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

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高爾基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

簡析書中人物:窮人踏錯了一小步,就被制度打入了萬丈深淵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人物關係圖

冉·阿讓

主人公冉·阿讓本是個出身貧農、安分守己的工人,因為收入不夠養家餬口,鋌而走險去偷麵包,但被捕入獄,在監獄和苦役中度過了19年。刑期結束後的他吃飯住宿被人嫌棄,晚上鑽進狗窩被狗追,牢獄生活已徹底改變了他的善良本性,他變得粗魯,對世界充滿仇恨。走投無路的他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但他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選擇潛逃,卻又被警察抓住了,主教聲稱銀器是贈予他的,受仁慈的米里哀主教言語的感化,冉·阿讓開始轉變成了一個捨己為人的人,他化名馬德琳,當過企業家,後被推為市長。

但不久後就因為暴露了過去的身份而在此入獄。逃走後,從一個惡棍手中救出已故工人芳汀的獨生女珂賽特,前往巴黎。後來,他們不斷被警察追捕。冉阿讓的一生充滿了囚禁、奴役和流離失所的痛苦,這是小說的主要線索。同時,在第四、五部小說中,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1832年巴黎的共和革命。這部小說內容豐富。但作家關注的中心是那些不幸的人的"悲慘世界"。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電影劇照

芳汀

芳汀,一位女工人,本是一個貧窮而誠實的女孩。被人引誘後淪落到社會的底層,虛偽殘酷的資產階級道德和法律剝奪了她工作和生存的權利,最後迫使她出賣了自己的身體。雨果怒斥資本主義社會逼良為娼。他寫道"據說奴隸制從歐洲文明中消失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它仍然存在,不過現在落在女人身上,它的名字是prostitution。

"他寫道芳汀遭受了各種侮辱,當她反抗一個無緣無故捉弄她的過路紳士時,警方卻把她逮捕了,並以她竟敢侮辱一位紳士為由判處她六個月監禁。而這個紳士,照警察的說法,"他是選民,並且是公園角上那所3層樓、有陽臺、石條砌的漂亮公館的主人"。可憐的芳汀,在長期的貧窮和飢餓之後,在這次逮捕和恐嚇之後終於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女兒珂賽特落入了德納第夫婦的手中。她被迫從事力不從心的繁重勞動,完全失去了童年的快樂。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劇照

簡析《悲慘世界》中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的主要價值在於揭示了窮人註定要在那個社會上過悲慘的生活,指出了資產階級的法律是反對窮人的。

然而,雨果在揭露窮人所遭受的巨大痛苦的同時,卻沒有做出正確的結論。他認為尖銳的階級矛盾是一個道德問題。在他看來,世界上有兩種法律,一種是高層次的,另一種是低層次的。前者由米里哀主教為代表,後者由沙威警察為代表。米里哀認為,罪不能通過懲罰來解決,而是通過寬恕來解決。這樣,人們才能從靈魂深處得到深刻的認識,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弊病問題。這是最完美的法律。現行法律只對犯罪進行刑罰處罰,不能消滅犯罪,只能加深犯罪。雨果以冉·阿讓為例,試圖解釋世俗法的無用性。當統治者懲罰他時,他變得更加惡毒,更容易犯罪。但當米里哀主教以仁慈之心影響他時,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充滿博愛精神的人。雨果試圖通過冉·阿讓的轉變來解釋米里哀主教精神方法的偉大之處。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事小說的思想基礎,是雨果揭露社會醜惡的出發點。但由於作者從人文主義的說教開始塑造冉·阿讓的性格,冉·阿讓的形象有一些虛幻的地方,他的轉變不符合生活的邏輯。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簡析《悲慘世界》雨果為何是空想社會主義者

主教的寬容和寬恕使冉·阿讓成為一個慈善企業家,這是由作者根據自己的意願安排的。

為了體現自己的理想和理論,雨果讓這位捨己為人的人成為了一名企業家。在他的企業中,存在著一種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存在的勞資關係。雨果是這樣描寫他的工廠和勞動者的:"廠裡分兩個大車間,一個男車間,一個女車間,任何貧窮的人都可以在那裡登記,肯定有工作和麵包。"每個人都有健康的工作生活。欣欣向榮的氣氛瀰漫在整個工廠。失業和痛苦已經消除。冉·阿讓成了一名企業家,心地善良,慷慨大方,惠及全境,因此深受群眾愛戴。

雨果在描寫的工廠組織和企業家行為準則無疑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影響。這種讓資產階級企業家實施所謂仁愛的企圖,完全是一種主觀幻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對冉·阿讓生活的描述並不令人信服。在這些描寫中,作者沒有遵循現實生活的邏輯,而是給主人公一種道德哲學的反思。因此,這一部分的描述失去了真實性。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

簡析《悲慘世界》中雨果的道德感化思想

在描寫冉·阿讓對待自己的死敵沙威時,體現了作家的道德感化思想。沙威是統治階級忠誠的僕人和殘忍的爪子。心狠手辣的鷹犬不斷迫害那些貧窮、飢餓和無家可歸的人。他將迫害所有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的人。他殘忍地迫害冉·阿讓多年,像影子一樣跟蹤他。他也是芳汀慘死的直接罪魁禍首。然而,這樣的人也受到道德的影響。他被叛亂分子抓住了,但冉·阿讓去執行死刑。這時,沙威發現那個被迫害多年的犯人是個高尚的人。他以前的思想基礎動搖了,他的"人性"開始復興。他的新認識和他忠實的法律之間有矛盾。他在內心矛盾得不到解決時跳進河裡自殺。在雨果看來,他的自殺是善惡的勝利。其實,這只是作者道德思想的一次勝利。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電影劇照

《悲慘世界》中巴黎人民起義

當然,小說的吸引力不在這裡,而是作家對被壓迫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情,以及他對共和國英雄反抗路易·菲力普王朝鬥爭的生動描寫。《悲慘世界》最激動人心的章節是描寫巴黎人民起義的章節。對街壘戰的描寫,充滿著莊嚴的氣氛。雨果形容安東尼區的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在談到人民的憤怒時,作者寫道:"起義——這是真理的憤怒。小說中對人民起義的描寫猶如一首莊嚴的頌歌。這些被資產階級視為賤民的衣衫襤褸的人,現在像巨人一樣戰鬥。雨果說,這場戰鬥堪比對特洛伊的圍城戰。起義者表現出高度的英雄主義精神。80歲的老翁馬貝夫在槍林彈雨中爬上路障,只為升起被敵人擊落的紅旗。格夫羅舍,巴黎街頭的小英雄,熱愛革命,把死亡看作是一種迴歸。他在路障外為戰士收集子彈時被敵人射殺,英勇犧牲。

雨果還創造了一系列共和主義英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這些人真正代表了當時的人民。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忠於共和主義理想,憎恨獨裁。他們為人民解放而戰,在街壘戰中英勇犧牲。珂賽特的男朋友馬裡於斯意外被冉阿讓從下水道中救了出來。

在這部小說中,雨果用最感人的話語來讚美革命起義和起義的英雄行為。但是,革命鬥爭思想是雨果的次要思想,他在小說中所肯定和壓倒一切的思想始終是人道主義原則。他試圖讓人們相信"仁慈"和"善良"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原則。冉阿讓的一生都是由人道主義思想貫穿的。雨果有時也不反對起義和鬥爭,但他認為革命和鬥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道主義思想,這是一種必然的手段。

總之,雨果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資產階級法律的本質人民。但作者沒有指出正確的出路。堅持他的道德說教,把"仁慈"、"博愛"當作一種醫治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這些都會給讀者帶來負面影響。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不僅在法國受到高度讚揚,在國外也受到高度讚揚。托爾斯泰認為這是當時法國最好的作品。

雨果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他幻想用人道主義手段來代替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把仁慈、博愛作為改造社會的藥方,明顯地反映了作家資產階級世界觀的侷限和在社會鬥爭面前的軟弱無力盡管如此,雨果還是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偽和冷酷,對勞動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苦難深表同情,勇敢地爭取他們的權利。這是他的歷史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