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約瑟夫.普里斯特列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普利斯特列與拉瓦錫,一直都在持續地進行各自的觀察與研究。但他們觀察的深度不同,對觀察到的現象背後的本質理解不同。普利斯特列總是躲避開理論上的思考,他只埋頭於實驗,認為只有實驗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狹隘的經驗論,影響他的認識進一步發展。而拉瓦錫則不然,他在實驗的基礎上很重視理論思考,這使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實現了第一次化學革命。

拉瓦錫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安託萬-洛朗·拉瓦錫(A.L.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畢業於巴黎大學,法國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他還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化合物。他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這些劃時代貢獻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

約翰.道爾頓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他所提供的關鍵的學說,使化學領域自那時以來有了巨大的進展。 附帶一提的是道爾頓患有色盲症。這種病的症狀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開始研究這個課題,最終發表了一篇關於色盲的論文──曾經問世的第一篇有關色盲的論文。後人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爾頓症。

門捷列夫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德米特里·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出生於俄國西伯利亞,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俄國化學家、物理學家。門捷列夫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元素週期表,並據此預見了一些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其名著《化學原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1907年2月2日,門捷列夫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2歲。

艾文.朗繆爾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歐文·朗廖爾(Irving Langmuir,1881年1月31日—1957年8月16日),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909年至1950年在通用電器工作,發明了氫氣焊接、在燈泡充入氣體的技術,因在表面化學的貢獻而獲得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

埃米爾.赫曼.費雪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在貝耶爾的推薦下,1882年費雪被聘為下厄南津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授,開始從事嘌呤族的研究。1885年轉任維爾茨堡大學教授,在這裡他進行糖類的研究,並繼續做嘌呤族的研究。1892年他來到柏林大學工作,在闡明糖類的結構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併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解決糖的結構是當時有機化學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費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時他在有機化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貝耶爾,並且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 由於費雪成功地解決了糖的結構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02年,在他50歲時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歐內斯特·盧瑟福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並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裡將原子分裂,還在同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盧瑟福的發現對世界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被世人稱為“近代原子核物理學之父”。

弗萊明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英國細菌學家,生物化學家,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首先發現了青黴素。後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併成功的用於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青黴素的發現,使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藥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從此出現了尋找抗菌素新藥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新時代。

里納斯.鮑林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他所提出的結構理論:電負性概念和計算、原子軌道雜化理論和價繼學說至今仍是結構化學中的應用最廣的理論之一,他又是量子化學的創始人之一,為確定DNA的雙螺旋結構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鮑林主要研究結構化學。1927年他推導出大量的離子半徑數據,曾被廣泛應用。1928年他測定了尿素、正鏈烷烴、六亞甲基四胺及一些簡單芳香族化合物的結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一批鍵長、鍵角的數據。1931年他利用X射線衍射法測出分子中原子間距,並進一步用它研究晶體和蛋白質結構,畫出分子結構圖形。同年,應用量子力學理論研究原子和分子的電子結構及化學鍵的本質,創立了雜化軌道理論。1931~1933年提出分子在若干價鍵之間共振的學說,認為共振使分子特別穩定,並由此引出共振能概念。共振論的提出引起科學界的爭論。鮑林在化合物結構方面進行過大量的研究。1950年他認為在蛋白質的肽鏈上要滿足最大限度的氫鍵,因此蛋白質可能形成兩種螺旋體,一種是α螺旋體,另一種是γ螺旋體,他正式提出了蛋白質的α螺旋體結構。以後陸續發現多種蛋白質的原發分子的結構,為進一步研究脫氧核糖核酸(見核酸)的形狀和功能創造了條件。晚年在維生素C服用效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鮑林曾於1973年9月和1981年6月兩次到中國進行訪問和講學。他因對化學鍵本質的研究而獲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還獲得1974年度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蘇聯1977年度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等多種獎章。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多羅西·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OM,1910年5月12日-1994年7月29日)結婚前名為多羅西·瑪麗·克勞福特(Dorothy Mary Crowfoot)英國的化學家。由於通過X射線分析出分子構造而於1966年獲獎諾貝爾化學獎。1965年獲得英國功績勳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