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辛弃疾的学问根柢深厚,诸子百家,使用比喻摇笔即来

古代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很重视《诗》(《诗经》)的教学。他谈到诗的好处,除了具有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之外,还可以增加人的博物知识,所谓“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为写诗需要用形象的语言,要形象就得拿实物作比喻,《诗经》中这类比喻就用得不少,人们通过学习就能从诗中的许多比喻,增加丰富的各种生物知识。可见比喻是写诗不可缺少的手段,“赋比兴”自然就成了中国诗歌写作方法的重要传统。

辛弃疾的学问根柢深厚,诸子百家,使用比喻摇笔即来

《诗经》

其中的“比兴”尤其显得重要。什么叫“赋比兴”呢?用现代通俗语言来说就是:开门见山,即物写实叫“”;以甲代乙,指桑说槐叫“”;由此及彼,触景生情叫“”。其实“比兴”都属于比喻性质,不过有隐和显之不同而已。“”近于影射,是暗比;“”基于联想,是类比,因此二者往往连称叫“比兴”。诗词中多用典故和景物描写,也无非是借古喻今,即物托兴,用概括和形象性较强的文字,把难于理解,难于表达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曲折而又深透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如辛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之以春残花落比中兴良机的错过,以蛾眉遭忌比正人之受排挤,以烟柳斜阳比君主之昏庸愚。

辛弃疾的学问根柢深厚,诸子百家,使用比喻摇笔即来

辛弃疾

​《永遇乐》(千古江山)用孙权霸业对比南宋政权之孱弱,用刘宋失败史事,对韩侂胄冒险北伐提出警告,用廉颇形象表现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这些都是杂用暗比类比手法,表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传出了炽热郁勃的动人情思。所以要写好诗,必须善用比喻,要向诗人学习多方面使用比兴的方法。不懂比兴,不仅写不好诗,也无法读懂和鉴赏好诗。《礼记·学记》中说得好:“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辛弃疾的学问根柢深厚,诸子百家,使用比喻摇笔即来

千古江山

意思说,不学会广泛使用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熟习和理解诗歌的好处,所说正是这个道理。辛弃疾填词为了表现宽广的内容和适应各种风格的特点,用了很多比喻,由于比喻用得多而且妙,更增加了他的词的艺术表现和感染力量。特别是他爱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有时出现过头的偏向,以致引起人们嘲笑他爱掉书袋,似乎他有意在炫耀自己的博学多闻。其实从稼轩的性格和言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以炫才逞博为能事的人。平心而论,他的爱用典故应联系实际作具体分析。我们认为稼轩用典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学问根柢深厚,诸子百家,摇笔即来,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他不是曾向岳珂坦率承认这是他的“痼疾”(老毛病)么?不自觉的习惯,何尝是有意炫耀自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他的政治处境有关,正如他向孝宗皇帝表白的话:“恐言未出而祸不旋踵。”

辛弃疾的学问根柢深厚,诸子百家,使用比喻摇笔即来

辛弃疾

心有难言之隐,有话不敢明说,内心又憋不住,只好在词中采取用比兴说话的方式了。而词的体制正需要使用婉约抒情的艺术手法,这就为辛词摧刚为柔的风格提供了良好条件。从这一观点来看,稼轩爱掉书袋的“痼疾”,就值得人们同情和谅解了。他同南宋其他婉约词人如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的专门用典故来卖弄技巧,装饰门面显然不同,应该区别对待。至于那部分的应酬游戏之作,自属例外,主次不容混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