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手機寒冬中,“小而美”一加要怎麼活?

三天之內,中國手機市場迎來了兩場來自二線廠商的發佈會,但是二者之間的風格卻截然不同。與羅永浩高調地宣佈“顛覆一切”“重新定義”完全不同的是,昨天一加6的這場國內發佈會,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少驚喜,甚至創始人劉作虎向來低調的作風,也一如PPT上那句“老老實實做好產品”。

手機寒冬中,“小而美”一加要怎麼活?

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根據IDC在中國市場的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除了蘋果、華為、小米、OPPO和vivo這5家廠商之外,其他品牌智能手機的整體出貨量同比下跌了59.3%。在這場“血雨腥風”的手機寒冬中,一加這樣小而美的品牌要怎麼撐下去呢?

無奈之下,從“不將就”到“不講究”

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從1998年起就一直在OPPO工作,2013年底從OPPO離職,正式創立一加科技,著手打造一加手機。按理說,從OPPO出來的劉作虎,打造出來的產品應該是和OPPO一脈相承。可是後來我們也看到了,劉作虎和他的一加手機,和老東家OPPO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作風。

2014年,一加手機首款旗艦產品在北京正式發佈。首個只做高端旗艦的互聯網手機品牌就此誕生,劉作虎為一加打出了“不將就”的產品理念和“讓好產品說話”的企業精神。2016年推出的一加3,憑藉當時最頂尖的安卓旗艦配置和2499的價格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手機寒冬中,“小而美”一加要怎麼活?

一加只做旗艦的風格和低調踏實的宣傳作風為他們帶來了許多忠實愛好者,也迅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在一加5發佈之後,市面上的批評聲音隨之到來。許多媒體認為一加已經丟掉了“不將就”的精神,轉而開始“不講究”。

就被詬病最多的一點而言,一加手機5和之後的5T沿用了老東家OPPO旗艦機的外觀設計,除了logo不同外,兩款手機外觀設計幾乎一模一樣。

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作為一個始終是脫胎於OPPO的中高端手機品牌,雖然用戶定位上與OPPO截然不同,但是選擇沿襲OPPO的設計對一加來說可以大幅節約成本,降低新機的市場風險。除此之外,整個手機市場也陷入了技術迭代緩慢,技術趨同嚴重的困境中,大環境如此,一加也無可奈何。

紅海之中,一加“曲線救國”

其實說實話,大家對一加的國內發佈會期待已經早已不像以前那樣熱情了。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從一加2開始,劉作虎就已經將一加的重心轉向了海外市場,好幾代的一加產品都放在了海外首發。

手機寒冬中,“小而美”一加要怎麼活?

所以儘管做的是旗艦配置手機,在國內的口碑也可圈可點,但是一加這幾年在國內銷量和市場一直一般,海外市場成了他們主攻的方向。昨天的一加6發佈會上,劉作虎也曬了一下他們在海外市場的成績單。

目前一加已經進軍了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去年一加100億元的營收中,有70%的市場份額來自海外。過去一整年,一加在芬蘭成為了銷量第一的手機品牌;在印度高端智能手機領域內擁有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領先蘋果接近14個百分點。

手機寒冬中,“小而美”一加要怎麼活?

甚至,在華為都難以在美國市場取得突破的時候,一加在美國400美元到600美元區間的手機市場中搶佔了44.3%的份額,排名第一。

雖然看起來一加6確實沒有前幾代那麼驚豔了,但這更多是整個行業的問題,而不是劉作虎和一加自身的問題。與前一天羅永浩“顛覆一切”的相聲大會比起來,劉作虎的發佈會更像是樸實無華的吆喝;與那些祭出機海戰術預備過冬的大廠比起來,一加手機也更像是一股小而美的清流。

國內的消費者越來越難伺候了,希望一加在海外市場取得好的成績。或許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加的某款產品還是能夠引爆國內市場,但那絕不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