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国正史上军事方面最厉害的谋士是谁?为什么?

小任浅谈史


建安十二年,郭嘉去世,其后正值诸葛亮出山,所以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向干部们推荐《三国志》中的一篇传记,那就是《魏书·郭嘉传》。

毛主席赞扬郭嘉说: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在《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其后郭嘉被引荐至袁绍军中,在一番打量之后,郭嘉说出了今后如预言般的一段话,他说袁绍: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这可以说也是如今对袁绍最准确的评价。郭嘉明白此时的形势,在他年轻时他就语预言了“汉末天下将乱”,他非常明白在乱世一个合格的领袖的重要性,所以在袁绍的器重下他果断离去。于是在曹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后,荀彧将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魏书》是这样记载曹操与郭嘉的会面的:

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曹操的话突出了两点,郭嘉的奇才和曹操用人的本领。郭嘉的话也突出了两点,曹操用人的本领和郭嘉的奇才。而这正是一个团队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刘邦说,他不会带兵打仗、用兵布阵、运筹帷幄,但是他会用张良、韩信与萧何,所以他成功了,因为他有领袖的素质。

在这次与曹操的对话中,郭嘉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十败十胜论: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这是一个不亚于《隆中对》的对策。千年后,伟人毛泽东对郭嘉的十胜论更是赞不绝口。

郭嘉的奇谋

郭嘉很快就在曹营大放异彩,《魏书》中的记录非常短: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

按理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操三战吕布之时如果没有郭嘉的坚持,曹操恐怕早已撤兵,也就赢不过所谓的“人中吕布”了。郭嘉看明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明白了吕布已是强弩之末,他不拘泥于兵法,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官渡之战中,传闻孙策准备偷袭许都。许都人人自危,曹军也丧失斗志。郭嘉又做了一次预言,他说孙策不仅不能袭击许都,凭孙策“轻而无备”的能力“必死于匹夫之手”。

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郭嘉的智谋就在于他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敌我之间内部或外部的矛盾。官渡之战后,曹操本想追杀袁谭、袁尚兄弟。但是郭嘉制止了曹操,他说袁绍二子之间必然内斗,劝其南向攻取荆州。郭嘉的这个建议果然使得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南向取荆州更是奇谋。

郭嘉不仅在军事上给曹操帮助,他更是善于处理与曹操的关系,所以曹操与其同车同席,而这给了郭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

他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

但是天妒英才,在从柳城还兵的途中,因为积劳已深而病死途中。郭嘉死后,曹操在他的葬礼上这样对荀攸等人说: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曹操本来是想把大事嘱咐给郭嘉的。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后来曹操征荆州失败后,在巴丘想起郭嘉,他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并连叹三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所以后来南宋陈亮感叹说:以成魏之霸业者,昱、嘉之谋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


坦坦荡荡的尚格


所谓正史,即《三国志》为主、其他史料为辅、完全不理会《三国演义》和其他评书作品的话:

魏之贾诩、荀攸、郭嘉、程昱,都是一时俊杰。贾诩、荀攸有资格和荀彧独列一传,明显出众;郭嘉和程昱、刘晔们同列一传,略次一筹。

史书又如此说庞统、法正:

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所以庞统约等于荀彧荀攸、法正约等于程昱郭嘉。只是庞法论成绩策谋,不能说高过荀贾,所以只是候选。重点说荀攸、贾诩、郭嘉吧。

荀攸是曹操的临场智谋机。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离间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计策。尤其是官渡,前线基本是荀攸为主军师。曹操都承认“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传说荀攸一共画秘策十二道,只有钟繇知道个中真相了。

贾诩就更可怕了。开始帮着李傕郭汜,破了吕布;帮着张绣屡破曹操,到关键时刻又让张绣站对了边,在合适的时间降了曹,所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画谋;取了荆州,他劝曹操不要伐吴;对付马超,是他提出的离间计;而且乱世里活了七十七岁,身居高位,聪明得过了头。

陈寿原话:“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郭嘉跟这两位比,更偏判断型。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郭嘉都是劝曹操“要不要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仅论判断的表现,不在荀攸贾诩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攸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善断。

故,论谋士,我还是倾向贾诩最高,荀攸次之,郭嘉再次之。


浅谈百事


第一名郭嘉,生于公元170年,享年37岁。郭嘉开始跟着袁绍,后来投靠了曹操。他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曹操称赞他真是自己的奇佐。后来郭嘉多次跟随曹操,常常给曹操出一些预见性很强的计谋,帮助曹操打败刘备,俘虏关羽,官渡之战时大败袁绍。特别是郭嘉能和曹操相知,情同手足。其实曹操很多次用兵如神,都是郭嘉的功劳,曹操自己也说,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曹操曾打算以后统一了中国,就把国事都交给郭嘉处理,可惜郭嘉也是没有保养好身体,早早地就离曹操而去了。

第二名荀彧,生于公元163年,享年49岁。他曾是东汉末年的汉臣,对汉室忠心耿耿,投靠曹操后,帮助曹操制订了统一北方的大计,并一步步辅佐曹操做大做强。对于早期的曹魏江山,功不可没。最终,荀彧因和曹操政见理想不同,不满曹操称王,服毒自杀,以死明了志。

第三名是司马懿,和庞统同岁,只是他活了72岁。司马懿出生东汉末年的贵族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可以说是满肚子经纶,但是他始终隐忍不发,在曹家三代的猜忌中稳扎稳打,一步步走上高位。在与诸葛亮的多次交战中也似乎势均力敌,未分胜负。最终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曹操,成功篡权,孙子登上西晋皇位,成了三国最大的嬴家。

第四名就是诸葛亮了,生于公元181年,享年53岁。他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也是发明家。小编私下以为,就是因为有了诸葛亮,才有了三国这种格局的存在,不管是从当初蓝图的描绘,还是三分天下之后,诸葛亮带着蜀汉几十年的苦撑,维持局势的角度来看,都可以这么理解。没有了诸葛亮,三国就算会存在,在时间长度和分割程度上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飞彩人生


我觉得是荀攸,荀攸被曹操称为谋主。

那么荀攸又有何能耐,在曹操的一大批谋士中被曹操称为“谋主”?

大破张秀活捉吕布

曹操在征讨张秀时,荀攸看出了形势对曹军的不利,劝阻曹操缓兵以待。曹操不听劝阻执意出兵。结果刘表的援军赶来,曹军败北。曹操后悔没听荀攸的劝阻再次请求荀攸意见,于是荀攸设下奇兵大破张秀和刘表联军。同年曹操在征讨吕布的过程中,荀攸又和郭嘉献奇计活捉了吕布。

荀攸在征讨张秀的过程中就先人一步看出了后来的形势,远超其他人的眼见表现了荀攸的不凡,之后更是献计活捉战斗力爆表的吕布。这出奇计的能力更是说明他的能力。

计斩颜良诛文丑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把关羽的神勇表现的淋漓尽致。你知道吗?其实在三国时期这个功劳其实要归荀攸。

建安五年袁绍派手下大将颜良围攻白马,曹操亲率大军解救白马。但敌我实力悬殊,曹操无奈求救荀攸,荀攸提出了声东击西的策略,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所杀。然后又用同样的计策斩杀了袁绍大将文丑。

以奇计斩文良诛文丑,大败袁绍军队,让袁绍痛失两员大将给袁绍造成了沉重的大击。这一计不得不再次说明了荀攸的能力。

妙计百出算无遗漏

在之后的时间里,荀攸跟随曹操征战,几乎曹操参与的重要战争里都是荀攸出谋划策,每次都在曹操无计可施时,荀攸总是给出奇计来化解曹操的危机。妙计百出,算无遗漏,深得曹操的敬佩。

荀攸的一生里一共为曹操献出十二条奇计,他还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帮助了曹操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荀攸被称作曹操的“谋主”一点都不为过,毕竟荀攸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荀攸被曹操称为“谋主”应该很出名才对,那为什么大多数人可能连听过这个名字都没有呢?这就与下面这几点有关系了。

一、都怪荀彧太出名,荀攸其实是荀彧的侄子但他比荀彧大六岁,知道荀彧的人太多就把他做的好多事情推给了荀彧,于是他就慢慢被遗忘了。

二、钟繇也要背锅,荀攸生前向曹操献计十二条只有钟繇清楚,于是由钟繇整理的,但他还整理完就去世了,让荀攸的好多贡献都被埋没了。

三、荀攸本人不太喜欢张扬,曹操曾说过“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他自己太过低调把自己整得让别人忘记他了。







瑜公子说历史


让我选的话,贾诩吧。

理由很简单,三国中曹操是最多胜场的人,而且也有类似官渡之战这种逆风翻盘的胜场。这说明,曹操队伍不论是士兵,武将,还是谋臣方面都是一等一的。而这样的曹操在正史中,真正以众击寡,却失败的,只有对贾诩一人。贾诩只用宛城一地人马,击败了曹操两回,整个三国史上,独此一家。因此,我认为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

至于其他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和割须弃袍。

赤壁之战,曹操认为自己的败因不是周瑜厉害,而是瘟疫摧毁了自己的部队,他只能烧船自退。说明曹操输的不服。

割须弃袍其实没曹操什么事,对西凉马超的战斗是由夏侯渊打的。


金晶林


司马懿和庞统虽然本事大,但是一个登场晚,一个死得早。登场晚的司马懿大显身手的时候已经是三国大局已定的中晚期。死得早的庞统除了献连环计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目前公认三国最牛的谋士除了诸葛大牛之外,就是奇计迭出,可惜英年早逝的郭嘉郭奉孝。三国第一谋臣的宝座应该不离他二人之一。可惜他二人登场时间不一致,完全没有交集。民间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谚语。

但我觉得三国还有一个谋臣绝对值得重视,就是贾诩贾文和。他登场早,死的晚,期间大有作为。他在李傕郭汜作乱时就已登场,一直延续到曹丕继位。期间助李傕郭汜打败吕布;助张绣两败曹操,杀死典韦;以离间计计败马超、韩遂;助曹丕获得帝位;这一系列的成就绝对不低于诸葛亮、郭嘉二人。


多多77535446


三国正史上军事才能最厉害的谋士是谁?这可说不好。比如,魏国的荀彧,贾诩。郭嘉,司马懿甚至是许攸等人。蜀汉的诸葛亮,徐庶(我不知道该把徐庶归给谁)庞统。东吴除了一个有战略眼光的鲁肃能勉强入流以外。其他的不值得一提。这些人都有他们的精彩发挥,很难说谁是第一。如此,我只能按照我的喜好来排列了。在我的心里。军事最厉害的谋士,第一,贾诩。第二,司马懿。贾诩的计谋以断子绝孙的毒辣之策为长。司马懿以善守的乌龟战术为长。其他的人也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我对他们的印象没有这两个人深而已。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总的来说应该还是曹操,从无到有打下了半壁江山,而赤壁之战有太多偶然的因素,比如士兵大量染病,新归附的荆州兵军心不稳等等,当然也有曹操太过大意有关。


直到遇见以后


三国谋士正史上没有进行评比,正史中杰出的谋士有荀彧、郭嘉、孔明、庞统、鲁肃周瑜、陆逊、贾诩、程昱、田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