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為什麼喜歡“借”,“草船借箭”“借東風”“借荊州”?

大馬哈魚12


正史記載是不存在這三借的,“借荊州”是劉備取得益州以後,受到曹操攻擊,為了保住益州請求孫權把荊州暫時借給他,孫權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正好讓劉備作為北方屏障在荊州抵擋曹軍,於是雙方達成共識,重新劃定界線,借給劉備幾座城池駐軍。

“草船借箭”也不是諸葛亮的故事,而是孫權帶領一隊戰船逼近曹操水寨探看虛實,當時大霧天氣,曹操不敢盲目出兵應戰,於是下令亂箭射船,東吳船隻一側受箭越來越多漸漸開始吃水側沉,孫權不慌不忙的讓船隻掉頭另一側受箭,不一會船就平衡了,然後下令收兵回寨。曹操在岸上觀看,見孫權兩軍陣前臨危不亂如此穩重,不禁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諸葛亮壓根就沒有參與赤壁之戰,“借東風”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火攻赤壁從始至終都是周瑜一手策劃的,他作為東吳最高統帥,自然明白天時地利,早就料定什麼時候起東風,提前安排妥當了火攻計劃。

《三國演義》偏向於抬高蜀漢,貶低東吳,把魯肅、諸葛瑾、張昭等人描述成了傻子一樣,如果他們那麼沒用,怎麼可能身居要職,主持朝中大事。把周瑜描述的氣量狹隘小肚雞腸,沒有氣量怎麼管理眾多將領,怎麼可能成為軍中最高統帥。而整部小說不僅美化虛構了很多關羽和諸葛亮的情節,把很多功勞搬到他們頭上,還多次神話這兩個人,關公被描述的忠勇無敵,死後還多次顯聖,以至於民間逐漸形成了武聖人,關帝,武財神等名號,世世代代受人崇拜。諸葛亮被寫成萬事通曉,算無遺策的神機軍師,但是卻沒有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沒有留下戰術上的建樹供後人參考,六出祁山戰略上明顯也是極其錯誤的。





非想


借,一詞,是劉備與諸葛亮共同的手段,這兩個千年老賴,通過借而不還,成就了大蜀帝國。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你諸葛亮一貫的借東西不還。小到借曹操十萬支箭,大到借孫權荊州重地,借的左鄰右舍,人嫌狗厭。

就說赤壁之戰吧,


打個仗連箭也沒有,出來幹什麼來了,給曹操當活靶來了。沒辦法窮呀。南方多魚米,而少鐵器。重工業都在北方,曹操控制下。

窮人想窮方吧,沒辦法,弄個草船乘霧夜,鼓譟夜襲曹營。曹見大霧彌江,不與交接,以箭退之。

諸葛亮佼幸借得十萬大箭,雖解除了一時之憂,心內也嘆北方之富足呀。看人家曹丞相送十萬支箭,一點也不哆嗦,曹操有錢呀,大土豪。再看我主皇叔,貴為皇親,城無幾座,將無幾員,寒磣呀!哎,沒辦法,誰讓我老諸喜歡幫窮不幫富呢!

借東風純屬無稽之談,


也就是老諸氣象學的好,提前三天預知東南風將至,故弄玄虛,讓外人不知孔明之心機,實際呢孔明是氣象預報業鼻祖,可觀星斗知風向,看月暈知冷暖,也算學識淵博了。

在借的裡最大的成就,就是向東吳借了荊州,


只借不還,到最後又讓東吳搶了回去。孫劉關係好時,孫權把荊州借於劉備,是依靠劉備的力量抵擋曹操,劉備是孫權的馬前卒,荊州是抵擋曹操的盾牌。

而劉備與諸葛亮借荊州發展壯大自已,儼然成了與孫曹齊名的霸主。有錢了,該還人家孫權荊州了吧。孫權一再派人索要,劉備一再推脫,耍老賴不給。惹惱了孫權,派兵襲取了荊州。還殺了劉備之弟關羽。真是得不償失呀!

結語:

借是無奈之舉,人窮志短,一時不湊手,可挪借一下。

但借了不還,就不是君子所為。

孔明與劉備之兩個千年老賴最終也沒佔得便宜,荊州沒了,劉備病亡白帝城,孔明累死五丈原,只留得千古一嘆,屬於他們。借東西千萬要還呀!


火煮水壺84501


借天地之靈氣,採日月之精華。善修煉之神仙,都有一個特長,那就是“借”。古人荀子說:“聖人善假於物也。”能善於藉助外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可不是一般的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在展示諸葛亮才能時,都用借字,其用意也在此吧。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通陰陽五行,奪天地造化。在活學活用中,就像熟練太極的人一樣,能借勢打勢,四兩撥千斤。治理明言誠信精變通化的諸葛亮,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諸葛亮處世,以他的博大精深技能,災難臨身自化解,危厄近前談笑飛。周瑜欲害他,急困之時,他來了個草船借箭;赤壁之戰要火燒曹軍,關鍵時刻,他就來了個借東風;劉備無立椎之地,危難之際,他來了個借荊州。因此諸葛亮曾說:“亮雖居虎口,卻安如泰山!”由此也說明了諸葛亮屬聖人級的存在。無奈聖人雖能奪天地造化,卻難違改天命,就在曹魏傾危,司馬無生之際,五丈原大星隕落,天收其命。諸葛亮也只能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嘆而魂歸離恨,最終也只能給後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扼腕結局。


sunjin72976689


拋開歷史史實,單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那麼喜歡借。

先說草船借箭,我覺得真不是諸葛亮喜歡,而是“被逼的”。周瑜擺明了要玩死諸葛亮,十日之內十萬支箭,明顯搞不定,別說諸葛亮知道周瑜不可能給他足工足料,就是給夠足工足料,十天十萬支箭也根本完不成。於是心一橫,仗著自己懂點氣象天文,三天吧,他賭三天江面上會有大霧。這一來,把周瑜給樂夠嗆,趁熱打鐵,立軍令狀!周瑜以為諸葛亮這次肯定在劫難逃了。誰知孔明運氣好的一塌糊塗,第三天夜裡江面果然起了大霧,讓諸葛亮妙計得逞,周瑜來了個燒雞大窩脖。如果三天內沒有大霧,我敢打賭,依著他和主子劉備的德行,他一定會腳底抹油溜號的[捂臉]。其實他還有個殺手鐧,就是魯肅,魯肅是無論如何不會讓周瑜殺了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根本不擔心。

其實借東風和草船借箭差不多,但這次諸葛亮是為了顯擺,在周瑜抓耳撓腮,一籌莫展的時候,他顛不顛的跑過去和周瑜說送你三天三夜東南風,你說氣不氣人?周瑜但凡有辦法這個時候就能砍了他,可他沒辦法呀,可見作為統帥懂點氣象知識是多麼重要。更可氣的是借完東風諸葛亮就溜了,這更讓周瑜輸的沒脾氣。借東風讓劉備可以不出一兵一卒就立下不世之功,咋滴,不服?沒有人家借的東風,江東這些兵士在曹操眼裡那就是渣渣!

說到借荊州,明擺著是借東風的功勞,沒有這麼大的功勞,你劉備怎麼好意思賴著不走。沒有借東風這功勞,孫權怎麼可能不好意思打你?你真以為他打不過啊?主要是劉備太窮了,沒荊州沒地方落腳啊。話又說回來了,如果家大業大,我劉備還用得著跟你孫權合作?切!不是臉皮厚,是形勢所逼,沒辦法。

總之呢,諸葛亮借來借去跟喜不喜歡沒啥關係,主要是第一要活命,第二就是形勢所逼,政治需要。



龐一凡


不僅愛借,借了還不愛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絕對是靈魂一樣的人物。也是一個比較勵志的人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借到不還,從不還到擁有,真是逆襲的典範。三國演義中有很多關於借的橋段。

話又說回來不接怎麼弄呢?又沒有,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羅貫中在書中加了這些借的橋段,主要的就是來展現諸葛亮的超人的智慧和能力。

不光諸葛亮,劉備和諸葛亮也一樣都有借的毛病,一開始就到處借地方住,給曹操也借過兵後來不還,還給拐跑了。和諸葛亮在一起以後就加大了借的步伐。哥倆一塊借。靠借能打出天下來也絕對是一種本事。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戰時,東吳大將周瑜想接機除掉諸葛亮。於是藉口軍中缺箭,要諸葛亮十日內造十萬只箭。在當時的情況下週瑜料定諸葛亮十日內無法完成。缺不想諸葛亮說十日完成比誤大事,三日內即可完成。

諸葛亮向魯肅借20艘船,每艘船上士卒30人,船邊各束草人上千。待到第三日拂曉,20艘船開往曹營,此時江中大霧,看不清有多少船。曹軍擂鼓聲吶喊聲不絕於耳,曹操見大霧,害怕霧裡還有伏兵,只能命弓弩手遠射。不一會,20艘船上的草人已經被弓箭射的滿滿當當。諸葛亮命收船回寨,回到岸上交付周瑜,十萬只箭只多不少。

借東風

以當時孫劉兩家兵力對抗曹操80萬大軍,兵力相差十分懸殊。周瑜和諸葛亮決定用火來對付曹操。在黃蓋的苦肉計,龐統的連環計之後,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熟悉天氣規律的諸葛亮設祭壇借東風,他知道某一個氣候前後必會轉成東南風。

借荊州

曹操赤壁大戰失敗,周瑜帶兵追擊曹操,想一舉剷除曹操。戰爭打的十分激烈,曹操邊打邊逃,雙方僵持了很久,周瑜也在戰爭中受了傷。周瑜一直專注於打仗,沒有留兵把守城池。諸葛亮發現了此時荊州空虛,便命關羽佔領了荊州。等周瑜回來時,便來責問,諸葛亮說,這個城池算我們借的日後必定歸還。

草船借箭是借用了環境和地利,借東風是借用了天氣規律,借荊州是把握了時機,再到後來的空城計更是諸葛亮借用了司馬懿的生性多疑。諸葛亮的借是善於應用身邊的一切天時地利和他自身的智慧和人性的把握。就像《寤言二·遷都建藩議》裡說的“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趴在床頭數蝸牛


諸葛亮在許多事件中為什麼都喜歡用“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計劃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草船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等事情的來龍去脈。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之中的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周瑜為了陷害諸葛亮,給諸葛亮出了一道難題,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要打造10萬支箭。

這對於當時的諸葛亮來說,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根據當時的生產力,別說10萬支了,1萬支都困難。

這個時候諸葛亮心生一計,算定了過幾天會有大霧,就借了20只草船,跑到曹操隊伍附近,曹操看見之後,擔心有埋伏,就命令手下放箭,曹操放出去的這些箭剛好射在了諸葛亮的草船上面,就這樣諸葛亮不廢一兵一卒,就籌備了10萬支箭。

《借東風》

當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籌得10萬支箭之後,諸葛亮和周瑜一塊又制定了火攻曹營的計劃。

但是連日來,江上一直刮西北風,用火攻燒不到曹操的兵,反而會燒到自己,周瑜就悶悶不樂,諸葛亮知道之後,就給周瑜寫了一個計策,周瑜一看,上面寫著:“欲破曹軍,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於是就搭起九尺高的七星壇,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後果然颳起東南風。

這個時候周瑜更加嫉妒諸葛亮,就派人去殺諸葛亮,誰知道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會下手,事先早已離開了七星壇,回自己的根據地了。

臨走的時候還留下口信告訴周瑜:“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風打破曹軍,我先回根據地,他日再相見吧”,周瑜只能無言,只好作罷。

《借荊州》

諸葛亮借荊州,是在赤壁之戰之後,這也是諸葛亮的計謀。

赤壁之戰之後,荊州7個郡被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瓜分,後來諸葛亮讓劉備拿半個江夏換孫權的半個南郡,這樣劉備就有了整個南郡。

劉備擁有整個南郡之後,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建蜀漢,計劃成功之後,孫權覺得自己吃虧了,又跟劉備要回南郡和濟南四郡,最後劉備只是把長沙和貴陽兩個郡當做南郡,還給了孫權,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結語: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諸葛亮的很多計策中,都是通過借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好理解,雷軍說過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謀劃事業,而是懂得借,正所謂借天地之靈氣,採日月之精華,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只有藉助他人的力量,才能謀劃自己的事業。

而且在借的過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規律變化,那就是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在規律,更適應了大勢所趨的方向。

人對於自然來說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是當你適應外在規律的時候,反而諸事必成。

更重要的是,人生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借勢發力,這其中體現的也是智者的策略。


國學書舍


其實所謂的諸葛亮喜歡借東西,與他的身份息息相關,大家可能忽略了他的

天文學家身份!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戰亂不斷,其中諸葛亮更是後人被譽為堪稱半仙的人物,如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營船,這一壯舉成就了諸葛亮在後人眼中好仙如神的神秘形象,然而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據說,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己經做好了準備開戰的決心與諸般事宜,要發動火攻燒燬曹軍的戰船,欲藉此來打敗曹操,以挫一挫不曹軍的銳氣,但周瑜忙中出錯,竟然沒有想到火攻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和才能發揮作用,而偏偏就忘了火攻對風向的要求也要很高的。

而當時赤壁之戰前夕,長江中下游一帶多刮西北風,很少有東南風的出現。如果順著西北風火攻,曹軍處於上風口,根本燒不到曹軍,反而弄不好的話還會把自己給燒了,周瑜為此絞盡腦汁、終於勞心過度而病倒在床,當時的諸葛亮在周瑜的軍中幫著出謀劃策,看著周瑜病倒在床,便為其寫了一句話話,“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周瑜當時正為此事而苦惱,見此,特意深夜跑去與諸葛亮商討對策。

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博學而著稱的人物,除了是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才能,那就是天文學家。周瑜當時問,東風何時有,諸葛亮當即即道,東風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但吾可以借來東風。東南風至於到底是不是諸葛亮借來的,相信大家都己經知道原因了吧,無非是預測天氣。

大家覺得呢?


不講李說史


每一個被計入史冊的人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相應的使命,諸葛亮被贊為事前而知,周瑜遇事便知,曹操事後而知,當然這麼說對於後兩者有些不厚道,但是卻凸現了前者的預知能力。

大人物諸葛亮被稱為臥龍,相比他的同學鳳雛龐統和許攸是相當靠得住的,對此劉備深有體會。這種穩重感來源於其技藝超群,有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及後世達芬奇的味道,都是跨學科的多面手,那是有好幾把刷子的。

這三個借那可是有含義的。

草船借箭:表現出諸葛亮同志作為軍事戰術家的應變能力,類似大名鼎鼎的隆美爾。並且大大的諷刺了曹丞相。

借東風:表現出諸葛亮同志作為氣象學家的觀察能力,這點和著名的竺可楨大師有的一比。這段是重點,這個借的對象可是老天,胸有成竹加上一翻作法的表演,最後沒有懸念的“竟然”成功了,確實是把敵我雙方都給震住了,如果佛系一點諸葛亮完全可以明說。

借荊州:表現出諸葛亮同志作為地緣戰略家的規劃能力,類似如雷貫耳的曼施坦因,這個借是以抗曹的名義要孫權拱手讓出周瑜拼死奪取的荊州,並且完全是個圖謀,有借不還,以荊州作為根據地北防曹操,西並益州,然後再以荊州防東吳!!完全的空手套白狼,最後弄的兄弟關羽身死,劉備傾全國之力來攻東吳,搞的孫權裡外不是人。

這三個借把諸葛亮的硬實力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句話,牛人就是牛!



南京安護


題主的問題很妙!履和齋試著回答一下。

誠如題主所舉的例子,草船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什麼諸葛亮喜歡“借”呢?為什麼《三國演義》作者喜歡用這個“借”字呢?為什麼人們談三國也喜歡這個“借”字呢?

履和齋覺得這個“借”被賦予了豐富的涵義。不妨一一道來。

漢語言非常豐富,用詞考究,這個“借”就非常精妙。借,是人與人之間的通常行為。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正統的事,會平添許多人情味。

借,是司空見慣的小事,用它來表述戰爭、歷史等大題材,可以突出運籌帷幄,強調智謀。不寫刀光劍影,似乎一切都是智者的巧運籌的結果,聖賢的力量。

借,自己沒有才去借。草船借箭、借東風、借荊州,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劉備、諸葛亮的艱苦創業,白手起家。

借,還有很多引申義。草船借箭,是輕巧地賺取;借東風,是奪天地之造化;借荊州,實際是個託辭,正義外衣下的一份假合同。

還有一個“借”,曹操借過糧庫主任王垕的人頭。這裡突出曹操的奸詐與無情。

縱觀《三國演義》裡的“借”,沒有一個主動“奉還”,都是爾虞我詐。


諸葛亮(甚至劉備、曹操等人)智謀過人,常人所不及。作者巧妙用筆,讓你讀起來可以忽略了關張趙馬黃的奮力拼殺,唯獨不能忽略軍師的智謀。

《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強調權術和計謀的書,換句話說,裡邊都是爾虞我詐。這是因為《三國演義》很多事情不夠陽光,古人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古人的話很公允、很實際。少年不要感染打打殺殺,人老了就該做減法,別老是想著動心眼了。

諸葛亮以半人半妖之術,借的巧妙,借的霸氣,借的悲壯,借的蕩氣迴腸。還記得《康熙王朝》的主題歌嗎?——向天再借五百年,那也是“借”。一個借字,代表了人們無盡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