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筆者工科出身,一直堅信不懂得某類文物古今製作工藝區別,就無法準確鑑定,或者是沒有可靠的鑑定依據。今天我們就來舉個大家熱捧的門類——西瑪作為案例,結合工藝區別給大家介紹一下西瑪的鑑定要點。

西瑪指的是古珠中的貴族,即西周組珮所使用的瑪瑙。西瑪是現今最受收藏愛好者熱捧的古代珠子,市場存世量稀少,加之其屬西周貴族配飾,精良的選材和精湛的製作打磨工藝,致使收藏價值極高。西瑪形制多樣,珠、管居多。

有利益就一定有造假,筆者在市場上見到了太多各種類型的仿品“西瑪”,現就最常見的磨盤形(短的桶形)西瑪鑑定做以說明。要想準確鑑定,放大鏡必不可少。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廣義的西瑪是指西周時期的瑪瑙,這是在時間軸上的泛稱,不嚴格但是可以理解。而我們今天所講的西瑪是指狹義的西瑪,指的是西周時期周朝及其統治的諸侯國範圍內的西瑪,不單單是有時間軸範圍的,也是有空間範圍的。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翠花,上圖吧!

圖1、2為中原地區真品西瑪整體圖片,可見光氣襲人和水果糖般質地的特徵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1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2

圖3、4、5是在二十倍放大鏡下其表面的打磨痕,較大顆粒解玉砂砣碾留下的柳葉紋非常自然清晰,長短深淺粗細不一,方向基本一致但絕不平行同組。

最重要的是可以清晰的觀察到,每一組打磨痕之間有明顯的臺痕和接續痕,這是因為每一次打磨都要調整方向和被打磨面,以保證外緣基本成為一個圓形,即切倒稜工藝。

這是中原地區西瑪的成型工藝特徵。而現代新仿珠子由於工效要求,不會採用這種手工切角倒稜工藝去仿製,整體外緣周正,系管鑽套出,不見雜亂打磨柳葉紋。用放大鏡一看便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3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4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5

市場上比較少見的所謂高仿是用其他地區的老瑪瑙珠子,甚至是同時代的來冒充西瑪!(注中原地區出土的珠子中也有少量從其他地區交流來的異域瑪瑙珠)

圖6、7、8是其他地區的古代瑪瑙珠子,形質類似西瑪,但不是嚴格意義的狹義西瑪!可以通過二十倍放大鏡觀察其成型工藝為管鑽套出外緣,外圓非常圓整,不見切角倒稜形成的痕跡特徵。表面有明顯的長期佩戴形成的磕碰磨損痕跡,這是典型中原域外其他遊牧民族或者西亞珠子的特徵。

而西周統治區內的真品西瑪是西周貴族組珮上的,組珮佩戴麻煩,只有在重要場合或者儀式上偶爾使用,平時絕不配帶,故而不會大量出現非常明顯的磕碰磨損痕跡。

這一點是邏輯分析,對鑑定是否為真品西瑪也很重要。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6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7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8

再來看孔道特徵鑑定要點:

1、西周瑪瑙珠孔道大,相對於其他各個時期來講,西瑪的孔道都偏大,呈一邊大一邊小的明顯喇叭形。這是由於採用實芯鑽頭所致,鑽頭較大較軟易磨損造成的。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2、孔道水亮而且孔道內有多處臺痕。水亮是由於實芯鑽的壓力大,致使解玉砂分裂成更細小的解玉砂,類似拋光粉在慢速鑽孔的同時對孔道進行了拋光。

臺痕是由於多次調整鑽頭方向所致。水亮孔道現在的高仿品都已能做到,尤其是用其他老珠子後擴修的孔道也是水亮,但是錯臺和孔道由大到小收縮的比例做不好!!!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3、單向打孔,大孔道邊有定位痕,而小孔道邊有即將磨穿而造成的衝擊崩落痕,絕大部分小孔道這個面為修整孔道而出現二次砣磨修孔的痕跡,且鉈痕不甚規則,不成圓。

遼金時期瑪瑙珠子挖髒去綹的做法就是來源於此。最後一個圖片是遼代龜背珠的挖髒去綹。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還有一種廣義的所謂“西瑪”,用料偏紅,顆粒大且形狀規整,是邊遠地區遊牧民族製作的同期瑪瑙珠,或者是稍晚於西周的東周早期中原地區的珠子。

成型工藝比較特殊,以金伯利岩縱向打磨,金伯利岩石是金剛石的母巖,硬度高,其特點是縱向成型,放大鏡下呈現出長短不同、方向基本一致的縱向柳葉紋。

漢代瑪瑙管珠多以此成型,但用料不同,工藝應該是從北方傳至中原的。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古今制玉工藝區別

小小的西瑪珠子,包涵豐富的工藝學問,謹此作為一例簡單解讀至此。更多海量案例,敬請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