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为什么喜欢“借”,“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

大马哈鱼12


正史记载是不存在这三借的,“借荆州”是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受到曹操攻击,为了保住益州请求孙权把荆州暂时借给他,孙权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正好让刘备作为北方屏障在荆州抵挡曹军,于是双方达成共识,重新划定界线,借给刘备几座城池驻军。

“草船借箭”也不是诸葛亮的故事,而是孙权带领一队战船逼近曹操水寨探看虚实,当时大雾天气,曹操不敢盲目出兵应战,于是下令乱箭射船,东吴船只一侧受箭越来越多渐渐开始吃水侧沉,孙权不慌不忙的让船只掉头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就平衡了,然后下令收兵回寨。曹操在岸上观看,见孙权两军阵前临危不乱如此稳重,不禁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借东风”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火攻赤壁从始至终都是周瑜一手策划的,他作为东吴最高统帅,自然明白天时地利,早就料定什么时候起东风,提前安排妥当了火攻计划。

《三国演义》偏向于抬高蜀汉,贬低东吴,把鲁肃、诸葛瑾、张昭等人描述成了傻子一样,如果他们那么没用,怎么可能身居要职,主持朝中大事。把周瑜描述的气量狭隘小肚鸡肠,没有气量怎么管理众多将领,怎么可能成为军中最高统帅。而整部小说不仅美化虚构了很多关羽和诸葛亮的情节,把很多功劳搬到他们头上,还多次神话这两个人,关公被描述的忠勇无敌,死后还多次显圣,以至于民间逐渐形成了武圣人,关帝,武财神等名号,世世代代受人崇拜。诸葛亮被写成万事通晓,算无遗策的神机军师,但是却没有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没有留下战术上的建树供后人参考,六出祁山战略上明显也是极其错误的。





非想


借,一词,是刘备与诸葛亮共同的手段,这两个千年老赖,通过借而不还,成就了大蜀帝国。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你诸葛亮一贯的借东西不还。小到借曹操十万支箭,大到借孙权荆州重地,借的左邻右舍,人嫌狗厌。

就说赤壁之战吧,


打个仗连箭也没有,出来干什么来了,给曹操当活靶来了。没办法穷呀。南方多鱼米,而少铁器。重工业都在北方,曹操控制下。

穷人想穷方吧,没办法,弄个草船乘雾夜,鼓噪夜袭曹营。曹见大雾弥江,不与交接,以箭退之。

诸葛亮佼幸借得十万大箭,虽解除了一时之忧,心内也叹北方之富足呀。看人家曹丞相送十万支箭,一点也不哆嗦,曹操有钱呀,大土豪。再看我主皇叔,贵为皇亲,城无几座,将无几员,寒碜呀!哎,没办法,谁让我老诸喜欢帮穷不帮富呢!

借东风纯属无稽之谈,


也就是老诸气象学的好,提前三天预知东南风将至,故弄玄虚,让外人不知孔明之心机,实际呢孔明是气象预报业鼻祖,可观星斗知风向,看月晕知冷暖,也算学识渊博了。

在借的里最大的成就,就是向东吴借了荆州,


只借不还,到最后又让东吴抢了回去。孙刘关系好时,孙权把荆州借于刘备,是依靠刘备的力量抵挡曹操,刘备是孙权的马前卒,荆州是抵挡曹操的盾牌。

而刘备与诸葛亮借荆州发展壮大自已,俨然成了与孙曹齐名的霸主。有钱了,该还人家孙权荆州了吧。孙权一再派人索要,刘备一再推脱,耍老赖不给。惹恼了孙权,派兵袭取了荆州。还杀了刘备之弟关羽。真是得不偿失呀!

结语:

借是无奈之举,人穷志短,一时不凑手,可挪借一下。

但借了不还,就不是君子所为。

孔明与刘备之两个千年老赖最终也没占得便宜,荆州没了,刘备病亡白帝城,孔明累死五丈原,只留得千古一叹,属于他们。借东西千万要还呀!


火煮水壶84501


借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善修炼之神仙,都有一个特长,那就是“借”。古人荀子说:“圣人善假于物也。”能善于借助外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可不是一般的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在展示诸葛亮才能时,都用借字,其用意也在此吧。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阴阳五行,夺天地造化。在活学活用中,就像熟练太极的人一样,能借势打势,四两拨千斤。治理明言诚信精变通化的诸葛亮,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诸葛亮处世,以他的博大精深技能,灾难临身自化解,危厄近前谈笑飞。周瑜欲害他,急困之时,他来了个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要火烧曹军,关键时刻,他就来了个借东风;刘备无立椎之地,危难之际,他来了个借荆州。因此诸葛亮曾说:“亮虽居虎口,却安如泰山!”由此也说明了诸葛亮属圣人级的存在。无奈圣人虽能夺天地造化,却难违改天命,就在曹魏倾危,司马无生之际,五丈原大星陨落,天收其命。诸葛亮也只能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而魂归离恨,最终也只能给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扼腕结局。


sunjin72976689


抛开历史史实,单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什么那么喜欢借。

先说草船借箭,我觉得真不是诸葛亮喜欢,而是“被逼的”。周瑜摆明了要玩死诸葛亮,十日之内十万支箭,明显搞不定,别说诸葛亮知道周瑜不可能给他足工足料,就是给够足工足料,十天十万支箭也根本完不成。于是心一横,仗着自己懂点气象天文,三天吧,他赌三天江面上会有大雾。这一来,把周瑜给乐够呛,趁热打铁,立军令状!周瑜以为诸葛亮这次肯定在劫难逃了。谁知孔明运气好的一塌糊涂,第三天夜里江面果然起了大雾,让诸葛亮妙计得逞,周瑜来了个烧鸡大窝脖。如果三天内没有大雾,我敢打赌,依着他和主子刘备的德行,他一定会脚底抹油溜号的[捂脸]。其实他还有个杀手锏,就是鲁肃,鲁肃是无论如何不会让周瑜杀了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根本不担心。

其实借东风和草船借箭差不多,但这次诸葛亮是为了显摆,在周瑜抓耳挠腮,一筹莫展的时候,他颠不颠的跑过去和周瑜说送你三天三夜东南风,你说气不气人?周瑜但凡有办法这个时候就能砍了他,可他没办法呀,可见作为统帅懂点气象知识是多么重要。更可气的是借完东风诸葛亮就溜了,这更让周瑜输的没脾气。借东风让刘备可以不出一兵一卒就立下不世之功,咋滴,不服?没有人家借的东风,江东这些兵士在曹操眼里那就是渣渣!

说到借荆州,明摆着是借东风的功劳,没有这么大的功劳,你刘备怎么好意思赖着不走。没有借东风这功劳,孙权怎么可能不好意思打你?你真以为他打不过啊?主要是刘备太穷了,没荆州没地方落脚啊。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家大业大,我刘备还用得着跟你孙权合作?切!不是脸皮厚,是形势所逼,没办法。

总之呢,诸葛亮借来借去跟喜不喜欢没啥关系,主要是第一要活命,第二就是形势所逼,政治需要。



庞一凡


不仅爱借,借了还不爱还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绝对是灵魂一样的人物。也是一个比较励志的人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借到不还,从不还到拥有,真是逆袭的典范。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关于借的桥段。

话又说回来不接怎么弄呢?又没有,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罗贯中在书中加了这些借的桥段,主要的就是来展现诸葛亮的超人的智慧和能力。

不光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也一样都有借的毛病,一开始就到处借地方住,给曹操也借过兵后来不还,还给拐跑了。和诸葛亮在一起以后就加大了借的步伐。哥俩一块借。靠借能打出天下来也绝对是一种本事。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时,东吴大将周瑜想接机除掉诸葛亮。于是借口军中缺箭,要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只箭。在当时的情况下周瑜料定诸葛亮十日内无法完成。缺不想诸葛亮说十日完成比误大事,三日内即可完成。

诸葛亮向鲁肃借20艘船,每艘船上士卒30人,船边各束草人上千。待到第三日拂晓,20艘船开往曹营,此时江中大雾,看不清有多少船。曹军擂鼓声呐喊声不绝于耳,曹操见大雾,害怕雾里还有伏兵,只能命弓弩手远射。不一会,20艘船上的草人已经被弓箭射的满满当当。诸葛亮命收船回寨,回到岸上交付周瑜,十万只箭只多不少。

借东风

以当时孙刘两家兵力对抗曹操80万大军,兵力相差十分悬殊。周瑜和诸葛亮决定用火来对付曹操。在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之后,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熟悉天气规律的诸葛亮设祭坛借东风,他知道某一个气候前后必会转成东南风。

借荆州

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周瑜带兵追击曹操,想一举铲除曹操。战争打的十分激烈,曹操边打边逃,双方僵持了很久,周瑜也在战争中受了伤。周瑜一直专注于打仗,没有留兵把守城池。诸葛亮发现了此时荆州空虚,便命关羽占领了荆州。等周瑜回来时,便来责问,诸葛亮说,这个城池算我们借的日后必定归还。

草船借箭是借用了环境和地利,借东风是借用了天气规律,借荆州是把握了时机,再到后来的空城计更是诸葛亮借用了司马懿的生性多疑。诸葛亮的借是善于应用身边的一切天时地利和他自身的智慧和人性的把握。就像《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里说的“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趴在床头数蜗牛


诸葛亮在许多事件中为什么都喜欢用“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计划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等事情的来龙去脉。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之中的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难题,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要打造10万支箭。

这对于当时的诸葛亮来说,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别说10万支了,1万支都困难。

这个时候诸葛亮心生一计,算定了过几天会有大雾,就借了20只草船,跑到曹操队伍附近,曹操看见之后,担心有埋伏,就命令手下放箭,曹操放出去的这些箭刚好射在了诸葛亮的草船上面,就这样诸葛亮不废一兵一卒,就筹备了10万支箭。

《借东风》

当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筹得10万支箭之后,诸葛亮和周瑜一块又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

但是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烧不到曹操的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就闷闷不乐,诸葛亮知道之后,就给周瑜写了一个计策,周瑜一看,上面写着:“欲破曹军,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于是就搭起九尺高的七星坛,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东南风。

这个时候周瑜更加嫉妒诸葛亮,就派人去杀诸葛亮,谁知道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下手,事先早已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了。

临走的时候还留下口信告诉周瑜:“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打破曹军,我先回根据地,他日再相见吧”,周瑜只能无言,只好作罢。

《借荆州》

诸葛亮借荆州,是在赤壁之战之后,这也是诸葛亮的计谋。

赤壁之战之后,荆州7个郡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后来诸葛亮让刘备拿半个江夏换孙权的半个南郡,这样刘备就有了整个南郡。

刘备拥有整个南郡之后,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建蜀汉,计划成功之后,孙权觉得自己吃亏了,又跟刘备要回南郡和济南四郡,最后刘备只是把长沙和贵阳两个郡当做南郡,还给了孙权,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结语: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的很多计策中,都是通过借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理解,雷军说过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谋划事业,而是懂得借,正所谓借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只有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谋划自己的事业。

而且在借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规律变化,那就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外在规律,更适应了大势所趋的方向。

人对于自然来说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是当你适应外在规律的时候,反而诸事必成。

更重要的是,人生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借势发力,这其中体现的也是智者的策略。


国学书舍


其实所谓的诸葛亮喜欢借东西,与他的身份息息相关,大家可能忽略了他的

天文学家身份!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其中诸葛亮更是后人被誉为堪称半仙的人物,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连营船,这一壮举成就了诸葛亮在后人眼中好仙如神的神秘形象,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据说,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己经做好了准备开战的决心与诸般事宜,要发动火攻烧毁曹军的战船,欲借此来打败曹操,以挫一挫不曹军的锐气,但周瑜忙中出错,竟然没有想到火攻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和才能发挥作用,而偏偏就忘了火攻对风向的要求也要很高的。

而当时赤壁之战前夕,长江中下游一带多刮西北风,很少有东南风的出现。如果顺着西北风火攻,曹军处于上风口,根本烧不到曹军,反而弄不好的话还会把自己给烧了,周瑜为此绞尽脑汁、终于劳心过度而病倒在床,当时的诸葛亮在周瑜的军中帮着出谋划策,看着周瑜病倒在床,便为其写了一句话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当时正为此事而苦恼,见此,特意深夜跑去与诸葛亮商讨对策。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博学而著称的人物,除了是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才能,那就是天文学家。周瑜当时问,东风何时有,诸葛亮当即即道,东风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但吾可以借来东风。东南风至于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借来的,相信大家都己经知道原因了吧,无非是预测天气。

大家觉得呢?


不讲李说史


每一个被计入史册的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相应的使命,诸葛亮被赞为事前而知,周瑜遇事便知,曹操事后而知,当然这么说对于后两者有些不厚道,但是却凸现了前者的预知能力。

大人物诸葛亮被称为卧龙,相比他的同学凤雏庞统和许攸是相当靠得住的,对此刘备深有体会。这种稳重感来源于其技艺超群,有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及后世达芬奇的味道,都是跨学科的多面手,那是有好几把刷子的。

这三个借那可是有含义的。

草船借箭:表现出诸葛亮同志作为军事战术家的应变能力,类似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并且大大的讽刺了曹丞相。

借东风:表现出诸葛亮同志作为气象学家的观察能力,这点和著名的竺可桢大师有的一比。这段是重点,这个借的对象可是老天,胸有成竹加上一翻作法的表演,最后没有悬念的“竟然”成功了,确实是把敌我双方都给震住了,如果佛系一点诸葛亮完全可以明说。

借荆州:表现出诸葛亮同志作为地缘战略家的规划能力,类似如雷贯耳的曼施坦因,这个借是以抗曹的名义要孙权拱手让出周瑜拼死夺取的荆州,并且完全是个图谋,有借不还,以荆州作为根据地北防曹操,西并益州,然后再以荆州防东吴!!完全的空手套白狼,最后弄的兄弟关羽身死,刘备倾全国之力来攻东吴,搞的孙权里外不是人。

这三个借把诸葛亮的硬实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句话,牛人就是牛!



南京安护


题主的问题很妙!履和斋试着回答一下。

诚如题主所举的例子,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为什么诸葛亮喜欢“借”呢?为什么《三国演义》作者喜欢用这个“借”字呢?为什么人们谈三国也喜欢这个“借”字呢?

履和斋觉得这个“借”被赋予了丰富的涵义。不妨一一道来。

汉语言非常丰富,用词考究,这个“借”就非常精妙。借,是人与人之间的通常行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正统的事,会平添许多人情味。

借,是司空见惯的小事,用它来表述战争、历史等大题材,可以突出运筹帷幄,强调智谋。不写刀光剑影,似乎一切都是智者的巧运筹的结果,圣贤的力量。

借,自己没有才去借。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刘备、诸葛亮的艰苦创业,白手起家。

借,还有很多引申义。草船借箭,是轻巧地赚取;借东风,是夺天地之造化;借荆州,实际是个托辞,正义外衣下的一份假合同。

还有一个“借”,曹操借过粮库主任王垕的人头。这里突出曹操的奸诈与无情。

纵观《三国演义》里的“借”,没有一个主动“奉还”,都是尔虞我诈。


诸葛亮(甚至刘备、曹操等人)智谋过人,常人所不及。作者巧妙用笔,让你读起来可以忽略了关张赵马黄的奋力拼杀,唯独不能忽略军师的智谋。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强调权术和计谋的书,换句话说,里边都是尔虞我诈。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很多事情不够阳光,古人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古人的话很公允、很实际。少年不要感染打打杀杀,人老了就该做减法,别老是想着动心眼了。

诸葛亮以半人半妖之术,借的巧妙,借的霸气,借的悲壮,借的荡气回肠。还记得《康熙王朝》的主题歌吗?——向天再借五百年,那也是“借”。一个借字,代表了人们无尽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