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习近平重视的这件大事,谁来担负重任?

5月31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了两份重磅文件: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两份文件,十分重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全面部署。小编注意到,其中“人”的因素被多次提到:

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做到顺应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目标任务要符合实际,保障措施要可行有力。

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要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那么,未来五年要完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各个主体该担负怎样职责?

习近平重视的这件大事,谁来担负重任?

1 乡村振兴,关键在基层干部队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取决于基层干部队伍的水平与素养。“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打造一支能够“心系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基层工作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一要村干部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负责人”。把真心为群众、又确实有才能的人吸引到村干部队伍中来,不断强化村干部的政治意识,增强其政治能力与政治定力,发挥好村干部乡村发展“带头人”、乡村工作“一线指战员”的作用。

二要发挥好县乡对口帮扶干部“具体联络人”的指挥协调作用。对口帮扶干部应当主动担当起联络指导的作用,把中央、省市县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理念、举措、技术、资金等资源及时用在乡村发展上。

三要用好“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要将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资源优势与乡村优势和外界的需求联系起来,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拓宽乡村发展的路径。

做好县乡村干部流动机制,关心基层干部成长。乡村是基层,基层是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地方,但这不能成为禁锢干部发展的理由。应当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基层干部发展与上升机制,适时将优秀的基层干部选拨到更加适合其工作的岗位上,让基层干部有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发展平台。这样,才能使基层干部更好地发挥其在基层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乡村企业家为致富引路

要为乡村企业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不仅要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成长环境,更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及配套设施,以保障乡村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全心投入。

要注重乡村企业家的培育。一方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使乡村企业家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典范。加强乡村企业家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使乡村企业家树立“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理念,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对乡村企业家发展路径的拓展。

乡村企业的发展不但要立足于乡村实际,更要利用乡村优势“走出去”,打造乡村品牌,树立乡村形象。

3 “三农”科技服务队伍是助推器

依靠科技人才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是发展乡村的必行之路。必须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素质能力拓展,为农业科技人才的进步提供平台。

一是构建农村智库专家队伍。围绕“三农”发展的具体实际与需求,建设以农业科技新型智库为主体,科研院校、乡村企业和社会智库为补充的新型智库专家队伍,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各方的科技支撑。

二是培养农技传播人员,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要使农业技术服务于“三农”的发展,就需要一批农业技术传播与推广人员将农业科研成果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三农”的具体生产生活中,帮助更多的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其生产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及科技应用水平。

4

新型农民是主力军

农民富则乡村富。农民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受益者,乡村振兴与农民的素养与理念息息相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

一要加强教育培训。不但要夯实基础教育,还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教育的均等化。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形成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在农民关心的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等问题上提供更多服务,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要鼓励在外农民返乡创业。农民的乡土情结极为深沉,要“筑巢引凤”,吸引一批在外发展较好又愿回乡创业的农民回乡,发挥其了解农村、熟悉农业、热爱农民、思路开阔的优势,将其在外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资金、技术等优势与乡村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乡村共同创业致富。

习近平重视的这件大事,谁来担负重任?

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并确保政策的长期稳定。乡村稳定的根本在于土地政策的稳定,农民居有其所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农民稳定则乡村稳固。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使农民更加踏实、更有干劲、更有热情。

5 新乡贤是“润滑剂”

新乡贤是乡村群体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交往等方面较为突出的一部分人,多由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经济富裕人士、宗教界人士及族姓威望之人组成。他们知书达礼、以德服人、处事公道,是乡村的道德典范。

新乡贤是乡村秩序的维护者。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乡村治理中存在各种复杂的邻里关系、事务纠纷、家庭矛盾、宗族事务等问题,通过新乡贤的居中调解,较容易化解这些矛盾,营造良好的乡村秩序。新乡贤也可以弥补村委会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失调、失衡、失灵等问题,成为乡村治理平衡的重要力量。

新乡贤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乡村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新乡贤能够掌握并熟练地对其加以应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进行改进与完善,使乡村文化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

新乡贤是乡村与城市联结的纽带。现代社会,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模式不可能适用同一套模式,而应遵从各自的独特性,寻求最佳的发展路径。新乡贤不但是乡村社会的精英,他们更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独特的见解,对国家政策有着精准的把握,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一定的共通性,与时代共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