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1854年10月16日,奧斯卡·王爾德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家世卓越的家庭。天秤座的他,後來被世人稱為“

唯美主義在世間行走的代言人”。

王爾德一向以愛開玩笑和對美挑剔而著稱。據說,他去世的時候盯著法國巴黎阿爾薩斯旅館裡的牆紙抱怨到:“要麼牆紙消失,要麼我消失。”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奧斯卡王爾德


不知道其他寫文章的人會不會也一樣,在研究和寫每一個悲劇人物的時候,都會傷感和低落,甚至眼含淚水。所以這篇,不想從“被人詬病為違背倫理的同性戀”的角度去寫王爾德。就像他,也從不用“道德”這個詞在他的作品裡探討美德與邪惡,他探討的是“美”--這個對他來說像苦難一樣的神秘存在。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世上有兩種作品,一種是藝術家用自己的一部分創作的,另一種則是藝術家用自己的全部創作的。


顯然,王爾德是後者。


他曾是天才美少年,從小表現出閱讀速度方面的才能,半小時內可以精讀一本三卷冊的小說,還能複述個十之八九。在1874年拿到全額文學獎學進入牛津大學Magdalen College主攻文學之前,他是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優等生裡的第一名。在牛津時代各種花天酒地之餘,他依然獲得罕見的古典文學學位階段考和學位終考的雙一等成績。


提到牛津,突然想起他曾高級黑過劍橋:“如果你去了劍橋,恭喜你!那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牛津大學預備學校” 。


雖然以“毒舌”著稱,但拔得“辯才毒舌”頭籌、技壓王爾德的人,是大他20歲的美國旅歐畫家--詹姆斯·惠斯勒。1880年開始,他倆是鄰居亦是朋友。整個倫敦社交圈,每天都在更新他們出語不凡、俏皮尖酸的互懟話題。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惠斯勒--王爾德喜歡拿自己開心,惠斯勒喜歡拿王爾德開心


有一次,報紙登出他們倆的對話並添油加醋、大加發揮,王爾德給惠斯勒寫信說:“太荒謬了,我倆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除了自己之外什麼也沒談。”而自大的惠斯勒回信說:“不,不對,奧斯卡,你忘了,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除了我之外什麼都沒談。”


但對於惠斯勒多次的公開抨擊,“巴掌直接扇到臉上”的王爾德飽受十年羞辱,才於1890年與他斷交。若說“厚道”,王爾德也當得起他後來臨終前調侃自己的稱謂--“聖奧斯卡”。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王爾德“轟動大西洋兩岸”的齊膝短褲、黑色長筒絲襪和鑲有bling bling帶扣的低幫鞋。


青少年時期,王爾德的文學造詣只是嶄露頭角。從24歲畢業後定居於倫敦,直到1891那個多部傑作面世的“奇蹟之年”,期間有13年的時間裡他並無重要作品。在倫敦社交界成名完全是靠惹眼的奇裝異服、特立獨行的古怪行為和談吐機智的辯才。


即使如此,當時的王爾德過得還是相當順遂和歡樂的。出書、結婚、生了倆兒子、成名、風華正茂!


直到1892年,他結識了侯爵之子-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即Bosie波西。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你有沒有愛過一個人,愛到失去理智?


王爾德對美的追求和熱愛,自然也包括了對於美好外表的迷戀。小他16歲的波西,就是在他心裡那個一笑傾城的“小妖精”。只此一眼,便搭上了一生。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Jude Law, 裘花來扮演波西!!! 強推這部《王爾德的情人》,又名《心太羈》


只有淺薄的人,才不根據外表來做判斷。

--《道林·格雷的畫像》

王爾德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探討了邪惡與美的關係,格雷是一個異常俊美的少年,當他看到畫家為自己作的畫像時,被自己的美貌所折服,想要永遠留住這完美的容顏。於是他向畫像許下誓言:所有邪惡帶來的醜陋由畫像承擔,而我將永葆青春。有了這個魔鬼交易,格雷不斷傷害別人的感情,他的容貌不變,而畫像則一天天變得醜陋不堪。直到有一天,當他的良心被刺痛,他決定打破那個魔鬼交易——他用刀子刺向畫像,畫像恢復了貌美年輕,而他則倒地而亡,容顏瞬間變得醜陋而衰老。


波西在連讀了14遍《道林·格雷的畫像》,經人引介拜見王爾德,在1892年,他們很快發展了感情。也從此改變了“快樂王子”王爾德的一生,悲劇即將上演。


波西一直被視為“紅顏禍水”。實際上,我認為王爾德的悲劇人生開始自1886年,17歲的牛津輟學生羅比掰彎了王爾德,從此打開了他新世界的大門。但無論如何,羅比是用一生來深愛並守護王爾德的人,在王爾德臨終前也只有他和另一個友人在。王爾德逝世後,羅比整理並遵照他的遺願,刪減並隱去了波西在《de profundis》中的指稱與細節,為了更好的維護王爾德家族的名聲和他的兩個兒子。最終,羅比被葬在了王爾德的墓中,也算圓滿。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王爾德和他的情人波西


波西脾氣暴躁、驕橫自私、揮金如土,很快消耗了王爾德5000英鎊的鉅款。倆人熱戀的那兩年間王爾德不僅拋家棄子,也沒寫出任何作品。正是因為波西的幼稚和衝動,使王爾德走上狀告侯爵(波西父親)誹謗的法庭,進而情勢急轉直下,終至身敗名裂。


王爾德入獄的那兩年,波西也無影無蹤。即使如此,王爾德仍在獄中寫下長篇“情書”《de profundis》--它有個很美的中文譯名《自深深處》,而我叫它“致前任”(在王爾德逝世後,羅比整理並要求將此情書封存於大英博物館50年,1962年世人才看到完整版本)。最開始王爾德如怨婦一般在“致前任”中揭露波西虛榮奢侈、揮霍無度的生活,尖銳控訴波西沒有文化並霸佔了他的藝術創作時間和經歷,以及指責波西沒心沒肺給他帶來的痛苦和傷害,讓他捲入其家庭紛爭,害他窮困潦倒、鋃鐺入獄。漸漸的,他改變話題和語調,說將自己毀掉的人還是自己,自負的認為自己象徵了當代的藝術文化,之前的享樂生活帶給了他藝術創作的靈感,如今的牢獄生活讓他心生謙卑,所以監獄的苦難經歷對他來說,使他內心更加強大。信的結尾,王爾德還提出了再次見面的要求。


王爾德說:“我可以抵擋任何事物,除了誘惑。”波西之於他,便是禁忌的誘惑。


真愛,讓他失去理智;真愛,讓他卑微到塵埃。最刻骨的愛是理智無法解釋的,波西所激發出的王爾德的癲狂和奮不顧身,是一種對平庸生活的傾覆,也是一種對唯美主義的成全。


出獄後,王爾德百般輾轉還是選擇了波西,但即便兩人的再度複合,也只有三個月。


逃到巴黎的王爾德,經歷了大風浪,經歷了愛人的背叛,社會的排擠,身上的風光不再。1897-1900 年,王爾德在巴黎度過了人生最後三年時光,1898 年他完成並出版了詩集《雷丁監獄之歌》,作為此生總結。


他的人生是詩,他殉的道是美之道。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聲名狼藉的牛津大學聖奧斯卡,詩人暨殉道者。”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王爾德葬於拉雪茲公墓


王爾德1900年客死法國,葬於拉雪茲公墓。按照他的遺言,他的墓碑被雕刻成辨不出性別的斯芬克斯的形狀。這源於他的一首名為《斯芬克斯》的詩。


在去世前不久,他很想給自己取個能夠留名青史的綽號,於是自封為“聲名狼藉的牛津大學聖奧斯卡,詩人暨殉道者。”——運用他駕輕就熟的“悖論修辭”,就像他的人生風格。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在拉雪茲公墓的王爾德墓碑前,斯芬克斯雕像下,曾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們獻上的玫瑰和唇印。《Paris, je t'aime》(《巴黎,我愛你》) 這部電影中發生在拉雪茲公墓王爾德墓碑前的那個故事中,女主角與未婚夫的爭吵和分手,就是源於未婚夫不理解為何女人們都來朝拜王爾德並親吻墓碑上。但好在後來王爾德靈魂的出現,讓男主又追回愛情。


他的墓碑上刻著POET, DRAMATIST, WIT。

他是看透了生活底牌的智者。


王爾德:禁忌即是誘惑

“Thank you Oscar. I love you and I will always love your work.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