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戰打得那麼慘烈,各國軍隊的士氣是怎麼保證的?

雲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為了提升軍隊士兵的士氣想盡了辦法。由皇家工兵部隊管理的軍郵服務效率非常高,雖然面對逆境,但是他們每天都將士兵家屬寄來的信件和包裹送往前線。英國政府認為這項服務有利於提升士氣。
在前線作戰的士兵條件艱苦,他們對家人的書信、包裹中的禦寒衣物和家中自制的食物望眼欲穿。不管收到包裹的士兵是生是死,包裹裡的好東西都會和幾個親密的戰友一起分享。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處理了20億封信件一億一千四百萬個郵包。
與此同時,軍方鼓勵整個工廠、市鎮和村莊一起入伍,認為士兵如果相互認識,作戰時會更加勇猛。忠誠度和責任感也會更強。儘管這樣經過慘烈的戰役,整個村莊的男青年全部陣亡的慘劇也是常有的事情。
一戰前負責戰爭事務的國務大臣、陸軍元帥基奇納伯爵認為打敗德國軍隊需要三年時間。他讓人畫了“你的國家需要你”這張標誌性的宣傳畫,大規模招募志願軍。除了把英國全部軍隊調動起來外,仍有將近119萬新兵入伍。徵兵活動大大提升英軍的軍力和士氣。
與此同時,海軍上將查爾斯·菲茨傑拉德為了向不主動入伍的人施加壓力,在1914年成立了白羽毛社。社團中的女性成員會將象徵懦弱的白羽毛送給沒穿卡其布軍裝的男人。這對沒有參軍的男人造成很大壓力,因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不能參軍是因為身有殘疾或者體檢不合格,以及從事後方運轉不可或缺的工作。
留在後方的男人承擔了戰前兩三倍的工作量,比如一些在銀行工作的男人,但他們卻要蒙受不能身穿軍裝的恥辱。一些上了年紀而不能上前線的男人也處在這種水深火熱中。一些女人參加“現役聯盟”,承諾不和拒絕響應祖國召喚的男性走在一起,想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周圍男性為國效力。
隨著一戰傷亡人數增加,戰爭結束又遙遙無期。英國不得不實行義務兵役制,凡是英國18到41歲之間(這個數字後來又拓寬)的男人,除了體檢不合格、在戰時重要崗位工作、牧師外都必須應徵入伍,拒服兵役的人會被關進監獄。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簡單的概括一下。一戰是開始於1914年8月,結束於1918年11月。主要戰場在歐洲。是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與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意大利)之間因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引發的世界性大戰。開戰後,又有一些國家相續加入“協約國”,包括亞洲的中華民國和日本。到戰爭結束,被捲入一戰的國家達到33個!


有點搞笑的是,意大利開始是“同盟國”成員,而戰後不到一年,看到形勢對“同盟國”不利又加入“協約國”集團。中國雖然加入“協約國”組織,沒有出兵直接參戰。但向歐洲戰場輸送了大量的勞工,而這些勞工大部分沒有回國,屍骨永遠的留在了歐洲戰場。

一戰起因比較複雜,主要是老牌強國(英、法、俄),跟新興的一些強國(德、美、日)之間,為瓜分世界,產生的利益糾紛積怨引起的。其導火索就是著名奧匈帝國皇儲,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的薩拉熱窩事件。一戰是二戰前最大規模的一次波及世界的戰爭。有一千多萬人喪生,兩千萬人傷殘。


一戰不同於二戰,沒有明顯世人皆知的厲害衝突。就如日軍侵華,偷襲珍珠港那樣。盟國青年義憤填膺,主動踴躍報名參軍。而一戰那些各國士兵們,對戰爭根本不怎麼了解,只是迫於職責,拿起槍走向戰場。而新武器的應用,使的戰場成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成千上萬的士兵在衝鋒中被機槍打死。而他們臨死時也不太清楚自己為何而戰,死的有沒有意義,還是炮灰。


英德交戰中的一個小插曲就很耐人尋味!1941年聖誕節當日,英德雙方停止了進攻。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節日。德軍軍官還向陣地運去聖誕樹。德軍一個戰士走出戰壕向英軍陣地高唱歌曲。而英軍軍官阻止了一名瞄準的狙擊手。隨後英軍給德國士兵鼓掌……再後來他們走到一起喝酒,軍官相互敬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