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秦帝國:秦魏河西爭奪戰,商鞅用八個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本篇文章基於小說與影視劇所作,閱讀耗時大約1分鐘。

大秦帝國:秦魏河西爭奪戰,商鞅用八個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最近一直在看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每每看到嬴渠梁為秦國殫精竭慮,商鞅為使秦國強大不懼生死,心中不由生出許多波瀾。

說實話,這部劇除了給予我許多感動之外,還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原先不過是公司一名普通職員,每天混吃等死,不求上進,是這部劇給了我直面苦難的勇氣,讓我可以不斷勉力自己,不斷追求進步,從一名職員,一路升到主管,因此我從心底非常感謝這部劇。

近日重溫之餘,不由生出解讀此劇的想法,遂有此文。

本期為第一期,這一期我們先來說說開篇的這場秦魏河西爭奪戰

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前362年,秦國在秦獻公嬴師隰的帶領下,舉步騎二十餘萬,進攻河西要塞少梁邑,而魏國則以公叔痤為統帥,舉兵二十餘萬迎擊秦軍。

大秦帝國:秦魏河西爭奪戰,商鞅用八個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我們乍從數字來看,雙方兵力應不相伯仲,而實際上,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此二十萬與彼二十萬,簡直天壤之別,毫無可比之處。

公叔痤帶領的這二十餘萬人馬,兵甲齊備,盡皆青壯;而秦獻公所帶領的人馬,有的身穿鎧甲、手握長刃,有的只著布衣,手持短劍,且軍隊中各個年齡階段都有,有青壯,也有五六十歲的老人,更有十餘歲的孩子,一眼看過去倒像是一支雜牌軍。

除此之外,魏國軍隊中還有名將吳起一手創立,且聞名天下的魏武卒方陣。因此,從雙方整體戰力對比上來說,魏國軍隊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秦獻公想要奪回失地,至少需要舉對方三倍的兵力,方有勝算。

然而,戰場形勢並非單靠計較軍力就可穩操勝券的,因為除了軍力之外,還有臨場應戰、軍心士氣以及兵法韜略,更受天時、地利等外在因素影響。

那麼秦獻公敢於以“少”敵眾的勇氣究竟是什麼?他所依仗的究竟是什麼?

大秦帝國:秦魏河西爭奪戰,商鞅用八個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隨著大纛(dào)旗的揮舞,大戰一觸即發,公叔痤當即使出了“殺手鐧”——魏武卒方陣。此方陣的精妙之處,在於重兵重甲,凡能成為魏武卒的士兵,皆是萬中無一的勇士。加之他們經年訓練,長期鏖戰,臨陣之時絲毫不亂,即便是面對秦軍的騎兵,他們也能從容對抗。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雙方短兵相接之後,魏國立時發現這群人不好對付,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卒,皆拿出了玩命的架勢。按照戰場慣例,一般只有軍隊在面對背水一戰的死局時,才會做出困獸之鬥。秦人似乎從一開始,就沒將自己的性命放在心上,或許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殺掉敵人,奪回失地,所以即便沒有護甲防身,即便在面對對方刺來的長矛時,秦人也未曾有絲毫退縮,用自己的前胸去迎接刺來的兵刃,即便是死,也要將敵人徹底斬殺。

面對這樣一群“亡命之徒”,魏軍是頗為頭疼的,他們所能仰仗的只有盔甲、兵刃、嫻熟的戰陣攻防,而秦人一腔熱血無所畏懼,只有聽從號令,一往無前。雙方憑藉著自身的優勢,很快陷入了僵持階段。為保存有生力量,雙方很快選擇了鳴金收兵,一場兵爭暫時告一段落,平原上皆是累累屍首,觸目驚心。

此時,士子商鞅,不,準確地說他應該叫衛鞅,衛鞅前來查看戰場,並做一些戰場清點的工作。其中他在看秦人屍首的時候,發現秦人的腹中竟沒有米糧,只有草,於是在木片上寫道:“秦軍食草,秦人可畏!”

大秦帝國:秦魏河西爭奪戰,商鞅用八個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雖只有八個字,卻說明了一個大問題。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補給,一旦補給不到,很容易產生譁變。《三國演義》的曹操也曾經歷糧草不濟的困窘,最後還是借殺督糧官才得以穩定軍心的。

然而,秦人、秦軍卻絲毫沒亂,依舊慷慨赴義、死不旋踵,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誓要完成自己以及祖輩們的夢想,收復失地,重振秦國。其實,在這個時候衛鞅就已然見識到了秦軍的可怕之處,糧草不濟、兵力稀缺、兵器老舊的秦國,尚且可以與當時處於霸主地位的魏國一戰,倘若國力強盛、補齊短板,那麼這究竟是一支多麼可怕的軍隊!

到了此時,我們終於明白,秦獻公所憑藉的是什麼了,他憑藉的是萬眾一心不畏一切的戰心,憑藉的是老秦人頑強的毅力與膽魄,憑藉的是流淌在秦人血脈中誓死捍衛領土的底線!


我是萬里,一個喜愛歷史、歷史劇的段子手,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