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正史上軍事方面最厲害的謀士是誰?為什麼?

小任淺談史


建安十二年,郭嘉去世,其後正值諸葛亮出山,所以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說法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多次向幹部們推薦《三國志》中的一篇傳記,那就是《魏書·郭嘉傳》。

毛主席讚揚郭嘉說: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在《魏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

其後郭嘉被引薦至袁紹軍中,在一番打量之後,郭嘉說出了今後如預言般的一段話,他說袁紹: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這可以說也是如今對袁紹最準確的評價。郭嘉明白此時的形勢,在他年輕時他就語預言了“漢末天下將亂”,他非常明白在亂世一個合格的領袖的重要性,所以在袁紹的器重下他果斷離去。於是在曹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荀彧將郭嘉推薦給了曹操。

《魏書》是這樣記載曹操與郭嘉的會面的:

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曹操的話突出了兩點,郭嘉的奇才和曹操用人的本領。郭嘉的話也突出了兩點,曹操用人的本領和郭嘉的奇才。而這正是一個團隊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劉邦說,他不會帶兵打仗、用兵佈陣、運籌帷幄,但是他會用張良、韓信與蕭何,所以他成功了,因為他有領袖的素質。

在這次與曹操的對話中,郭嘉說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十敗十勝論:

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這是一個不亞於《隆中對》的對策。千年後,偉人毛澤東對郭嘉的十勝論更是讚不絕口。

郭嘉的奇謀

郭嘉很快就在曹營大放異彩,《魏書》中的記錄非常短:

徵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

按理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操三戰呂布之時如果沒有郭嘉的堅持,曹操恐怕早已撤兵,也就贏不過所謂的“人中呂布”了。郭嘉看明瞭敵我雙方的形勢,明白了呂布已是強弩之末,他不拘泥於兵法,這是他的高明之處。

在官渡之戰中,傳聞孫策準備偷襲許都。許都人人自危,曹軍也喪失鬥志。郭嘉又做了一次預言,他說孫策不僅不能襲擊許都,憑孫策“輕而無備”的能力“必死於匹夫之手”。

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郭嘉的智謀就在於他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敵我之間內部或外部的矛盾。官渡之戰後,曹操本想追殺袁譚、袁尚兄弟。但是郭嘉制止了曹操,他說袁紹二子之間必然內鬥,勸其南向攻取荊州。郭嘉的這個建議果然使得曹操坐收漁翁之利,南向取荊州更是奇謀。

郭嘉不僅在軍事上給曹操幫助,他更是善於處理與曹操的關係,所以曹操與其同車同席,而這給了郭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

他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

但是天妒英才,在從柳城還兵的途中,因為積勞已深而病死途中。郭嘉死後,曹操在他的葬禮上這樣對荀攸等人說:

“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曹操本來是想把大事囑咐給郭嘉的。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後來曹操徵荊州失敗後,在巴丘想起郭嘉,他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並連嘆三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所以後來南宋陳亮感嘆說:以成魏之霸業者,昱、嘉之謀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


坦坦蕩蕩的尚格


所謂正史,即《三國志》為主、其他史料為輔、完全不理會《三國演義》和其他評書作品的話:

魏之賈詡、荀攸、郭嘉、程昱,都是一時俊傑。賈詡、荀攸有資格和荀彧獨列一傳,明顯出眾;郭嘉和程昱、劉曄們同列一傳,略次一籌。

史書又如此說龐統、法正:

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所以龐統約等於荀彧荀攸、法正約等於程昱郭嘉。只是龐法論成績策謀,不能說高過荀賈,所以只是候選。重點說荀攸、賈詡、郭嘉吧。

荀攸是曹操的臨場智謀機。南打張繡、東征呂布、破文丑、燒韓猛,離間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計策。尤其是官渡,前線基本是荀攸為主軍師。曹操都承認“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傳說荀攸一共畫秘策十二道,只有鍾繇知道箇中真相了。

賈詡就更可怕了。開始幫著李傕郭汜,破了呂布;幫著張繡屢破曹操,到關鍵時刻又讓張繡站對了邊,在合適的時間降了曹,所謂“使吾信重於天下者,子也。”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畫謀;取了荊州,他勸曹操不要伐吳;對付馬超,是他提出的離間計;而且亂世裡活了七十七歲,身居高位,聰明得過了頭。

陳壽原話:“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郭嘉跟這兩位比,更偏判斷型。比如勸曹操打袁紹、打呂布、料中孫策之死,後來對袁譚兄弟的間隙、奔襲烏丸等事,郭嘉都是勸曹操“要不要這麼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僅論判斷的表現,不在荀攸賈詡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斷的,明顯少了一點。打個比方,李世民說“房謀杜斷”,荀攸好比房玄齡,有謀;郭嘉就傾向杜如晦,善斷。

故,論謀士,我還是傾向賈詡最高,荀攸次之,郭嘉再次之。


淺談百事


第一名郭嘉,生於公元170年,享年37歲。郭嘉開始跟著袁紹,後來投靠了曹操。他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曹操稱讚他真是自己的奇佐。後來郭嘉多次跟隨曹操,常常給曹操出一些預見性很強的計謀,幫助曹操打敗劉備,俘虜關羽,官渡之戰時大敗袁紹。特別是郭嘉能和曹操相知,情同手足。其實曹操很多次用兵如神,都是郭嘉的功勞,曹操自己也說,郭嘉的功勞是最大的。曹操曾打算以後統一了中國,就把國事都交給郭嘉處理,可惜郭嘉也是沒有保養好身體,早早地就離曹操而去了。

第二名荀彧,生於公元163年,享年49歲。他曾是東漢末年的漢臣,對漢室忠心耿耿,投靠曹操後,幫助曹操制訂了統一北方的大計,並一步步輔佐曹操做大做強。對於早期的曹魏江山,功不可沒。最終,荀彧因和曹操政見理想不同,不滿曹操稱王,服毒自殺,以死明瞭志。

第三名是司馬懿,和龐統同歲,只是他活了72歲。司馬懿出生東漢末年的貴族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可以說是滿肚子經綸,但是他始終隱忍不發,在曹家三代的猜忌中穩紮穩打,一步步走上高位。在與諸葛亮的多次交戰中也似乎勢均力敵,未分勝負。最終熬死了諸葛亮,熬死了曹操,成功篡權,孫子登上西晉皇位,成了三國最大的嬴家。

第四名就是諸葛亮了,生於公元181年,享年53歲。他是三國時期重要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也是發明家。小編私下以為,就是因為有了諸葛亮,才有了三國這種格局的存在,不管是從當初藍圖的描繪,還是三分天下之後,諸葛亮帶著蜀漢幾十年的苦撐,維持局勢的角度來看,都可以這麼理解。沒有了諸葛亮,三國就算會存在,在時間長度和分割程度上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飛彩人生


我覺得是荀攸,荀攸被曹操稱為謀主。

那麼荀攸又有何能耐,在曹操的一大批謀士中被曹操稱為“謀主”?

大破張秀活捉呂布

曹操在征討張秀時,荀攸看出了形勢對曹軍的不利,勸阻曹操緩兵以待。曹操不聽勸阻執意出兵。結果劉表的援軍趕來,曹軍敗北。曹操後悔沒聽荀攸的勸阻再次請求荀攸意見,於是荀攸設下奇兵大破張秀和劉表聯軍。同年曹操在征討呂布的過程中,荀攸又和郭嘉獻奇計活捉了呂布。

荀攸在征討張秀的過程中就先人一步看出了後來的形勢,遠超其他人的眼見表現了荀攸的不凡,之後更是獻計活捉戰鬥力爆表的呂布。這出奇計的能力更是說明他的能力。

計斬顏良誅文丑

《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把關羽的神勇表現的淋漓盡致。你知道嗎?其實在三國時期這個功勞其實要歸荀攸。

建安五年袁紹派手下大將顏良圍攻白馬,曹操親率大軍解救白馬。但敵我實力懸殊,曹操無奈求救荀攸,荀攸提出了聲東擊西的策略,顏良猝不及防被關羽所殺。然後又用同樣的計策斬殺了袁紹大將文丑。

以奇計斬文良誅文丑,大敗袁紹軍隊,讓袁紹痛失兩員大將給袁紹造成了沉重的大擊。這一計不得不再次說明了荀攸的能力。

妙計百出算無遺漏

在之後的時間裡,荀攸跟隨曹操征戰,幾乎曹操參與的重要戰爭裡都是荀攸出謀劃策,每次都在曹操無計可施時,荀攸總是給出奇計來化解曹操的危機。妙計百出,算無遺漏,深得曹操的敬佩。

荀攸的一生裡一共為曹操獻出十二條奇計,他還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幫助了曹操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荀攸被稱作曹操的“謀主”一點都不為過,畢竟荀攸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荀攸被曹操稱為“謀主”應該很出名才對,那為什麼大多數人可能連聽過這個名字都沒有呢?這就與下面這幾點有關係了。

一、都怪荀彧太出名,荀攸其實是荀彧的侄子但他比荀彧大六歲,知道荀彧的人太多就把他做的好多事情推給了荀彧,於是他就慢慢被遺忘了。

二、鍾繇也要背鍋,荀攸生前向曹操獻計十二條只有鍾繇清楚,於是由鍾繇整理的,但他還整理完就去世了,讓荀攸的好多貢獻都被埋沒了。

三、荀攸本人不太喜歡張揚,曹操曾說過“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他自己太過低調把自己整得讓別人忘記他了。







瑜公子說歷史


讓我選的話,賈詡吧。

理由很簡單,三國中曹操是最多勝場的人,而且也有類似官渡之戰這種逆風翻盤的勝場。這說明,曹操隊伍不論是士兵,武將,還是謀臣方面都是一等一的。而這樣的曹操在正史中,真正以眾擊寡,卻失敗的,只有對賈詡一人。賈詡只用宛城一地人馬,擊敗了曹操兩回,整個三國史上,獨此一家。因此,我認為賈詡是三國第一謀士。

至於其他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和割須棄袍。

赤壁之戰,曹操認為自己的敗因不是周瑜厲害,而是瘟疫摧毀了自己的部隊,他只能燒船自退。說明曹操輸的不服。

割須棄袍其實沒曹操什麼事,對西涼馬超的戰鬥是由夏侯淵打的。


金晶林


司馬懿和龐統雖然本事大,但是一個登場晚,一個死得早。登場晚的司馬懿大顯身手的時候已經是三國大局已定的中晚期。死得早的龐統除了獻連環計之外,也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

目前公認三國最牛的謀士除了諸葛大牛之外,就是奇計迭出,可惜英年早逝的郭嘉郭奉孝。三國第一謀臣的寶座應該不離他二人之一。可惜他二人登場時間不一致,完全沒有交集。民間有“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諺語。

但我覺得三國還有一個謀臣絕對值得重視,就是賈詡賈文和。他登場早,死的晚,期間大有作為。他在李傕郭汜作亂時就已登場,一直延續到曹丕繼位。期間助李傕郭汜打敗呂布;助張繡兩敗曹操,殺死典韋;以離間計計敗馬超、韓遂;助曹丕獲得帝位;這一系列的成就絕對不低於諸葛亮、郭嘉二人。


多多77535446


三國正史上軍事才能最厲害的謀士是誰?這可說不好。比如,魏國的荀彧,賈詡。郭嘉,司馬懿甚至是許攸等人。蜀漢的諸葛亮,徐庶(我不知道該把徐庶歸給誰)龐統。東吳除了一個有戰略眼光的魯肅能勉強入流以外。其他的不值得一提。這些人都有他們的精彩發揮,很難說誰是第一。如此,我只能按照我的喜好來排列了。在我的心裡。軍事最厲害的謀士,第一,賈詡。第二,司馬懿。賈詡的計謀以斷子絕孫的毒辣之策為長。司馬懿以善守的烏龜戰術為長。其他的人也不是說他們不好,只是我對他們的印象沒有這兩個人深而已。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總的來說應該還是曹操,從無到有打下了半壁江山,而赤壁之戰有太多偶然的因素,比如士兵大量染病,新歸附的荊州兵軍心不穩等等,當然也有曹操太過大意有關。


直到遇見以後


三國謀士正史上沒有進行評比,正史中傑出的謀士有荀彧、郭嘉、孔明、龐統、魯肅周瑜、陸遜、賈詡、程昱、田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