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明朝歷史上,京杭大運河一直被統治者重視,因其是京城和江南地區的重要的運輸通道,明朝的財賦都要依靠它來維持王朝的統治。尤其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承擔著南糧北運的重任,使漕運地位達到新高度。

正因為如此重要,在整個明朝期間保漕成明代治水的重要任務。泇運河就是保漕的產物,為了繞過了徐州地區的呂、梁二洪,保障漕糧運輸的安全。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泇河

泇河發源於泰沂山脈,源頭分東、西兩支。東泇河發源於蒼山、費縣交界處山區;西泇河發源於棗莊市東北,流經棗莊市北部、蘭陵縣西部,東南流至三合村與東泇會合,又南流會武河 ,至邳州入黃河。泇運河是利用泇水的天然河道開鑿而成,是大運河的重要組成河段

然而,開鑿泇運河的提議最早出現於隆慶三年(1569年),但直到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才正式動工,其間對於開鑿泇運河的議論反覆多次,其中的緣由為何?


為何要開鑿泇運河

整個京杭大運河,數徐州到淮安之間河道最複雜。一是徐州段的徐州洪、呂梁洪地理環境十分險惡;二是黃河自古以來就有“善淤 、善徙 、善決 ”而著稱,黃河改道徐州之後,黃患集中於徐邳地區。特別是明嘉靖以後,黃河動輒沖決運堤 ,淤阻運道 ,使閘壩 、堤防遭到破壞 ,妨礙漕運 。徐州段運河又需要黃河的水來“

濟運”,否則沒有充足的水使船隻正常通行。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明朝徐州周邊的河道

二洪 ”是指徐州洪 、呂梁洪兩處險灘,“ ” 是方言,石阻河流曰洪。呂梁洪位於徐州城東南60裡處,分上、下二洪,綿亙七里多,水流湍急險惡,水中怪石林立 ,船隻經過時必須要當地有經驗縴夫的牽挽 ,否則會船毀人亡。史書中有“徐、呂二洪者 ,河漕咽喉也 ”, “ 自漢唐來 , 糧運皆避之 ”的說法 。

明朝袁桷《徐州呂梁神廟碑 》對呂梁洪之險的描述 :“汴泗流經其上 ,衝激怒號 ,驚濤奔浪 ,迅疾而下 ,舟行艱險 ,少不戒即破壞覆溺 ”。因此運河船隻到呂梁洪時,非常謹慎行駛 。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運河邊的縴夫

對待黃河水患,明朝擔心黃河向北流,怕其所帶的泥沙會淤塞會通河與昭陽湖的運道,因此繼續保持黃河南流入淮,但是向東南奔流又經常決口和改道。明朝的泗州祖陵和鳳陽皇陵在江淮地區,到明朝中後期,黃河經常威脅明祖陵的安全。從正德年間(1505-1521年)問題已經突顯,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加劇。從萬曆十九年(1591年)泗州大水至二十九年(1601年)河決蕭家口,陵寢多次遭受洪水的威脅。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明朝祖陵位置

皇陵避水也成為明朝治水一個考慮因素,再加上“保漕”,因此對於徐州地區的運河治理出現二種考量:一種是從政治因素,以黃河為主“治黃保運”;一種是經濟因素,以運河為主“避黃行運”。

對於“治黃保運”措施,朝廷對徐州黃河 、二洪該段河道 、閘壩 、堤防等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如成化四年 ( 1468 年 ) ,徐州洪主事郭升鑿去徐州外洪處理惡石300餘塊。成化二十年 (1484年 ) ,工部侍郎杜謙將露出水面的惡石漸次鑿去。嘉靖二十三年 (1544年 ) ,主事陳洪範進一步疏鑿呂梁洪 。雖然採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本問題沒能徹底解決,不得不採用“避黃行運”方法,即開闢新運道。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南陽新河

關於“避黃改運”的方法,之前已有成功案例“南陽新河”。從濟寧到徐州這段運河,最開始的路線是南陽→谷亭→南陽湖及昭陽湖西側→沛縣和留城→徐州。然而南陽湖、昭陽湖兩側東高西低,加之黃河自開封等地開始分流,東北至張秋,東南至徐州,使得舊大運河道經過的湖西地區很容易受到黃河洪水的干擾。嘉靖五年(1526年),黃河在該地區水量激增,影響運河的正常航行,“河水沒豐縣,徙治避之”;次年,黃河再奪運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糧艘阻不進”。

基於此,在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工部尚書朱衡循南陽湖東岸開鑿新河道 ,將眾多支流彙集到一起 ,減少了黃河對運河的侵襲,《明史 》稱 ,“迨新河成 ,則盡趨秦溝 ,而南北諸支河悉並流焉 ”。南陽新河開通,改善了南陽至留城間的漕運狀況,但留城到徐州這段問題還存在,不得不考慮開鑿新河道以避開徐州段黃河 、二洪之險,因此開鑿新河被提上議程。

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的衝突

從隆慶三年提議開鑿新河到泇運河的開通前後經歷了50多年,究其原因各種因素之間的權衡。如朝廷內部、地方官吏及民眾、官宦和商人等所持的不同的意見和態度,總體來看就是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的衝突。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泇運河

朝廷內部

開鑿泇運河遇阻,主要原因是”避黃保運”思想與“治黃保運”思想衝突,鑿泇運河受阻則更多是因為河道官員與地方官員不敢承擔責任之故。

在總河一職上,從萬曆五年(1577年)李世達到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曾如春卒於任上,前後經歷了16個人,平均下來每個人任期在2年左右。任期短,容易產生相互推諉的情況。張養蒙指責曰:“假令一堤之築也,倏而報堅,倏而報潰;一渠之浚也,倏而報通,倏而報壅。前者蔽罪於後工之不繼,而後者推罪於前工之本虛。”

大部分官員在還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為了確保漕運正常運行,贊成開鑿新河。總河都御史傅希摯指出:“若拼十年治河之費以成泇河 ,泇河既成 ,黃河無慮壅決也 ,茶城無慮填淤矣 ,二洪無慮難險矣 ,運艘無慮漂損矣 。洋河 ,莫善於泇河之績 ” 。萬曆三十二年 ( 1604年 ) 正月 ,開鑿泇運河主要人物李化龍指出開泇運河的六大好處,最重要的2點 “開河必行召募 ,春荒役興,麥熟人散 ,富民不擾,窮民得以養

” 。

還有少數中央官員持反對態度,無非就是考慮政府眼前的財政困難,但從國家長遠利益還是妥協了。例如眾多大臣的非議 :“正河有目前之患 ,而泇河非數年不成 ,故治河為急 ,開泇為緩 ” 。“開泇為緩 ”表示贊成,只不過要根據實際情況推遲而已。

地方官吏及民眾

地方官員及當地民眾出於自己的利益持反對意見。官員給出的理由是開鑿新河勞民傷財,與其說是不願勞民傷財,不如說是害怕承擔開鑿泇河的風險,影響他們的仕途,遂有“守土之官,尤憚以其身而受此役”之言。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古代勞工開鑿大運河

與官員不同的是徐邳當地民眾 ,出於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 ,他們“恐徙河無業 ,每阻之 ”,“聞泇河之役 ,且刺心隱痛 ,曰奪其利也 ” ,認為“一旦漕由泇行 ,則背徐 、邳而向滕 、嶧 ,曏者日漸繁華 ,背者日漸寂寞 ,紛華者色喜 ,寂寞者心悲 ”。

對於地方官吏及民眾的考慮可以理解,古代運河漕運對於地方經濟和就業有很大的影響。在漕河管理上,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泇河開鑿之前,光徐呂二洪段船隻通行需要數百人牽挽;此外平時河道的疏浚、貨物週轉、閘座的啟放都需要人力,可以給當地民眾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政府也可以得到財政收入,理所當然成為最大的反對者。

官宦和商人

運河自古承擔了南來北往運輸功能,商人、旅客的必經之路。因此運河對沿線城市有著很強的經濟拉動作用。官宦和商人反對開新河 ,是傷害了其切身利益,“

縉紳使客(官宦和商人) ,亦不樂出其途矣 ”。這些是運河沿線最大收益者,反過來也是影響朝廷治水的重要原因。

原先河道經過夾溝 、彭城 、房村 、下邳四個驛站,在以上地區官宦和商人的利益已經紮根,要改道臺兒莊段,還需要重新投資,存在一定風險。官宦和商人表面與當地民眾一致持反對意見,如果臺兒莊段運道的相關設施一旦完善起來,這些人就會從反對者變為支持者 。

運河的開挖

儘管在開鑿泇河問題上,出現了各種利益的衝突與博弈,但面對黃河不斷決徙氾濫以及運道經常淤塞不通的現狀 ,維護國家經濟命脈 ,朝廷最終還是從全局利益出發 ,支持開鑿泇運河。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總河舒應龍繼續開韓莊運河,到三十二年 (1604年 ) , 總河侍郎李化龍繼續開泇河 。其後幾年進一步拓寬河道,完善配套工程如建壩遏沙 、修堤渡纖 、置郵驛 、設兵巡 、增河官 、立公署,至此泇運河得以完工。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舒應龍、劉東星、李化龍為開鑿泇運河披肝瀝膽,被稱為“泇河三公”

國家運道的變遷與地方城鎮的興衰更替

泇運河的竣工改善了黃淮地區的漕運,暢通了國家南糧北運的目的。泇運河開通後 ,之前徐州承擔漕運的功能也慢慢轉移到了臺兒莊地區。

對於徐州

在泇運河開鑿之前,雖然黃河水患給徐州地區帶來災難,但同時給徐州帶來交通和經濟等方面的好處。

1.徐州交通運輸和商業迅速發展

徐州號稱“五省通衢 ”,因其是南北大運河“咽喉命脈”重要地段。唐龍《呂梁洪志序 》記載,每年約 400萬石漕糧及18萬石白糙粳糯需要從徐州北上。當時對徐州段描述“凡江淮以南之貢賦及四夷方物上於京者 ,悉由於此 ,千艘萬舸 ,晝夜無息 ”。可見運河推動了徐州交通及商業的發展。

2.徐州的財政收入重要來源

明朝在淮安 、徐州 、臨清 、德州設漕糧集散中心 ,然後轉運至京 、通二倉 ,就徐州設廣運倉 、倉廒100餘座 。《明史 ·食貨志 》載 :“明代漕法凡三變而後定 ,初為支運 ,次則兌運 、支運相參 ,最後變為長運而成定製 。兌運需加路費 、耗米,還要加過徐 、呂二洪以及過閘”。當時規定運輸船隻“每過一洪 ,需銀十餘兩 ,每過一閘 ,需銀五六錢”,徐州段繁忙的漕運,成為其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重要來源。

3.徐州城鎮規模擴大

徐州依靠運河,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水陸交通的便捷,促進了城市發展。“城外臨河而居者 ,皆負販之細民也 ”到明中期之後,很多人依靠運河生存的人選擇到運河邊居住,使城鎮擴大。

泇河開通以後,徐州段運河失去作用,加上徐州附近黃河決溢倒灌 ,運河阻塞,運河船隻不再經過徐州,可以從邳州直接北上,“行旅不復取道彭城 ,其管洪主事 ,高枕空壘 ,無一客可延接矣 ”,可以看到泇運河開通對徐州的影響。

自泇河改 ,徐 、邳寥寥

”,因運河生存的人,要不失業,要不轉移,泇河的開鑿是徐州歷史上城鎮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 。如今京杭運河徐州段是在1958年後,在微山湖西岸開闢的一條新運河,經過微山湖湖西航道、不牢河河段,二條運河往南在邳州境內交匯。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徐州附近的京杭大運河

對於臺兒莊

泇運河的開通給臺兒莊

發展帶來了機遇 ,改善了臺兒莊地區的水運交通。將沂河 、武河等河流的流向改變,同時把彭河 、丞河 、沂河 、沭河等納入到運河水系 ,改變了水系格局 。水系的彙集,加大了南陽湖、昭陽湖地區的水量,最終形成了今天微山湖。在夏季雨水多時,可以將多餘水通過沙河 、薛河 、彭河蓄入微山湖;枯水季節可以把微山湖水用來“濟運”。

泇運河河段洪災少,不再需要像徐州段那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臺兒莊慢慢的在漕運上取代了徐州,成為國家運道的重要節點 。此後國家對該地區越來越重視,從萬曆三十四年設臺兒莊巡檢司、清順治四年 (1647年 )建臺兒莊土城,漕運相應的管理機構建立,促進了臺兒莊城池的興建。

據《嶧縣誌》載:“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到清中期以後,臺兒莊成為嶧縣40個集鎮之首。臺兒莊從原先的荒涼的村莊成為了交通繁忙的商業城鎮。如今臺兒莊依靠運河修建古城,成功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已經是棗莊新的城市名片。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臺兒莊古城運河奏疏展館裡的清朝官服



結語

明朝治水不光考慮保漕還要兼顧護陵,給治水帶來複雜性。南陽新河的開鑿有別於傳統的“

治黃保運”,給治理運河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對修建泇運河的提議從隆慶朝開始一直持續到萬曆朝後期,究其原因就是治河派固守“治黃保運”思想、河臣和地方官員怯於承擔責任、當地民眾和商人的反對,增加了開鑿泇運河的困難。

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上 ,泇運河避開徐州段黃河、二洪之險,利於漕運的暢通,達到目的。自古運河興則城鎮興 ,運河衰則城鎮衰。泇運河的開通導致國家新運道的確立與地方城鎮徐州、臺兒莊的興衰更替,是整個運河城鎮變遷的一個縮影 。

山東和江蘇邊界處“臺兒莊”的興起|泇運河開通前因後果及影響

臺兒莊古城“天下第一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