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深讀《魔術》這篇短篇小說,我們能夠相對直接地獲得作者“芥川龍之介”想要諷刺的主題,即貪婪。《魔術》這篇短篇小說,情節有一絲奇幻意味,小說的主人公“我”在夢境中接受擅長魔術的“馬蒂拉穆.米斯拉”的考核。而我的“貪婪”,最終在與朋友賭局的輸贏中被喚醒,繼而讓“我”在學習魔術一事上“失格”。畢竟“沒有貪慾”,是“馬蒂拉穆.米斯拉”教授魔術的唯一條件。

但是,《魔術》這篇文章,引發人思考的,更多不在於“我”身上被激發的貪慾,而在於“我”由“抵制貪慾”到“沉溺貪慾”的一個轉變過程。從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作者“芥川龍之介”想要告訴我們的思想內核,即讓一個人由道德自律之“抵制貪慾”轉變為“沉溺於貪婪”的,往往是得失威脅下產生的佔有慾,而這個佔有慾,許多時候並非來自於人對“得”的貪求,更多源於人對“失”的排斥。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1、在“得失威脅”下,“我”由“抵制貪慾”到“沉溺於貪婪”,失去了學習魔術的資格

《魔術》這篇小說的情節比較巧妙,將夢境和現實的交織,以奇幻且引人入勝的情節,引發讀者對人性的思考。如《魔術》出其不意的情節一般,作者芥川龍之介想要表達的,遠不止諷刺人的“貪慾”這麼簡單,他更多是在牽引我們思考,文中“我”從“抵制貪慾”到“沉溺於貪婪”並失去學習魔術資格的原因是什麼。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文中“我”拜訪“馬蒂拉穆.米斯拉”後,歎服於其變魔術的高超手法,便表示想要學習魔術,“馬蒂拉穆.米斯拉”告訴“我”,學習魔術並不難,但不能有貪慾。在“我”的保證下,“馬蒂拉穆.米斯拉”答應了“我”。學習一個多月後,“我”在友人面前用爐中炭火變出了許多金幣,但是這些金幣,卻是讓“我”從“抵制貪慾”向“沉溺於貪婪”轉變的導火索。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為了決定這些金幣的去留,“我”在不情願的情況和朋友玩起了紙牌,以玩牌的輸贏來決定金幣到底是給朋友拿去花,還是由“我”將它們變回炭火。

這場賭局以“我”利用魔術,不僅贏回金幣,還贏得了朋友的地產、房產、馬車等“大獲全勝”的結果而告終。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這“大獲全勝”中,“我”卻失去了學習魔術的資格。原來,變金幣也好,和朋友玩牌也罷,都是“馬蒂拉穆.米斯拉”考驗“我”的一場夢。夢中,“我”內心的貪婪,在賭局的得失威脅中被激化。貪婪在“我”不自知的情況下,佔據了“我”的大腦,讓“我”忘記了參與賭局的“初心”,即將金幣還原為“炭火”。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毫無疑問,小說中,“我”由“抵制貪慾”轉變為“沉溺於貪婪”的原因,是芥川龍之介最想告訴我們的東西。是什麼激發“我”的貪婪,讓“我”遺忘賭局初衷的呢?是賭局中的“得失威脅”。

為什麼這麼說?從文中一些描述,我們能找到蛛絲馬跡。文中,面對朋友壓上全部身家的“豪賭”要求,“我”有這樣一段心理活動:

剎那間,心中的慾望抬頭了。這次要是不走運,不但桌上堆積如山的金幣,甚至連我好不容易贏到手的錢,最後都會讓這幾個對家悉數掠走。但是,這一把若能贏,對方的全部財產,轉手便統統歸我所有。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如不將幻術借來一用,那苦學又有何意義!

也就是說,讓“我”不惜借用學來的魔術獲得賭局勝利的,不僅僅是朋友的家財誘惑,更有失去已經“贏來”的財物之威脅。深究“我”不惜用幻術也一定要贏的原因,是在於“得到”朋友的那賠上地產、房產、馬車的賭注嗎?

朋友家財對“我”的誘惑,肯定是有的,但是這不是“我”用魔術取得賭局勝利的主要原因,由這段心理描述來看,“我”更多是在害怕失去“我”已經贏來的東西。

也就是說,貪婪,可不僅僅體現在對“得”的貪求上,更多體現在無法承受“失去”一事上。文中“我”在和朋友玩牌時,不僅贏回了所有的金幣,而且還贏來了許多朋友的個人財物。但是在“贏”,或者說在“得”這件事上,“我”雖確實變得越來越享受賭局,“我”的慾望在增加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即便“我”因在賭局上一直贏而情緒高昂,但這持續的“得”,還不至於讓“我”因為貪求於“得”,去使用“幻術”作弊。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一場牌局的輸贏,倒不至於讓“我”一下失去所有。所以,“大得小失”的狀態,還不足以讓“我”沉溺於“貪慾”。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真正將“我”推入貪慾深淵的,反而是建立在“得”之基礎上,來自“大失”的威脅。而這“大失”威脅的背後,實則是“佔有慾”的體現。在這“得失之間”產生的“佔有慾”,也是“我”的心境由“抵制貪慾”轉變為“沉溺於貪婪”的主要原因。

2、“我”在得失威脅下被激發的佔有慾:與“獲得”比起來,人更害怕“失去”

我們許多人可能覺得,貪婪的姿態往往是一種不知滿足的“索求”,或者說,我們可能更多認為,對於“得”的執著,許多時候才是人貪婪的體現。但是,大多數人可能忽略了,在“失去”中被激發的“佔有慾”,反而是“貪婪”的“完成時”,“得”不過是為“貪婪”打基礎的前奏。因此,與“獲得”比起來,人可能更加害怕“失去”。

畢竟“得”地越多,站地就越高,站地越高,就越不願意向下看,因為害怕“跌落”。為了讓自己不會重新從“高峰”回到“平地”,人便可能漸漸忘記“登高望遠”的初衷,繼而成為了“為了登高而登高”的可悲存在,再無心眺望“遠處”的風景,且時刻為害怕重回平地而心驚肉跳。“得”尚未讓人如此患得患失,人反而在“害怕失去”中淪為“慾望”的奴隸,也是可悲。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文中的“我”在魔術一事上學有所成,用炭火在朋友面前變出了一堆金幣,“我”知道這堆金幣不屬於“我”,“我”也深知學習“魔術”的前提是不能有貪慾,所以在朋友的極力保留金幣的要求下,我依舊堅持要將金幣重新變回“炭火”。這個時候,“我”面對的是“得”的誘惑,但是很顯然,“得”的誘惑不足以擊潰“我”的“初心”,“我”成功抵禦住了心中“貪婪”發動的攻擊。

但是,芥川龍之介眼中的“貪婪”顯然比較“狡猾”,它很會“偽裝”。在《魔術》一文中,“貪婪”偽裝成了“佔有慾”,在“我”面臨“損失風險”的時候,悄然佔據“我”的大腦,讓慾望在“我”的心裡“抬了頭”。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芥川龍之介


聽過一句話,倒是能對《魔術》一文中“我”在貪婪上的墮落,做一個比較生動的總結,即“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這“奢”與“儉”的相互轉變,何嘗不是“得”與“失”的相互轉變呢。因為嘗過“得”的甜頭,便難以接受“失”的苦楚。世人皆以為無止境的索求,才是貪婪的直接形態,殊不知,“得而將失”下的“得失威脅”,反而更容易激發一個人內心的“貪慾”。

一開始,“我”能十分清醒地決定將金幣變回“炭火”,是因為那個時候“金幣”不屬於“我”。而一場以玩牌為形式的賭局,成功將“金幣”轉化為“我”從牌桌上贏回來的屬於自己的“所有物”。這個時候,“金幣”於“我”的意義就不一樣了,通過賭局的轉化,這本誰也不屬於之由炭火變幻過來的金幣,成了“我”的所有物。這種隔在“我”與“金幣”之間“佔有”與“被佔有”的關係,無疑喚醒並強化了“我”對“金幣”的佔有慾。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人對於自己的“所有物”,總是有一種頗具排他性的佔有慾,這並不奇怪。但是,在巨大的“得失”威脅面前,讓人臣服於貪婪的,有時候還真不在於那來自“金光閃閃”之“得”的誘惑,而在於“失去所有”之來自於“失”的巨大威脅。而人之所以如此害怕“失去”,深究原因,其實是人的“佔有慾”在作怪。

也就是說,與“獲得”比起來,人們更害怕“失去”。有的人可能會在執著“得”上向慾望低頭,但更多人,則是在害怕“失”的佔有慾下,讓心中的“慾望”抬起了頭。

3、來自芥川龍之介的警告:不要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分析《魔術》這篇小說“我”在得失威脅下被激發的佔有慾,以至於“慾望”在心中“抬了頭”一事來看,作者芥川龍之介是在告訴我們,比起“得”,人許多時候可能更加害怕得到以後的“失去”。而在“失去”的威脅下,人便更加容易在不自知的狀態下臣服於“貪婪”,並且在“得失”沉浮中,拘泥於“得失”,而失去初心。

《魔術》,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

芥川龍之介


所以,《魔術》這篇小說,除了作者芥川龍之介在批判人內心之貪慾以外,更多是芥川龍之介在藉著文中“我”由“抵制貪慾”到“沉溺貪慾”轉變,來告誡世人,不要戰勝了生於“得”的貪慾,卻敗給了生於“失”的佔有慾。畢竟那執著於“得”的貪婪容易辨識,而生於“失”之佔有慾下的貪婪,卻出現地無聲無息,教人防不勝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