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辛棄疾的學問根柢深厚,諸子百家,使用比喻搖筆即來

古代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很重視《詩》(《詩經》)的教學。他談到詩的好處,除了具有社會和家庭的教育作用之外,還可以增加人的博物知識,所謂“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因為寫詩需要用形象的語言,要形象就得拿實物作比喻,《詩經》中這類比喻就用得不少,人們通過學習就能從詩中的許多比喻,增加豐富的各種生物知識。可見比喻是寫詩不可缺少的手段,“賦比興”自然就成了中國詩歌寫作方法的重要傳統。

辛棄疾的學問根柢深厚,諸子百家,使用比喻搖筆即來

《詩經》

其中的“比興”尤其顯得重要。什麼叫“賦比興”呢?用現代通俗語言來說就是:開門見山,即物寫實叫“”;以甲代乙,指桑說槐叫“”;由此及彼,觸景生情叫“”。其實“比興”都屬於比喻性質,不過有隱和顯之不同而已。“”近於影射,是暗比;“”基於聯想,是類比,因此二者往往連稱叫“比興”。詩詞中多用典故和景物描寫,也無非是借古喻今,即物託興,用概括和形象性較強的文字,把難於理解,難於表達的複雜微妙的思想感情,曲折而又深透地表現出來,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如辛詞《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之以春殘花落比中興良機的錯過,以蛾眉遭忌比正人之受排擠,以煙柳斜陽比君主之昏庸愚。

辛棄疾的學問根柢深厚,諸子百家,使用比喻搖筆即來

辛棄疾

​《永遇樂》(千古江山)用孫權霸業對比南宋政權之孱弱,用劉宋失敗史事,對韓侂冑冒險北伐提出警告,用廉頗形象表現作者老當益壯的豪情。這些都是雜用暗比類比手法,表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傳出了熾熱鬱勃的動人情思。所以要寫好詩,必須善用比喻,要向詩人學習多方面使用比興的方法。不懂比興,不僅寫不好詩,也無法讀懂和鑑賞好詩。《禮記·學記》中說得好:“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辛棄疾的學問根柢深厚,諸子百家,使用比喻搖筆即來

千古江山

意思說,不學會廣泛使用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熟習和理解詩歌的好處,所說正是這個道理。辛棄疾填詞為了表現寬廣的內容和適應各種風格的特點,用了很多比喻,由於比喻用得多而且妙,更增加了他的詞的藝術表現和感染力量。特別是他愛在詞中大量使用典故,有時出現過頭的偏向,以致引起人們嘲笑他愛掉書袋,似乎他有意在炫耀自己的博學多聞。其實從稼軒的性格和言論來看,他並不是一個以炫才逞博為能事的人。平心而論,他的愛用典故應聯繫實際作具體分析。我們認為稼軒用典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他的學問根柢深厚,諸子百家,搖筆即來,成為一種不自覺的習慣,他不是曾向岳珂坦率承認這是他的“痼疾”(老毛病)麼?不自覺的習慣,何嘗是有意炫耀自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他的政治處境有關,正如他向孝宗皇帝表白的話:“恐言未出而禍不旋踵。”

辛棄疾的學問根柢深厚,諸子百家,使用比喻搖筆即來

辛棄疾

心有難言之隱,有話不敢明說,內心又憋不住,只好在詞中採取用比興說話的方式了。而詞的體制正需要使用婉約抒情的藝術手法,這就為辛詞摧剛為柔的風格提供了良好條件。從這一觀點來看,稼軒愛掉書袋的“痼疾”,就值得人們同情和諒解了。他同南宋其他婉約詞人如姜夔、吳文英、張炎等人的專門用典故來賣弄技巧,裝飾門面顯然不同,應該區別對待。至於那部分的應酬遊戲之作,自屬例外,主次不容混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