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地處裡下河水網地區,古老的大運河穿境而過。千年以來,先民們在水田勞動中孕育了秧號子、牛號子、夯號子、漁號子等勞動歌謠和民歌小調。頻發的水災,百姓的祈神活動,使“門嘆詞”、“香火戲”、“三可戲”成為民間藝人的謀生手段。從康熙年起,徽劇、京劇逐漸興起,受其影響和輻射,形成“徽夾可”、“皮夾可”,最終成為一個全新的劇種——淮劇。

淮劇是寶應縣唯一的傳統地方戲,寶應同兩淮(淮安、淮陰)被公認為是西路淮劇的起源地,在中國戲劇史上有著重要的一頁,2011年6月被認定為江蘇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淮劇志》

從康嘉時期起,民間小戲在徽、京二劇影響下發展成一個獨立劇種,有關史實屢見於各種史書和資料。淮劇最基礎唱腔老淮調就來源於寶應的秧號子和牛哩哩,寶應稱為“淮崩子”。直至今日,當地戲迷仍對老淮調情有獨鍾,它是寶應對傳統淮劇抹不去的特殊情懷。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淮劇演出劇照

寶應地處運河要道,當年徽班進京就是沿運河北上,在寶應這方土地上,將徽劇、京劇的精粹融入寶應水土,孕育、催生了淮劇的形成。早期眾多淮劇名伶在寶應從藝謀生,並改善、提高著演出技藝。寶應出現了吉作舟、菊佩卿、周長榮、王文泉等著名藝人,週二娘、楊金花、周筱芳、何益山等早期淮劇藝術奠基人都在寶應農村唱戲、傳藝,這裡是名符其實的淮劇藝術的搖籃。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曾獲江蘇省首屆戲曲會演演員獎的代表性傳承人戴豔霞演出劇照

相對於徽劇、京劇等“官戲”而言,寶應淮劇屬於“平民戲”。在表演技藝上表現出重唱輕做的特徵,有“七分唱三分做”之說。大段的唱腔常常出現,特別受傳統戲迷的喜歡。在淮劇的三大主調中,寶應淮劇最擅用的還是傳統的淮崩子,音調高亢有力,鑼鼓襯腔,風格獨特,結構宏大,變化有致。寶應淮劇經過徽、京等劇種的加入才得以成型,演出劇本也都是從徽、京等劇種改編而來,由於它的受眾為普通農民,劇情大多表現的是平民的情感生活。

寶應對淮劇的傳承和發展有著令人矚目的貢獻。寶應縣淮劇團琴師高志章與筱文豔創造了自由調,載入淮劇史冊。寶淮的創編人員整理並首演傳統劇目《藥茶記》《九更天》等,被全省數十家劇團摹演。1959年創編《甘羅拜相》在上海演出,後被拍成電視片播出。文革中,眾多劇團解體,但寶應縣淮劇團仍艱難生存,還排除干擾創演了《豔陽天》《支前糧》《義和團》等較有影響的新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利用參加省戲劇調演、省淮劇節等平臺,創演了《戒菸》《柳河恨》《楊柳灣》《養蛇女》《悠悠柳河情》《紅綢舞起來》等一批有影響的創作劇目,獲得多項大獎,創編的新編古裝淮劇《雙玉蟬》獲得全國電視“星光獎”。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悠悠柳河情》參加省第三屆淮劇節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小淮劇《大紅綢子舞起來》獲第五屆省淮劇節優秀劇目獎

寶應淮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唱腔來自於世代流傳的經典小調,特色濃郁,情感豐富,百聽不厭,給人帶來極好的藝術享受。聽淮劇、看淮劇、唱淮劇是九十多萬寶應人的共同嗜好。淮劇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也讓人們從中得到啟迪,受到教育。

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受現代文化樣式的衝擊,寶應淮劇面臨窘境。演出團體難以為繼,淮劇藝人從業艱難,淮劇事業傳承瀕危。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寶應縣文化館少兒淮劇社彙報演出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2019年文化館“荷鄉大舞臺”演出

為振興淮劇事業的發展,2014年起縣文化館在城中小學開辦少兒淮劇社,將戲曲學習和經典名段欣賞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地方文化的歸屬感。2015年,寶應縣文化館搬入新館,創辦“荷鄉淮劇大舞臺”,組織城鄉各個業餘淮劇社團在文化館一樓報告廳定期對外免費演出。縣文化館還安排淮劇專業老師進行定期指導培訓,實現了票友從業餘向半專業化方向發展的轉變。

百年淮劇的寶應“不了情”

2018年,為了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推進淮劇社會化傳承,促進業餘劇團健康成長,寶應縣文化館組織業餘淮劇社團文化惠民劇目展演、基層惠民巡演活動。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寶應淮劇事業一定會迎來蓬勃發展的明天!

作者單位:揚州市寶應縣文化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