又多了一條消防通道,而且衚衕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原來4根線杆就立在衚衕中間,特別礙事。”回顧元老胡同為何經常堵車,吉祥裡東區居民趙先生說,因為歷史原因,衚衕裡的線杆不偏不倚,正好立在道路的正中間,每根線杆的下方,還有一個碩大的圓形基座,基座的直徑大約有2米。由此被線杆“一分為二”的元老胡同多年通車難。

“小車勉強能停進來,SUV肯定沒戲。”一位車主說,元老胡同的寬度原本有6米,因為有線杆擋路,杆體的雙側都非常狹窄,久而久之,這條路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停車場。對周邊小區的車主來說,元老胡同本該是回家的最優路線,但多年來,他們都得開車從朝陽門外大街向西繞行到吉市口路,才能來到朝外北街。“早晚高峰這兩條主路的交通壓力都比較大,繞行的話,要多花15分鐘甚至近半小時。”

元老胡同難通車,為此擔憂的不僅僅是有車的居民,很多人還提到,這條衚衕對於周邊工體西里小區、御東花園小區,尤其是吉祥裡東區來說,還是緊急情況下的消防通道。

今年1月16日上午,記者實地探訪了元老胡同。經過2019年12月底的整改提升,曾經立在道路中央的線杆全部向東移動了3米,線杆根部的巨大基座不見了,整條衚衕敞亮多了,再也不見錯車難的景象。這條路已成為周邊很多居民上下班的必經之路。衚衕兩側的牆面經過修整、粉刷,現在變成了文化牆,圖文並茂講述著元老胡同近300年的歷史。

屬地朝外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利傑介紹說,為了解決元老胡同的通車難題,街道通過“吹哨報到”機制,聯合朝陽區道路養護中心、朝陽供電公司共同到現場研究解決方案。在勘查時他們發現,路面下方有排水、電力等多條管線,想移動線杆工程比較複雜。為此,屬地街道與相關各方開了多次協調會,商討施工方案。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特別採取了1+N的工作模式,即:整改提升一條道路,多個工作組來配合,包括道路疏導組、居民協調組等充分發揮作用,盡力將施工給周邊居民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王利傑說,正式施工是在2019年12月,當時工作組向周邊居民說明了情況,施工人員移動了元老胡同內的線杆,僅僅一上午,線路便改完了,居民用電很快恢復。隨後道路、路側牆面的改造工作又持續了近一個月。不僅如此,該衚衕架空線入地工作目前已經立項,今年內,衚衕的線杆將徹底消失,衚衕的面貌將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