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宋朝】: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盧天潢

盧天潢,(1084-1160)南宋 循州刺史(陸豐盧姓始祖),陸豐盧姓始祖,原籍福建莆田人,生於北神宗元豐七年甲子,卒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庚辰,(1084-1160)享壽七十七歲.。27歲成進士,秩拜中散大夫,出任惠州(循州)刺史,任滿回京(臨安,今杭州)。隨高宗南渡,而後不仕,效先賢遊學粵東。乖舟欲歸故里,揚帆過石橋場(今碣石),適遇颶風之阻,因避風浪,遂卜居於石橋場。開基創業。子孫蕃衍,門閭昌大。初葬碣石三臺起龍頂之,即較武場。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蔡班

蔡班,宋末 任循州教諭,石帆都(今陸豐市甲西鎮博社村)人,字英敏,號化魯,蔡惠我之子。宋末舉人,任循州教諭。其墓葬於博社鄉蓮花山西側,碑銘僅有“明考鄉進士班蔡公墓”,該碑銘時間及子孫行字跡模糊難辨。

【明朝】: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姚 恭

姚 恭(約1601—1642)字心翼,興賢都(今海豐縣海城城內)人,祖籍福建連城縣。明萬曆戊午(1618)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天啟二年(1622)壬戌科第三甲第68名進士出身,初任浙江湖州府歸安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謹遵父訓,為官勤政,忠廉慎職,重教育、興學田以備荒,革除舊弊,懲貪治吏,政績顯著。歷任山東省監軍道按察司副使(官秩正四品),掌管司法、監察,審察刑獄,兼勸農事,巡察兵備、提學、撫民、巡海、水利、屯田、招練、監軍、商議機密諸務。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捐資重修海豐龍津橋,天啟辛酉年(1621)捐資倡建公平墟城寨,防禦賊寇,以安居民商貿。樂善好施,賑災濟困,造福一方。天啟五年(1625)九月,應海豐知縣許成久之請題詩倡廉德政之碑銘,置於縣衙正堂。其樸素誠厚,平易近人,邑人皆愛重之。巡司張公贊曰:“善人也,君子也”。

崇禎十四年(1641)奉旨監察錦州軍務,時清兵入侵圍攻錦州松山關,次年二月,副將夏成德降清,松山、錦州城遂破,姚恭與兵備道張鬥、王之楨、副將江翥等百餘人皆被清兵執殺。有著作均載入陶石簣(字周望、諱望嶺,浙江人)、韓求仲(浙江人)二位翰林所編之集。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姚敬

姚敬,字心寅,號修之,興賢都(今海豐縣城內)人,明天啟五年(1625)乙丑五月,為文廟(今紅宮)捐奉“石鼎”一座,鐫銘曰:“道貫古今,德配天地”。明崇禎三年(1630)庚午科中式第二名舉人(亞元);崇禎十三年至十五年間、任安徽霍山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明亡,不仕清廷,返梓隱居於蓮花山頂蓮花庵側,自號“白水道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卒,諡“靖敏”。著有《蓮花詩集》。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黃守謙

黃守謙,字君有,號豫廷,生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初五,海豐東城人河頭族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鄉試中式舉人亞魁(第六名),萬曆八年庚辰科(1580)張懋修榜三甲二百三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授戶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敕授承德郎,立恩榮坊、入祀鄉賢祠,府邸今存。光大門第,中式進士。

[光緒]《惠州府志》卷二十一(選舉表上):“海豐縣 舉人 嘉靖 甲子 黃守謙”

[乾隆]《海豐縣志》卷五(秩官):“黃守謙,萬曆庚辰科,官戶部郎中,崇祀鄉賢”

[乾隆]《海豐縣志》卷七(人物):“黃守謙,萬曆庚辰科進士,任戶部主事”

[嘉靖]《惠州府志》卷四(科舉):“貢 弘治七年 黃繹 海豐人”,“貢 嘉靖二年 黃光華 海豐人 訓導”

[乾隆]《海豐縣志》卷五(秩官):“貢 黃繹”,“貢 黃光華 江西雲都訓導”。

[乾隆]《海豐縣志》卷三(皇言):“明萬曆十八年,贈黃贈應宸為戶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吳氏為安人。授黃守謙為承德郎,徐氏為安人。”

劉壽山(明代嘉靖懷遠將軍)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劉壽山將軍墓

劉壽山,字松,廣東省海豐縣碣石衛人(明代海豐未析出陸豐),,誥封懷遠將軍,從三品,官任碣石衛指揮同知,是具有深厚國學功底和書法造詣的明朝鎮邊大將,嘉靖年間,鎮守粵東,馳騁疆場,剿倭平寇,《海豐縣志》記載他是平倭名將,汕尾市城區捷勝鎮黎明洞存有他詩詞楹聯的摩崖石刻(2002年6月首次發現,現已描紅修復),劉壽山卒葬海豐黃羌鎮雙圳(1981年才被發現),墓形巨大,等級尊嚴,是汕尾市最具規模的古代墓葬,在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入檔,2013年收編記載於廣東省文物局主編的《廣東文化遺產——古墓葬卷》“貴族與名人墓葬”篇章 。

劉壽山生有一子,名叫劉國勳,官任碣石衛指揮使(正三品,相當於副部級)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葉高標

葉高標(1593~1641)明朝 宰相諫議名卿、太常寺少卿,是明末一位廉潔忠介、敢於諫諍、殉身職守的清官,被時人譽為“諫議名卿”;崇禎帝亦給予“職任最為清要”的很高評價,並特贈他為太常寺少卿。

溺尿退賊題名金榜:

明萬曆二十一年三月,葉高標(諸梁103世孫)生於旗興嶂下的海豐縣螺溪鄉(現屬陸河縣)。出世時,恰好有一隻華南虎在其屋畔叢林中吼叫,被鄉人嘖嘖稱奇。有一天半夜,一群山賊舉著火把突然衝進葉家府內,舉家驚恐不安,而時年5歲的葉高標被吵醒後,從容地起床溺尿,面對山賊毫無懼色。賊首頗為驚奇,竟因此不敢搶掠而離去。他在族內私塾讀書時,天資聰穎,見解精闢,帶動其弟瓊標、正標、英標考中秀才;入泮讀書,他和瓊標俱為縣學廩生。

為了督促諸弟讀書和料理家務,他放棄了幾屆的考試。至明天啟四年(1624),始在親友的勸說下,到廣州參加鄉試而中舉人。接著於明崇禎元年(1628)考中戊辰科三甲第四十二名進士,授安徽歙縣知縣。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陳天尹

陳天尹,字元震,諱廷佑,生於明崇禎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630-1710),卒於清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四日。陸豐內湖人,富可敵國,因多行善事,被康熙賜《恆濟施善》牌匾,並多次招入京中面聖。

五歲喪父,自小由三叔陳紹惠撫養成人。陳天尹成年後創業興家,即走大江,復行蘇水,遂而雄圖大展,曾以百萬上報清廷以備徵用。由此可見天尹公財富之巨。

康熙乙巳、丁丑海陸豐兩次天災,造成前後饑荒三年之久,陳紹惠同侄陳天尹賑濟三年,使生者得養、病者得醫、死者得葬,活人成以萬計,事蹟被蕭大中丞高其仁聞悉,呈報清廷,康熙皇朝封賜陳紹惠名為‘恆濟’以作賞賜。陳天尹亦得‘奕世流芳’、‘仁德廣孚’‘仁善樂施’等贈匾

陳天尹樂善好施是眾人所知,但其更喜愛寒窗苦讀,一心報銷朝廷之人,相傳在此年間,如有讀書人無上京赴考的路費,只要到陳府上道明一聲,陳天尹即親自接待並與各有志之士暢談大義,隨後便安排上京赴考;在內湖府上更建了九湖十八寨供讀書人學習,學習場地更大到離奇,可見其培養學子之心;

陳天尹也愛結交江湖義士,但也有交往不慎之時,康熙三十七年,海陸豐暗地裡崛起的紅毛賊打家劫舍,猖狂無比,更上京盜取了清廷的護國寺裡的寶物《牟尼寶裟》,隨後被官差追殺扮裝後潛入陳府,躲於陳府金庫內,見金庫的財富金銀重大,一時貪心將陳天尹重金打造的五大貔貅掠走,不料那黃金貔貅乃實心重物,不慎被壓死在金庫內,陳天尹得知此事後,又擔心寶物《牟尼寶裟》會給陳氏家族帶來禍端,立即當即立斷,自殘一目,並連夜製造多件假的《牟尼寶裟》供子孫玩耍,自己也裝瘋賣傻,躲過此劫!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李實

李實,字石洲,海豐石帆都,今陸豐市碣石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羅洪先榜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江南監察御史(官秩正七品),掌糾劾官邪,條陳治道,巡按地方及兼管之事。

李實有《過羊蹄嶺聞鷓鴣》(朝聞羊嶺鷓鴣啼,芳草萋萋路轉迷。莫道哥哥行不得,馬頭南北又東西)、《過南沙渡值雨》(雲意黯千山,春遊興未闌。花深紅雨重,草細綠雲寬。舟子頻招渡,徵人漫倚鞍。紛紛貪利涉,南北幾人還)傳世。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鄭洪猷

鄭洪猷,字伯升,號彝銘,今陸豐上英人(坊廓都)。明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授安徽涇縣知縣,後升刑部主事敕授承德郎,官秩正六品。子孫分居海豐縣大湖鎮高螺村等地。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彭祚,石帆都(今陸豐市圭湖)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舉人,任廣西泗城府同知,官秩正五品。成化十一年(1475年)海豐知縣柴悌在縣城東門外為建立“世科”牌坊。有《重建海豐縣碑記》傳世。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蔡春邁

蔡春邁 石帆都(今陸豐市甲西鎮博社村)人。明萬曆十年(1582年)壬午科舉人,任河北饒陽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尚書法,重文教,好山水,今該村摩崖中尚存其鐫題“海陬砥柱”之石刻。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錢履福

錢履福,字錫純,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明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恩貢生,任浙江台州府經歷,繼任天台縣、太平縣知縣,政著廉聲,百姓愛戴,歷升浙江糧道,以病辭官歸梓。後有姓萬者赴任太平縣令,民間有“十萬不當一錢”之歌謠。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彭舉,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舉人。任廣西桂林府儒學訓導,掌教授生徒之事,官秩正七品;永樂二十年(1422)海豐知縣在甲子門為其建立“梯雲”牌坊。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吳瓛

吳瓛,石帆都(今陸豐市甲西鎮)人。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癸卯科廣西省鄉試中式舉人,任廣西柳州府儒學教諭,掌教學之職,官秩正七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蔡蘭

蔡蘭,石帆都(今陸豐市甲西鎮博社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辛酉科舉人,任廣西仙江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林可盛,字芳松,坊廓都(今陸豐市)人,年二十一歲始奮志尚學,明萬曆十九年(1591)辛卯科中式舉人。樂善好施,敦族誼,置儒業,捐金倡首重建海豐尊經閣。

陳浚明(?)明朝 任廣西交趾(即安南東京州)縣知縣

陳浚明(注:清《陸豐縣誌》作:陳璇,石帆都人)。永樂六年(1408年)戊子科貢生,任廣西交趾(即安南東京州)縣知縣。

王大觀(?)明朝 任通判

王大觀,字熙臺,坊廓都(今陸豐市碣石)人。明萬曆四年(1576年)丙子科舉人,官任通判。

陳貞(?)明朝 任浙江分水縣知縣(官秩正七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陳貞,石帆都(今陸豐市)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舉人,任浙江分水縣知縣,官秩正七品。

章美(?)明朝 任浙江蒼梧縣知縣(官秩正七品)

章美,字文偉,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中式舉人,任浙江蒼梧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

盧可遜(?)明朝 任湖廣勉陽州儒學教諭

盧可遜,字思學,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科貢生,任湖廣勉陽州儒學教諭

章華國(?)明朝 任湖廣勉陽州儒學教諭

章華國,字臣遇,坊廓都(今陸豐市赤坎)人,少受庭訓,精勤力學。明崇禎年間歲貢生,選授光祿寺署丞,敕授徵仕郎,官秩從七品。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科貢生,任湖廣勉陽州儒學教諭。

廖寬(?)明朝 任安慶府儒學訓導

明朝 任安慶府儒學訓導廖寬, 字克容,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貢生,任安慶府儒學訓導。其性仁孝,時母喪將葬,忽遭山寇掠侵,村眾皆奔走避禍,其不忍心逃避,躬身築墳,葬畢才返;崇祀鄉賢。

廖天佐(?)明朝 名士

廖天佐,祖居甲子,生於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死於清朝康熙年間,隨父經商於捷勝城。廖氏才華出眾,十餘歲便考得秀才,但其時朝廷黑暗,考官貪財索賄,舞弊盛行,廖氏幾次鄉試皆因考官索賄不遂而遭排棄,以致名落孫山。激憤之餘,遂棄絕功名之念,隱居海濱石厝洞。

該洞系大石壘疊之中間洞隙。面對南海萬里汪洋,波濤澎湃。早觀日出,晚觀落霞,夜聽濤聲和漁歌,可算超脫愜意。但廖氏畢竟凡心未灰,壯志未滅,雖居海隅石室,猶念社稷蒼生。粉望有朝一日,吏治澄清,國運昌盛,猶如黑夜終將消逝,黎明可望到來。因此他將所居石厝洞改名為“黎明洞”。 不久,又有一位祖籍淮南的南明總兵劉鍔,因遭奸佞排斥,又不願降清,乃棄家奔依故友捷勝所守備,由此結識廖天佐,並與廖氏一見如故,情投意合,遂同避居於黎明洞,人稱黎明洞二名士。

卓曜(?)明朝 任山東省崑山縣縣丞

卓曜,石帆都(今陸豐市)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貢生,任山東省崑山縣縣丞。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盧鍛

盧鍛,字百練、號學純,(1592—1665年)明朝 兵部職方司主事,今陸豐市橋衝鎮大塘村人,系宋中散大夫盧天潢第十八代孫。官至明朝兵部職方司主事。少時膽略聰穎過人,傾家產率鄉梓眾生力拒海寇劉香賊部五敗於碣石衛海灣外,民因此得以安康,朝廷舉公孝廉,經明廷試委以重任。當其時,福建南安郡逢百年罕見旱災,公奉旨任監軍率部賑濟之,救百姓於水火中。百鍊公升遷南明兵部職方司主事(正六品)(後人稱之前兵部公),當其時,南明軍隊屢屢為滿清所敗,公即以明朝遺臣志,結南明兵部兼禮部尚書黃奇遇、義軍蘇成、蘇利於碣石衛謀事,後南明滅亡,祖遂舉家遷大塘以養頤年,終不授清朝官銜職。子孫遵其意,立體深公(百鍊公之父)、百鍊公墓碑年號為“龍飛”(為義軍蘇成蘇利稱王年號)。

公生不逢時,雖具忠貞愛國之心,經濟之才,終難挽回明朝之大好河山.處離亂之世,一生無定所,或碣石,或大塘,或雙沛,或超高.況長期扈駕勤王,歷盡艱辛險阻.其忠貞氣節實可貫長虹而輝日月.

【清朝】:

黃漢宗(1814-1889)清朝 奇才義士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黃漢宗,乳名學海,輩名衍潛,官名夏帆。生於嘉慶甲戌年(1814年)五月二十九日,卒於光緒己丑年(1889年)六月十七日。享壽七十五歲。黃漢宗小名黃海,是清朝海豐縣可塘鎮黃厝港村人。道光年間鄉試中,名列第19名舉人。論才學文章,本可以繼續升攀、平步青雲,然其時朝政腐敗,豺狼冠纓,黎民士庶苦不堪言。漢宗看到官場黑暗,不願為官,委身鄉里。為里人鳴不平,為鄉梓抗惡吏,為官廟堂院題詩聯,為婚喪嫁娶寫詞章。幾凡民間訴訟,族姓糾紛以至歷史冤結等疑難雜事而不得解者,都找他代筆代言,出面解決,他鑑於公理正義,亦樂意幫忙。故民間有“要通,找黃漢宗”之說。

姜紹祖(1875-1895)清朝 (義士、富商)

姜紹祖,幼名金韞,號纘堂,新竹北埔人(原籍廣東陸豐縣)。北埔墾首姜秀鑾之曾孫,“家鉅富,為一方豪”。姜紹祖捐監生,“赴福州試秋闈,未售”。 迨中日戰起,即奔走國事,散家財募勇,得五百人,稱敢字營,訓練於桃澗堡南崁。及日軍登陸澳底,即率義勇一營北上,擬防滬尾。因唐景崧內渡,遂率軍返新竹。適吳湯興率軍自苗栗至,姜紹相與之會師,進駐大湖口。六月十四、十五兩日,姜紹祖等義軍與南犯日軍激戰,日軍奔中壢。

二十日,日軍增兵南下,姜紹祖又在枋寮抗敵,因力量懸殊而戰敗。乃回北埔,增募義勇,稱繼字軍。並積極聯絡新楚軍及各路義軍,決定收復新竹,進而恢復臺北。他以書生拍案而起,“結髮束袴,肩長槍,佩百子彈丸袋,遊奕往來,以殺敵致果為事,人不知其為書生也。”

在七月十日反攻新竹的戰鬥中,他不幸被俘入獄。初入獄,日人尚不知其為姜紹祖。是夜,新竹街市的總理馬玉花向日人告密說:“姜非尋常匪徒可比,必須將其捆綁,嚴加看管。”第二天,日人急至獄中查找姜紹祖,但為時已晚,他已在夜間同其他七名義軍戰士“越獄而逃”。

不久,在一次戰鬥中,他又與敵人相遇,“死於亂槍之中”。對於姜紹祖之犧牲,時人論之曰:“(姜紹祖)聞臺北一破,慷慨散家財,募團勇,不顧成敗利鈍,與日軍接戰,身先士卒。雖曾被擒而脫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厲,竭力抵禦,身中數槍陣亡。以翩翩貴胄妙齡,敢衝鋒破陣,縱身化為猿鶴,故鄉父老至今猶能道其軼事,嘖嘖稱其能軍雲。”姜紹祖殉難二十餘天后,遺腹子才出生,取名為振驤,即今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已故的第一任董事長。

盧恩,字東鹹,號澤山,陸豐大塘人,盧鍛之孫。

康熙十九年(1680)考一等補廩,三十五年(1696)科中式舉人。康熙五十年(1711)授廣西梧州府懷集縣知縣加一級。康熙五十七年(1718)奉旨行取特授兵部車駕司主政加一級。公為官清正廉潔,勤敏謹慎;同行稱道,上司嘉勉,可謂政績顯著。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受到皇帝封誥,父母妻俱榮贈。之父盧弘浣封誥贈為文林郎.之母錢氏封誥贈為孺人,公之妻林氏封誥贈為孺人。

劉善邦(1800年-1857年)清朝(蘭芳共和國)石隆門華工起義主要策劃者

劉善邦,廣東陸豐豐高塘鄉人,曾加入“蘭芳共和國”,石隆門“十二公司”創始人之一。石隆門華工起義的主要策劃者。

20歲渡海至西加里曼丹坤甸,並加入羅芳伯創立的蘭芳共和國從事採金礦的工作。當時共和國除了遭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頻頻攻擊外,還陷入內部失和的困境。因此劉善邦率領一群華工出走,輾轉來到砂拉越境內的一個小鎮,新山。由於當地金礦產量不高,加上前來投靠的華工人數日增,劉善邦等人只好再另尋金脈,最後他們在石隆門附近帽山發現金礦,並移居當地。移居石隆門後,劉善邦等人創立“義興公司”,後再改組為“十二公司”,統籌開採金礦事宜,並由劉善邦領導。

十二公司基本繼承了蘭芳共和國的制度,也擁有自定法制和貨幣,形成了一個人口約有4千人的“共和國”。與布魯克政府的衝突,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攻打詹姆士的王宮,另一路攻打王宮不遠處的炮臺。劉善邦等人原本希望引爆預先埋置的炸藥,以炸死熟睡的詹姆士。豈知他們高估了炸藥的威力,此舉驚醒了詹姆士。在華工人甚多的情況下,詹姆士被迫爬過窗戶,潛游過砂拉越河到對岸的馬來村莊尋求協助。敢死隊殺死了被誤認為是詹姆士的英國官員尼古勒特斯(H.Nicholetts),便鳴金收兵。而另一支攻打炮臺的敢死隊也取得全勝。古晉落入十二公司手裡。數日後,詹姆士發動夜襲。劉善邦遇難,百名華工被殺。劉善邦死後,詹姆士率眾攻擊帽山,華工不計婦孺老少全被殺害。而十二公司也就此滅亡。

1993年砂拉越州政府建立英雄紀念碑以紀念在英殖民時期犧牲的抗殖民民族英雄,劉善邦更是唯一一位被政府鑄像在上頭的華人領袖。而民間華人為了紀念他,也在新蕘灣建立了一座“劉善邦廟”。

黃易(1631-1677)清朝 福建汀州府歸化縣知縣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黃易,子參,號蒼潭,又號惕庵,陸豐大安鎮石寨村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十六年己亥科進士出身。授福建汀州府歸化縣知縣。

在清代曾冒死上《奏開界疏》,主張開海禁以救黎民而驚動朝野。任福建歸化縣令時,興教育,修水利,建路橋,造福百姓,政績彪炳。後隨朝庭平三藩,為國捐軀。康熙帝感其英烈,追贈其為福建省按察司僉事,賜諡“忠貞”,親擬悼文,在閩粵建祠紀念。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黃易去世後78年),降旨為黃易立傳,編入清史,賜祀京都昭忠祠,樹為百官典範。

張燦(清·雍乾—御前侍衛 浙江黃岩總兵官 特授定國將軍 誥授二品武顯大夫 )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張燦,籍貫廣東省陸豐市,碣石可塘仔人;清雍正三年 歷任碣石衛中營右哨頭司把總(正七品),碣石衛中營左哨千總(從六品)。清雍正三年 - 雍正六年 藍翎御前侍衛(正六品)。清雍正六年 - 清雍正十二年 任浙江溫州鎮守備(正五品)。清雍正十二年 - 清乾隆八年 任浙江溫州鎮標中營遊擊(從三品)。清乾隆八年 - 清乾隆十六年曆任浙江乍浦水師營參將(正三品)。浙江瑞安營水師副將(從二品)。浙江黃岩總兵官(正二品),福建閩安水師副將,廈門參將。卒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誥授二品武顯大夫,特授定國將軍墓葬於陸豐碣石鎮少圍山黃蜂地,有當時的溫州總兵馬銘勳為其拜題(馬銘勳後官至湖廣提督)。

洪晨孚 清朝官任翰林院檢討(官秩從七品)

洪晨孚,字存齋,海豐楊安都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鄉試,與其兄晨紱同科考上舉人,洪晨孚以文采優異而名列榜首“解元”,為廣東第一名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洪晨孚赴京試中式第三甲第163名進士出身,官任翰林院檢討(官秩從七品),掌撰述記載,三朝國史纂修之職,後改授戶部清吏司主事,分理各省戶口、錢糧等事。

泊承升(1790-1882)清朝 江蘇狼山總兵(官階正二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鹹蒙履泰” 清咸豐九年(1859年)江南狼山等處總兵泊承升題,藏於元山寺

泊承升,號荷亭,碣石鎮中所街人,誕生於四月初八日,江蘇狼山總兵,官階正二品。出身農夫,中年入伍,咸豐期間官封振威將軍,欽賜花翎,提督江南狼山總鎮府。為官正直無私,教民耕作,連留五任計一十五年,光緒八年逝世,享年九十有餘。當地江南官紳痛念,每年四月初八日起演戲三十餘日,鄉民祭拜,香火甚盛。

據說,泊承升剛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任職,看到當地農民挑糞水澆菜,都用小勺弓身施肥,既慢又累,便把碣石農民澆菜用的“漩桶”製作方法教給當地農民。農民挑著一擔漩桶一路走,水從桶裡伸出的竹管一路流出,簡便快活,便把此桶稱為“泊公桶”。

程恩高(1789-1840)清朝 福建水師提督(官居從一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恩重如山”,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程恩高題送,藏於元山寺

程恩高,字文興,號仰齋,陸豐碣石人。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時為全國三大水師提督之一,官居從一品,他少年入伍,生性明慎安詳,機智勇猛,膽略過人,曾多次立功受皇帝賞賜。清嘉慶十四,五年先後署碣石中營千總,澄海、香山、龍門協鎮。道光七年(1872)進京陛見,八年升任福建寧水陸總鎮都督。道光十一年(1831),欽命福建全省水提督。1840年鴉片戰爭全面爆發,率福建水師於抵抗軍侵略者,以身殉職。

溫賢(1809—1861)清朝 廣東水師提督(官居從一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溫賢,字瓊琬,廣東陸豐碣石鎮人。廣東水師提督(駐虎門),時為全國三大水師提督之一,官居從一品清道光四年(1824年)於碣石鎮中營從戎,歷任左營外委、千總、提標、守備等職,道 光三十年以廣東大鵬協副將署陽江鎮總兵。咸豐元年(1851年)實授陽江鎮總兵,咸豐九年七月任廣東全省水師提督。

他的叔父溫邦勇曾任陽江鎮臺,一日看到一婦女到衙門行乞,可憐她帶著兩個孩子,便將三四歲的小孩買來送給他沒有生育的哥哥做兒子。這個小孩就是溫賢。溫賢過繼溫家沒兩三年,養父去世,整個的吊兒郎當,熬到十五六歲,頂父親的缺額,補員當差領餉。有次他隨外委官員到唐朝初期設立的舊安陸縣(622—627年)縣城大安出哨。一夜,有人大喊八萬山賊劫寨,他睡夢中驚醒,衣服也來不及穿,光身赤膊,即手撐大旗咆哮而出。據說山賊忽見星光下,一隻白色猛虎舉旗而來,一時驚慌失措敗走。外委武弁將其英雄事蹟報告碣石衛總兵官,總兵認為此舉有軍功可得,便上報朝廷,但卻故意含糊其詞,把“八萬山的賊”簡稱為“八萬賊”,寫下“溫賢一人能退八萬賊”之句。皇帝聖君觀覽奏表,龍顏大悅,下諭溫賢官升三級,總兵也得到賞賜。“溫賢一人能退八萬賊”成了溫賢的招牌,每次帶兵打仗,賊寇一聽是溫賢來了,無不聞風喪膽,使溫賢平添了許多軍功。其養母被誥封為一品太夫人。

曾逢年(1806—1870)清朝 山東登州總兵(官階正二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旋樞密運” 藏於元山寺。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山東登州總兵曾逢年題

曾逢年,廣東碣石鎮人,山東登州總兵,官階正二品。早年從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實授廣東南澳鎮總兵,道光二十九年五月任碣石鎮總兵,同年九月調任陽江鎮總兵,咸豐八年(1858年)任山東登州鎮總兵。

曾與廣州人民抵抗英國侵略者的侵略行徑。到了同治年間,率領部隊與農民起義軍捻軍作戰,結果打了幾次敗戰。

洪僑(1714—1785)清朝 陝西省延安府延長縣知縣

洪僑,字閏之、諱元濤、號東里,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四月初三日生於石帆都甲子所雨亭村(今陸豐市甲東鎮雨亭村),父洪有峻、母夏孺人。洪僑三、四歲時隨父母移居甲子所城,其秉性孝友,少年時勤學聰慧,潛心研讀四書五經和歷史,發明了很多理義。

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全國舉人會試名列第213名,殿試中式第三甲第37名進士出身;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贊洪僑“懷保無窮,不忘顧復斯民之責;撫綏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

洪僑中式進士後,進入翰林院庶吉士接受培訓,成為一名優秀人才,學業屆滿,朝廷錄用授予職務,初任廣東德慶州府儒學教授,後遷升歷任陝西省延安府延長縣知縣、兼膚施縣、宜川縣事務、敕授文林郎。洪僑進士曾為甲子所北極宮、天后宮、城隍廟分別題書“眾星共之”、“奠安澤國”、“剛中以正”的匾額;

洪僑在延長縣任知縣的期間,兼任膚施縣、宜川縣的代理知縣,勤政司職的業績得到朝廷的表彰,功勳已是“加三級記錄十三次、隨帶軍功三次、記大功二次”的父母官了。其時年已63歲的洪僑向朝廷上呈報告,提出辭官回梓以孝禮奉侍父母的原由,獲准後,洪進士便從陝西延長縣打道回陸豐老家了,以詩文自娛,對家鄉的名勝古蹟予以重視。

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八月初一日,洪僑享壽七十二歲而終,次年(1786)十二月初二日安葬在甲子所烏湧地山,朝廷命官紀曉嵐為洪僑題寫墓碑。據考證,紀曉嵐(1724—1805),名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河北)人,與洪僑同科中式進士,他讚賞洪進士為官清正,結下莫逆之交。

林飛鶴(1775-1841)清朝 北京道臺(授教太子三年)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甲第恩榮” 藏於元山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進士林飛鶴題

林飛鶴,名昭長,號友松,廣東陸豐博美鎮人。嘉慶十年(1805年)在廣東惠州考取舉人,二十二年考取丁丑科(1817年)第十五名進士。授教太子三年,曾任北京道臺,調任廣東肇慶府授正堂。

劉毓磻(1733-1791)清朝 重慶知府(官秩從四品)

汕尾海陸豐歷史人物傳—各朝各代朝廷文武官員合集(史記篇)

劉毓磻,小名夢鶯,號渭川,陸豐縣甲子西南社人(舊叫“石帆都”)。生於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於重慶府署內,享年五十九歲。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舉人,任重慶知府,乾隆皇帝欽賜的頂戴花翎御匾,懸掛在享德堂正堂上。敕授朝議大夫,官秩從四品,歷官三省。

佘聖言(1698—1744)清朝 宗人府主事(官秩正六品)

佘聖言,字介侯,號畏齋,諡文成,今陸豐市河東鎮高田埔村人(坊廓都),祖籍福建龍溪縣。年幼聰敏,稟尊庭訓,潛心嗜古,過目成誦。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甲辰(1724年)科第三甲第168名進士出身,授宗人府主事,官秩正六品,分掌滿文奏稿及漢文典籍,充任玉牒館纂修官,掌修皇族譜牒。後以父年老奏準回梓,乾隆七年(1742年)應聘掌教於潮州韓山書院,培養人才,多有成就,擅吟詩,工書法,著有《眺遠樓詩集》傳世。

沈龍震(?)清朝 山西夏縣令

沈龍震,字雷默 號鷗亭,現陸豐市河西鎮石頭山人。順治十四年(1657)進士。授山西夏縣令。沈龍震才學過人,少年時期即中秀才。著有《南安治譜》等書,曾參與國史編撰。系陸豐河西鎮石頭山開基祖,設有“四古堂”,皇封“獨佔梅魁”。

其子沈瑞麟娶石寨村進士黃易之女為妻,官至開平儒學,培養了許多儒生,聲譽甚隆。石頭山沈氏遂成望族。

莊汝揚(?)清朝 吏部觀政(官秩從二品)

莊汝揚,字瑞翰,今陸豐市潭西鎮東山鄉人(坊廓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中式舉人,乙未(1715年)科第三甲第8名進士出身,授吏部觀政,官秩從二品,管理全國官吏銓選、勳封、考核政令。

林鵬飛(?)清朝 臺灣府鳳山縣知縣(官秩七品)

林鵬飛,字翌夫,本姓高,今陸豐市東海鎮人(坊廓都),原籍福建漳浦縣。博學能文,遊學於東海,遂定居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中式第二名舉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第二甲第20名進士出身,任安徽涇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七品,雍正十三年任臺灣府鳳山縣知縣,後任直隸保定府雄縣知縣。

陳芳胄(?)清朝 中書舍人(官秩從七品)

陳芳胄,字子中,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人(坊廓都),祖籍福建漳浦縣。其博學通史,猶精四書五經,識機達務,議論風生,常懷以文章經濟弘揚於寰宇。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廣東鄉試中式舉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第二甲第24名進士出身,考選中書舍人(官秩從七品),掌內閣誥敕、制敕文書事。其後遷居惠州城南。

劉大忠(?)清朝 武功將軍

劉大忠,字蓋臣,碣石草街人,清代愛國名將。曾任碣石鎮右營千總、廣東海口營參將、崖州協副將、香山協副將,特授受武功將軍。曾參與虎門銷煙, 道光廿一年二月初三日,在與英軍戰鬥中犧牲。

鴉片戰爭中,劉大忠追隨民族英雄林則徐等抗英派,積極主張禁菸抗英,於道光十九年奉命協同關天培扼守虎門炮臺。在戰事日緊、國難當頭之際,劉大忠特派胞弟劉大義、侄兒劉承輝在碣石招子弟兵二百餘人,隨軍救援虎門抗英,子弟兵匯入劉大忠部,屯兵於虎門炮臺前哨陣地之橫檔碼頭及二沙尾一帶,抗擊英國侵略者,屢打勝仗。

道光廿一年二月初三日,英軍集中兇猛炮火,猖獗侵犯虎門,劉大忠率官兵及子弟兵同仇敵愾,在橫檔碼頭及沙尾一帶與英軍慘烈激戰多日,死守疆土。直至二月廿四日,虎門諸炮臺相繼失陷。劉大忠在激戰中身負重傷,劉大義、劉承輝及二百多子弟兵皆在浴血搏鬥中壯烈犧牲。戰後,為表彰子弟兵忠勇報國精神,官紳民眾在碣石北關廟恭立英烈牌位以慰忠魂,並以二月廿四日作為“沙尾案”忌日,永志紀念、以勵後人。

沈展才(?)清朝 詩人

坊廓都人,現(陸豐石頭山)。雍正乙卯(1735年)舉人。是沈龍震三弟沈龍雯之孫,官至嘉應州學正,曾參與《陸豐縣誌》的編撰,是陸豐有名的詩人,《陸豐縣誌》錄其詩一首:

《瀛洲石》

一洲有一情,一石有一趣。

遊歷乎其間,揮毫堪作記。

東南大江中,粼粼似排砌。

屈指十八端,因名為學士。

磐磴通地脈,茫茫不可紀。

鮫人多出沒,魚龍常鼓吹。

騷客時登臨,仙都想如此。

有日侍經筵,點頭若欲語。

黃德星(?)清朝 歷任廣西桂林府全州知州、梧州府知府等

黃德星,字聚東,坊廓都人(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舉人,乾隆6-10年任隆安縣知縣。

黃德星曆任南寧府隆安縣、永福縣、雒容縣、懷遠縣、貴縣、蒼梧縣等知縣。因有政績,長任廣西桂林府全州知州、梧州府知府。在任潔己愛民,有德政惠民,廣西提督贈匾贈曰“清惠可風”。

謝衷寅(?)清朝 進士

謝衷寅,字斯亮,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人,祖籍福建漳浦縣。清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科第三名舉人,以潮州惠來籍中式。其所作四子書文雄渾樸茂,有前賢之風,自以書法未工,不敢赴京參加廷試,勵志苦學臨摹名帖,於康熙己未(1679年)科會試成進士,未殿試而病卒。

李名達 清朝 為朝廷捐納特誥授奉政大夫,軼官正五品。

李名達,生於海豐縣楊安都小溪約新墟村(今蓮花山埔仔峒),清乾隆年間捐納布政使經歷,後因考績突出誥授奉政大夫,軼官正五品。《李氏族譜》載其始祖李火德於南宋嘉定年間入閩,子孫再沿福建上杭、泉州,至廣東五華及歸善的路線遷徙。清康熙年間李名達的曾祖父成材公偕何氏媽肩挑先父的骨植離開歸善湯坑到海豐縣小溪峒開基,傳至祖父子韜公時已是廿二世。此時適逢朝廷開禁礦業,鄰近的紙寮山、大道山、銀瓶山礦脈發達,礦民嘯聚,李子韜帶著紹俊、紹亮、紹泰三個兒子艱辛拓進,憑藉得天獨厚的“土著”條件擠身於工頭的行列,經營成一方殷富人家。李紹亮娶妻葉氏,喜得一子名達,字玉發,寄揚威立名,寓財氣大發。

林耀光(?)清朝 舉人

林耀光,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人,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舉人;順治六年(1649年)據守海豐的南明永曆政權參將薛進、中軍黃熊等向碣石、砂陂等抽租作餉,劫奪村眾,民不聊生。林耀光聯絡大安數十寨防守抵禦,庶人物得以安寧無險。

陳啟明(?)清朝 榮祿大夫(武秩正一品)

陳啟明,今陸豐市人,清康熙初年武科舉人出身,初任兩廣督標後營參將,在貴州黃草壩地方殺賊萬餘,又於雲南城外殺賊近萬人;升任直隸紫荊關副將、左都督,保障疆土,戰功顯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聖祖皇帝誥授為榮祿大夫,武秩正一品,授為“拖沙喇哈番”準襲一次,鎮守廣東肇慶衛。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初五日,陳啟明病故,其子陳奇謨承襲“拖沙喇哈番”。

張庚福(?)清朝 福建青浦縣知縣(官秩正七品)

張庚,字漢西,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科舉人,任福建青浦縣知縣,官秩正七品,有政績,民稱“張青天”。

黃繼隆(?)清朝 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知縣

黃繼隆 字述齊,號崇道,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父黃易殉國後,欽蔭入皇宮同太子同窗讀書,約清康熙十九年順天府(今北京)鄉試中式舉人,任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知縣。

吳朝陽(?)清朝 清澗縣知縣(官秩正七品)

吳朝陽 坊廓都(今陸豐市)人,原籍潮州府海陽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科中式第十名舉人,任清澗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

許升(?)清朝 崖州中軍守備參將(正三品)

許 升,陸豐縣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己巳,任崖州中軍守備,參將(正三品)。

劉毓瓊(?)清朝 歷任湖南醴陵縣、攸縣、龍山縣等知縣(世後追贈知府銜)

劉毓瓊,字玉林,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人,年少篤志勤學,重然諾,慎交遊。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舉人,歷任湖南醴陵縣、攸縣、龍山縣等知縣,清勤廉介,不圖私利,後因下鄉相驗屍案,適河水暴漲,吏役勸暫停,其嚴勵曰:人命至重,豈容遲留畏避。遂於渡河時被洪水溺死;弘曆皇帝旌表其事,追贈知府銜,御賜祭葬,並蔭其子劉秀任鈺銓縣知縣。

黃佳祥(?)清朝 任廣西興安縣知縣

黃佳祥,字於樂,坊廓都(今陸豐市東海新墟)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科舉人,任廣西興安縣知縣,因父年老辭官歸養,即任陸豐龍山書院山長,享壽八十八歲。

陳疇九(?)清朝 任泉州府知府(官秩正六品)

陳疇九,字爾雍,石帆都(今陸豐市內湖)人,原籍歸善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舉人,任福建汀州府長汀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升任泉州府知府,官秩正六品。

吳勇(?)清朝 任崖州中軍守備(正五品)

吳勇,陸豐縣人,武科舉人出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崖州中軍守備,正五品。

張景載(?)清朝 敕封昭信校尉(武秩正六品)

張景載 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鎮)人。清光緒年間武舉人,敕封昭信校尉,武秩正六品;曾題甲子所古蹟玄天廟匾額“慈光浩瀚”。

林紹炳(?)清朝 任直隸陝西省綏德州同知(官秩從六品)

林紹炳,字克瑞,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舉人,任直隸陝西省綏德州同知,官秩從六品。

田捷榮(?)清朝 任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知縣

田捷榮,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鎮)人。清光緒年間舉人,任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知縣;於光緒辛丑年(1901年)為甲子所名勝天后宮題書“恩弘海國”匾額。

張光棟(?)清朝 任福建晉江縣知縣

張光棟,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鎮)人,張兆禧(詩人)之父。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中式舉人,任福建晉江縣知縣。

張兆禧(?)清朝 詩人

張兆禧,字紫恆,號上清散人,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鎮)人.張光棟子,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舉人。尚書法,擅詩賦,著有《學海堂筆記》。

卓鳳詔(?)清朝 詩人任江蘇松江府華亭縣知縣(官秩正七品)

卓鳳詔,字特綸,坊廓都(今陸豐市)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舉人,任江蘇松江府華亭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

沈肇邦(?)清朝 任直隸沙河縣知縣

沈肇邦 坊廓都(今陸豐市東海新墟)人。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舉人,任直隸沙河縣知縣,治政頗有才能和聲望。

蔡國斌(?)清朝 進士

蔡國斌,石帆都(今陸豐市甲西鎮博社村)人,字升廉,生於清乾隆甲戌年九月十四日,終於清道光癸未年九月初八日。清嘉慶年間歲進士。其題博社鄉「真君宮」的對聯是:“茅峰自昔稱君德;博社如今有福神。”其子清太學生蔡大悅建「國斌公祠」:「積慶堂」,該堂號是清嘉慶年間庠生洪光度所書。

曾位(?)清朝 任廣東曲江縣儒學教諭

曾位,字朝宰,號台山,坊廓都(今陸豐市西南鎮西山村)人.清康熙年間貢生,任廣東曲江縣儒學教諭;時值曲江荔眼崗山寇猖獗作亂,掠劫百姓,朝廷發兵擒捕賊寇八十名,時縣令離任暫缺,即命曾位負責審訊,所察案情實狀,得到康熙皇帝之嘉獎其 “有吏治才”,以縣印委授之,升任崖州府儒學教諭。之後,以養親而辭官歸梓。

李湛(?)清朝 任府學樂會儒學教職

李湛,號澄川,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恩科舉人,歷任府學樂會儒學教職,以才德訓導生員,嗣後,卒於樂會官舍,時人為之惋惜。

馬全(?)清朝 任新安縣儒學訓導

馬全,坊廓都(今陸豐市東海)人。父馬葉岐,清道光年間廩貢生,任新安縣儒學訓導,西寧縣儒學教諭;任滿回梓後,偕黃耀棟倡首增建陸豐龍山書院,邑令旌贈“尚德高風”之額。

李光憲(?)清朝 欽命兵部右郎

李光憲,祖籍陸豐南塘李厝鄉,清初隨族遷居普寧市流沙鎮趙厝寮村。嘉靖戊辰科會試(公元1808年)欽賜翰林編修,欽命兵部右郎等職,欽賜進士。賜“翰林院”二匾,分別由越厝寮村李氏祖祠和祖籍李厝鄉李氏宗祠收藏。

卓觀天(?)清朝 進士

卓觀天,祖籍陸豐南塘環林村。康熙十一年(1673年)高中第一名貢生,並被擢撥為進士,贈祖祠“熙朝俊”木質匾,陽刻,上下款刻“欽命內閣學士,康熙十二年壬科中式第一名貢生擢進士卓觀天立。”正中橫書:“熙朝俊”。現該匾保存在環林村卓氏祖祠。

卓洪遂(?)清朝 任陝西固原軍門提督等職

卓洪遂,祖籍陸豐南塘環林村。乾隆四十六年(1784年)任陝西固原軍門提督等職。贈祖祠“當朝一品”木質匾,正中直書“當朝一品”。上下款書:“欽命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大將軍功升陝固原軍門提督卓洪遂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日立。”該匾現懸掛在環林村卓氏祖祠。

黃殿元(?)晚清反清復漢三點會創始人之一

黃殿元,名祐,號捷繼,廣東海豐縣梅隴金盤圍鄉(今稱新厝黃村)人,道光八年中文科秀才,道光二十八年鄉試武舉人,咸豐四年(1854年),會同黃履恭、馬逢九等響應太平天國運動的農民起義。是晚清反清復漢三點會創始人之一 。

彭秉浚(1885-1928)清朝 陸豐縣第一高等小學校長

彭秉浚,字翊寰,陸豐縣水東區侖嶺鄉人。生於清光緒乙酉年(公元一八八五年),死於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就讀於陸豐縣知縣李孔修改的“龍山書院”為“陸豐縣第一高等小學堂”。次年(公元一九○七年),考入惠州豐湖中學。

光緒戊中年(公元一九○年),升入廣東省最高學府---廣東高等學堂讀書。畢業後即應聘為陸豐縣第一高等小學校長。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時三十七歲),縣長陳島滄委任彭翊寰為陸豐縣教育局長。在他擔任教育局長的數年間,全縣學校由四十餘問增至一百一十餘間,在校學生數由二千餘人增至六千餘人。民國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創辦了陸豐初級中學(校址在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為國民黨軍隊第十一師所殺。遺著有《丁班畢業贈言》、《陸豐教育狀況及進行之計劃》等。

海陸豐自古人文薈萃,名人更是多如繁星,如有遺漏評論區下方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