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文/安娴

说起季承这个人,可能认识他的人不多。但他父亲季羡林的名字可是家喻户晓。季羡林出生在山东临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他早年留学德国,精通多门外语,尤精于吐火罗文,这门语言全世界仅十几人能懂。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青年季羡林

季承就是季羡林唯一的儿子。

虽是独子,但是据季承所言,二人的感情并不好。在季承仅三个月大时,季羡林赴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十一年。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是叔祖母和母亲彭德华支撑起整个家,小时侯的季承有两次生病险些丧命,全靠懂点医术的叔祖母救了他。后来季羡林回国,宁肯一个人在北大教书,也不愿意将母子接过去同住。在季承眼里,父亲压抑、孤傲,对这个家似乎漠不关心。

季羡林曾言,“家庭对我总是没缘的,我一看到它就讨厌。”

季羡林6岁时,被农村的父母过继到济南城的叔父家,叔父不苟言笑,当时的第一任叔母也不大喜欢这个农村娃。寄人篱下,受人歧视,如丑小鸭一般,季羡林从那时起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成年后,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季羡林又不情愿地娶了自己并不中意的彭德华为妻,他的情感更加压抑,他直言,“家庭毕竟同学校不同,一进家庭先受那种沉闷空气的压迫。”

1937年,日本人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人心惶惶。在叔祖母主持下,一家人逃到乡下才逃过一劫,而这个时候季羡林正在德国留学,还与房东家的伊姆加德小姐坠入爱河。抗战期间,风雨飘摇,一家子孤儿寡母,困难可想而知。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伊姆加德

一个童年没有得到爱的人,往往也不善于给别人爱。

季羡林母亲早逝,父亲嗜赌,被送到叔父家,从小被歧视、被冷落,喜欢的姑娘也得不到。他一直想从旧式的家庭里挣脱出来,不过最终仁义和责任打败了欲望,他离开了伊姆加德。

1946年,季羡林回国,担任北大教授,并定期给家里寄钱。但他始终不能融入家庭,宁愿养猫,也不愿跟妻子孩子交流。季承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跟父亲提出把叔祖母和母亲接到北京团聚,父亲却说,“我和你妈没有感情。”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季羡林

彭德华只念过小学,对季羡林搞的学问一窍不通,她一辈子也没看过一本自己先生写的书。对于妻子的勤恳辛劳,季羡林更多的是感激之情。父子之间也一直很生疏,偶尔见面也是谈论国家大事,从来不聊家庭和个人。

有一次,季承的朋友问他借照相机。季承知道父亲访问印度时买过一个相机,就打电话给父亲。结果季羡林在电话里冷冷的说,“我的相机不外借。”这事一度让季承心灰意冷,父子之间始终隔着一层。

1962年,季羡林分了一套四室一厅的房子,这下季承找到了理由把叔祖母和母亲接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季承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那段日子在季承眼里是最快乐的时光。可惜1966年文革爆发,季羡林也卷入漩涡,被关进牛棚,父子、夫妻又一次别过。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1978年,季羡林被平反,恢复了职位,60岁的他又扑在了工作和做学问上,母亲渴望陪伴心中不免失落。季承找父亲谈心希望他多陪陪母亲,可季羡林说,“你母亲这辈子为这个家操碎了心,我欠她太多了。可国家正在建设时期,我想利用有生之年,多在学术上有所研究,就拜托你代我多陪陪你妈妈。”父亲的话无不在理,但是季承心中不痛快,父子不欢而散。

1994年,母亲彭德华病重,季承找来一个保姆照顾父母,打理家庭生活。这个保姆叫马晓琴,因为家里贫困,十几岁就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虽然马晓琴没什么文化,但是她做事尽心尽力,把季家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季承不喜欢沙发上到处都是猫毛,马晓琴不怕麻烦,一点点清理干净。季承母亲中风住院,马晓琴担起重任,母亲一犯病就闹,一般人都招架不住,马晓琴却能把母亲哄的乖乖入睡,她还帮母亲洗澡、擦身子。这些事季承都看在眼里,对马晓琴颇有好感。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季承和妻子因为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冷战,后来妻子干脆跟孩子去了国外。这下季承成了孤家寡人,不同于父亲一心向学,性格使然,季承从小在关爱下长大,受不了孤独寂寞。慢慢的,他和马晓琴有了实质的感情,当季羡林发现儿子与小保姆之间关系不一般时,气得辞退了马晓琴。

季承却认为父亲不懂情,母亲重病住院期间,他希望父亲停下工作,多陪陪母亲,可是父亲一直到母亲临终前才来到她身边,一料理完母亲后事,就又接着忙工作去了。儿子认为父亲辜负了母亲,父亲认为儿子不懂大义,季承甚至公开发表文章反对父亲的学术思想。父子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两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马晓琴回到农村后,不放心季承又返回北京,她找到季承说自己爱上了他,想跟他过一辈子。起初季承不同意,毕竟两人相差40岁,他觉得不可能。但是马晓琴仍然坚持在他身边照顾他,任劳任怨,时间长了季承妥协了。他跟妻子离婚,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然后和马晓琴结了婚。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左起:马晓琴 季羡林 季宏德 季承

2007年10月,72岁的季承发现马晓琴有些反常,不停吃酸味食物,心中大喜。二人去医院检查,果不出所料,马晓琴怀孕了。在季承的悉心照料下,次年7月,马晓琴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季承非常激动,为其取名季宏德。

季承很想把这份快乐跟老父亲分享,父子二人已13年未见。父亲这几年也不太平,在301医院疗养期间,他收藏的一些古董字画不翼而飞,身边的秘书监守自盗,他想换个秘书也不能自主,季承曾经多次想探望父亲,都被秘书阻拦下来。

2009年11月,季承和马晓琴带着几样济南家乡菜,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301医院。一进门,季承就跪在父亲面前说:“老爷子,我给您请罪来了。”

季羡林回道,“你何罪之有啊,这些年我何尝不是天天想念啊。”父子二人泪流满面,冰释前嫌。

七旬老人爱上90岁老父亲的小保姆,因为一个孩子,两人重归于好

季羡林一生对家人不善表达情感,一辈子就摸过儿子一次头。如今老爷子对这个刚诞生不久的孙子,又抱又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的遗憾和积怨全部都释怀了。

这段相差40岁的婚姻,曾一度被外界揣测,其实人的情感或许就是如此,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季羡林一生不喜家庭生活,没想到年届九十被孩子感化了,在最后的晚年时光里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作者:安娴,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关注安娴头条号,第一时间听安娴给你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