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中國河流大全(轉 )


一、黑龍江:


中國河流大全(轉 )


名稱:黑龍江 Heilongjiang Province長度: 4478 km平均流量:10,800 m³/s流域面積:1,855,000 km²源頭:蒙古國肯特山脈注入:韃靼海峽流經國家:蒙古、俄羅斯、中國亦稱阿穆爾河(Amur River);亦作Hei-lung Chiang或Heilong Jiang,蒙古語作Kharamuren。東亞大河。形成東南西伯利亞與中國之間的部分邊界。發源於中國東北、內蒙古北部與西伯利亞之間的邊界,並大體沿這條邊界向東和東南方向流往西伯利亞城市哈巴羅夫斯克(Khabarovsk),然後再從那裡掉頭朝東北方向流去,注入韃靼海峽,將西伯利亞與庫葉島分開;為北亞最長的河流。總長度約4478公里(以海拉爾河為源頭計算),發源於蒙古肯特山東麓,在石喀勒河與額爾古納河交匯處形成。經過中國黑龍江省北界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區(Khabarovsk Krai)東南界,流到鄂霍次克海的韃靼海峽(Tatarskiy Proliv)。中國方面認為,黑龍江本是中國的內河,19世紀中後期沙俄強行佔領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之後,才成為中俄界河。黑龍江是中國三大河流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有些資料計為第六),黑龍江沿線曾盛產沙金,在清朝達到繁榮,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簽署最後邊界協定,將兩國國界以黑龍江為基本界限劃清。


二、松花江

松花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由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匯合而成。滿州語松花意為「天河」。發源於中、朝交界的長白山天池,流向西北在扶余縣三岔河附近與嫩江匯合,後折向東流始稱松花江。在同江附近匯入黑龍江。全長1,927公里(1,197哩),流域面積約550,000平方公里(212,000平方哩),跨越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三省、區。支流有嫩江、呼蘭河、牡丹江等。牡丹江上火山熔岩堰塞河道,形成鏡泊湖,建有水電站。1932年洪水漫進哈爾濱市。每年通航期約200天,哈爾濱以下可通航千噸以上江輪。冬季河流封凍,但江面冰厚,可通行汽車、牽引機,交通便利。佳木斯以下為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沖積成的三江平原,地勢低平,湖泊沼澤廣佈。現已建設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全流域有大小水庫1,800多座,蓄水量為200億立方公尺,其中第二松花江上的豐滿水電站庫容107億立方公尺,裝機容量554,000瓩。松花江流域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北部,東西長920km,南北寬1070km。流域面積55.68萬km2。松花江是黑龍江右岸最大支流。東晉至南北朝時,上游稱速末水,下游稱難水。隋、唐時期,上游稱粟末水,下游稱那河。遼代,全河上下游均稱混同江、鴨子河。金代,上游稱宋瓦江,下游稱混同江。元代,上、下游統稱為宋瓦江,自明朝宣德年間始名松花江。

三、嫩江

亦作Nen Chiang或Nen Jiang,亦稱諾尼江(Nonni River);蒙語意為「碧綠的江」。中國松花江最大支流。在黑龍江省,古名難水,明代稱腦溫江,清初名諾尼江。源出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裡山,南流在嫩江縣以上接納大興安嶺東坡和小興安嶺西坡流出的許多支流,河水清澈。出山後進入松嫩平原,在扶餘縣三岔河附近與第二松花江匯合後東流入松花江。長1,300餘公里,流域面積283,000平方公里。嫩江上游有多年凍土帶分佈。河流有4個月冰期,江輪可航至齊齊哈爾。嫩江流經坡度很緩的松嫩平原,河道曲折,形成許多湖泊、沼澤。春季融雪和夏秋多雨時常有水患。
四、烏蘇里江
水系:黑龍江流經省份:黑龍江流域面積:流域面積187000平方公里中國黑龍江支流,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上游由烏拉河和道比河匯合而成。兩河均發源於錫霍特山脈西南坡,東北流到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與黑龍江匯合。長909公里(565哩),流域面積187,000平方公里(72,200平方哩)。 江面寬闊,水流緩漫。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穆稜河、撓力河等。幹流有一長段曾引起中蘇邊界糾紛(1969),1977年雙方制定在中蘇國境水域的航行規則。烏蘇里江有5個月左右封凍期。烏拉河口以下可通航。 烏蘇里江長度890,流域面積187000,流量2000立方米/秒。烏蘇里江是黑龍江的一條主要支流,其上游由烏拉河與道比河匯合而成,向東北流至伯力一帶急轉折向西南,注入黑龍江。烏蘇里江全長八百八十公里,流域面積幾近十九萬平方公里。自其支流松阿察河注入之處起,至江水與黑龍江匯合之處止,是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烏蘇里江上有個約長二公里的小島,名為珍寶島,位於北緯四十六點五度、東經一百三十四度附近。原是從中國方面伸入烏蘇里江的半島,後來經過長期的水流衝擊,才成為一個小島。現在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寶島還與烏蘇里江的中國陸地連在一起,回覆原來的半島面目。在烏蘇里江上作業的老一輩中國漁民,稱珍寶島為“翁島”。這裡冬季時氣候嚴寒,最冷氣溫低至攝氏零下三十八度,平均氣溫則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夏季的平均氣溫在二十二度左右。年中寒暑氣溫相差極大。冰期很長,長達五個月之久。

五、綏芬河
水系 黑龍江流經省份 黑龍江流域面積 流域面積10004平方公里形態描述 綏芬河 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唐稱“率賓水”,金稱“蘇濱水”、“恤品水”,明稱“速頻江”、“恤品河”,清代始稱“綏芬河”。綏芬,為“率賓”、“恤品”、“速頻”的音轉,滿語,意為“錐子”。因蜿蜒穿行於老爺嶺的叢山密林之間,頗似錐子而得名。 綏芬河長度254公里,流域面積10004平方公里,流量60立方米/秒。本河位於東經130°00’~幸運彩虹空間歡迎朋友。130°40’北緯43°20’~44°40’之間,河流全長449公里,流經黑龍江、吉林兩省,為中蘇兩國共有。在我國境內流長258公里,流域面積10069平方公里,佔總流域面積的58%。綏芬河流域南北西三面為高山,多森林覆蓋,植被茂密,為山區性河流,落差大,底質為礫石,卵石,中游最開闊處寬160米,最深處7米,流經東寧鎮後進入平原地區,繼而向東流經一公里,為中蘇界河,然後流入蘇聯境內,流速每秒0.6~1.0米,最大每秒4.83米,水位受降雨影響波動幅度很大,綏芬河地區氣溫較鄰近其他縣為高, 年均氣溫為5℃,夏季平均氣溫17.3~23.2℃,冬季平均氣溫為-11.1~-16.2℃,雨量集中在6~9月,佔全年的80%。秋季河水的透明度最大。

六、圖們江
Tumen River名稱來源:滿語tumen ula,“圖們江”的漢語意思是:萬江之源,“圖們”是滿語“一萬”的意思。韓語作Tuman-Gang,皆來自於滿語(tumen)和漢語(gang)。朝鮮稱“豆滿江”。中國東北與朝鮮北部的界河。下游為朝鮮與俄羅斯界河。源出中朝邊境上的白頭山(2,744公尺〔9,003呎〕,經狹谷,流向東北轉東南,注入日本海。為朝鮮第三長河,全長521公里(324哩),通航里程85公里(53哩),流域面積10,513平方公里(4,059哩)。上游的茂山附近發現有鐵礦,中游的鐘城、穩城和阿吾地區蘊藏褐煤,下游為朝鮮半島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河口附近的雄基有鐵路通俄羅斯的克拉斯金諾(Kraskino)。沿岸多古戰場遺址。圖們江位於吉林省東南邊境,是中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界河,也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第一條大河。金、元稱愛也窟河,其下游段稱統門河,明稱啊也苦河,其下游段稱徒門河,清朝時按滿語讀音譯作“土門江”。“土門”其實並非漢語,也不是朝鮮語,“土門”滿語原稱滿語原稱“tumen sekiyen”“土門色禽”,土門意為“萬”,色禽意思是“河源,亦即萬水之源。可是,後來日本借“土門”這兩個漢字詞挑起朝鮮和清朝之間的領土爭端,指清朝非法侵佔朝鮮的土地。事件間接引致朝鮮獨立,並使日本有機會進一步侵佔朝鮮的利益。與此同時,中國方面改用與原來讀音相近,但沒有意義的“圖們”來作為這條河流的譯名;而朝鮮半島方面則使用“豆滿江”這個名稱.。1962年中朝兩國協定,“紅土水”與溺流水以下稱圖們江。朝鮮語稱豆滿江。圖們江發源於長白山東南部石乙水,流經中朝邊界,向東北又折向東南,其幹流流經和龍、龍井、圖們、琿春四市。琿春市敬信鎮於防川土字牌在東經130度42分,北緯42度17分處出境流入日本海。幹流全長525公里。流域面積我國一側2.2萬平方公里。中朝界河段510公里。土字牌以下15公里為朝俄界河段。河道總落差1200米。滯道平均坡降1.6%,沿途接納10公里以上的支流180條,30公里以上的支流30條,在我國境地仙主要支流有紅旗河、嗄呀河、布爾哈通河、海蘭河、琿春河等。圖們江與紅旗河匯流處以上河源區,為長白山主峰地域,崇山峻嶺 ,森林茂密,人煙稀少,交通不便。

七、鴨綠江
Yalu River水系:遼河流經省份:遼寧 吉林 遼寧人民的“母親河”。地理位置在東徑117°00′~125°30′,北緯40°30′~45°10′之間。南瀕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和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毗連。遼河古代稱句驪河,漢代稱大遼河,五代以後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遼河流域地跨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自治區。上源(西源)為老哈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海拔1729米),向東北流經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赤峰市)、哲里木盟(通遼市)接壤處的大榆樹附近納西拉木倫河後稱西遼河,而後東流到吉林省境內折向南,於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與東遼河匯合後稱遼河。遼河納招蘇臺河、清河、柴河、泛河、柳河等支流,原至臺安縣六間房分流兩股,一股西流,稱雙臺子河,納繞陽河後,於盤錦市盤山縣注入遼東灣,近入海處有人工渠道與繞陽河溝通;另一股向南流,稱外遼河,納渾河、太子河後稱大遼河,經營口注入遼東灣。1958年,在六間房附近將外遼河堵截,使遼河由雙臺子河入海,渾河、太子河由大遼河入海。

九、灤河
Luan River亦作Luan Ho或Luan He。舊稱濡水(Ju Shui或Ru Shui)。中國河北省河流。發源於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巴彥古爾圖山北麓。上游閃電河經內蒙古自治區多倫折向東南,接納小灤河後始稱灤河。中游穿行於燕山山地,在承德地區先後匯興州河、伊遜-武烈河、鸚鵡河(熱河)、柳河、瀑河等支流,在喜峰口穿過長城。下游匯青龍河,在樂亭附近分成幾道細流,經過約50公里(30哩)寬的三角洲注入渤海灣。全長885公里,流域面積44,600平方公里(17,220平方哩)。上游流經壩上地區,河床寬淺,水流迂緩,沿河有許多沼澤地。承德以下夏季可通行小船,是舊時軍事給養運往承德地區的唯一水路,也是河北各地至長城外地區的貿易路線。灤河中游谷深坡陡,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庫容29.3億立方公尺的潘家口水庫建在瀑河匯入灤河處。從潘家口水庫引水,以補給唐山、天津二市供水不足的引灤濟津工程,已於1983年完工。位於中國河北省東北部。發源於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西北的巴顏圖爾古山麓。流入內蒙古自治區稱閃電河,在多倫縣附近,有上都河注入稱大灤河,經兩度曲折,轉回河北省,在郭家屯附近匯小灤河後稱灤河。此後,幹流呈東南向,橫穿燕山和冀東平原,最後在樂亭縣、昌黎縣間注入渤海。全長833千米,流域面積4.49萬平方千米。水系發育,常年有水的支流500多條。主要支流有伊遜河、青龍河等。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6.3億立方米,但分配不均勻。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59.64萬千瓦。由於流域植被覆蓋較好,河水含沙量(灤縣站)多年平均僅4.73千克/立方米。幹流上已建有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全長234千米,是中國最長的引水工程(截止1995年),平均每年向天津市輸送8.1億立方米的淡水。由於上游引水過度,灤河下游近10年來,經常斷流,失去了流水的沖刷,泥沙迅速淤積,河床已經迅速抬升,一旦出現較大洪水,必定阻礙瀉洪,造成巨大危害.十、海河


Haihe River亦作Hai Ho或Hai He。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主要的大河之一。由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條河流自北、西、南三面匯流至天津後東流到大沽口入渤海,故又稱沽河。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3公里,河道狹窄多彎。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流域面積為31.7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3.3%,其中山區約佔54.1%,平原佔45.9%。中國華北地區最大水系。起自天津金鋼橋,到大沽口入渤海灣,長約70公里(43哩)。海河和上游的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河流及300多條支流組成海河水系。以衛河為源,全長1,090公里,流域總面積229,000平方公里,包括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等省(區)的一部分,人口7,000多萬,耕地1.8億畝。

十一、黃河

中國河流大全(轉 )

黃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發源地: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源頭,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點:河南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自治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彙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

。十二、洮 河
洮河是黃河水系上游的重要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曲折東流過碌曲、臨潭、卓尼縣城南,至岷縣茶埠急轉向西北,出九甸峽與海奠峽後,穿臨洮盆地,於永靖縣注入劉家峽水庫。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萬平方公里。溝門村站多年平均流量17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53億立方米,5~10月佔75%以上,為甘肅中部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主要支流有周科河、科才苦河、熱烏克赫、下巴溝、車巴溝、卡車溝、大峪溝、 迭藏河、羊沙河、冶木河、南川河、東峪河、三岔河及廣通河等。海奠峽以上為上游,多土石高山,碌曲以西屬山原草地,為天然牧場;碌曲以東兩岸林木茂盛、產少量木材,寬谷有農田,峽谷具優良壩址,利於引水和發電。海奠峽以下為下游,屬黃土高原,臨洮盆地灌溉農業發達,建有百萬立方米以上水庫4座,洮惠、溥濟、通廣、臨康等渠道灌地均在萬畝以上,農產豐富。

十三、汾河
Fen River亦作Fen Ho或Fen He。中國黃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境內。源於山西寧武管涔山麓,貫穿山西省南北,在河津附近匯入黃河。長716公里,流域面積約39,000平方公里。四周為山脈環繞。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蘭村至介休附近為中游,河出山谷,經太原市入晉中平原,有瀟河、文峪河兩大支流注入。坡降變緩,泥沙淤積嚴重。這段河床舊時很不穩定,往往氾濫成災,但也是流域內最富庶地區。介休以下為下游,谷地時寬時窄。汾河流域是中國文化發展較早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就在這裡發現。灌溉業發達,自流灌溉始於宋、金,井灌則創於周、秦。汾河流域的太原、臨汾也是中國煤炭、重型機械工業的基地。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長710公里,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內縱貫北南,全長一百公里,佔到整個汾河的七分之一。發源於寧武縣東寨鎮管涔山脈樓山下的水母洞,周圍的龍眼泉、支鍋奇石支流,流經東寨、三馬營、宮家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關、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房廟、川湖屯等村莊出寧武后,流經六個地市,34個縣市、在河津市匯入黃河,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育了全省41%的人民。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裡,依然生動地描繪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喜人景象。汾河四周九山匯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臺樓榭,風光旖旎,自古以來,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山海經》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黃河)。”《水經注》載:“汾水出太原汾陽之北管涔山。”有史以來,汾源和汾水為三晉悠久燦爛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汾源鹼晉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尋根感恩之處,其水之純淨甘醇、景之優美別緻,自古享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現汾源旅遊景點有汾源靈沼、雷鳴寺、樓子山等,為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三晉兒女依戀、崇敬、嚮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眾志成城的象徵。

十四、渭河
Weihe River ,亦作Wei River ,Wei Ho或Wei He。渭河,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流域範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 潼關縣匯入黃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13.43萬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山海經.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張籍《登咸陽北寺樓》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渭河接納的支流有葫蘆河、涇河、洛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涇河年輸沙2.96億噸,在各支流中輸沙量最大。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46年秦開鄭國渠,引涇水注入洛河,全長125公里,灌溉面積280萬畝。漢武帝又開白公渠引涇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嶺北麓還有從長安(今西安)引渭入黃的漕渠,既是水運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後經歷代擴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產糧區。十五、沂 河


河是縱貫沂蒙山區的兩條大型山洪河道,自北向南,並駕齊驅,蜿蜒曲折,經魯南流向蘇北,並通過分沂入沭使兩河相連。山東境內控制流域面積17253平方公里,包括臨沂、日照、淄博三市14個縣(區)。沂河原名“沂水”,是山東境內最大的山洪河道。流域地理座標東經117°25’至118°42’,北緯34°23’至36°20’,沂源、沂水、沂南、臨沂、蒙陰、平邑、費縣、郯城等縣全部或大部皆屬沂河流域,在郯城縣吳道口村南出境入江蘇省。流域最上游以魯山背斜與濰、彌河分水,東以沂山背斜餘脈與沭河分水,地形西北高,向東南部傾斜,自河源至東汶河口,大部為山區,山巒迭嶂,海拔高程300~800米,斜午、青駝、茶山西北多為低山丘陵及高地,地面高程在200~400米之間,蒙山前半程以南地勢變緩向平原過渡,在臨沂城北與其支流祊河匯流後進入中游臨郯蒼平原。平原坡緩1/3000~1/2000。沂河流域在地貌上屬構造剝蝕堆積平原區。大地構造屬魯西斷塊隆起的一部分。以沂、沭斷裂帶之間地疊為分界線(包括沂水至湯頭斷裂、鄌郚至葛溝斷裂),界線以西,包括沂源、沂水西部,沂南大部,蒙陰、平邑、費縣、臨沂西部,蒼山東部及郯城西部,為沂河流域。地面隆起以斷塊為主,斷塊呈西北向,以條帶狀產出,蒙陰、平邑相對下陷,形成斷陷盆地。在斷陷盆地內有中生代火山岩噴發和陸相碎屑岩沉積。新生代第三系斷裂活動尤為劇烈,形成了沂山、蒙山等山脈,奠定了沂蒙山區的現今山嶽地貌。該流域巖性比較複雜,出露有新生代第三紀紫紅色砂岩,砂礫岩,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岩系和河湖相的砂頁岩及侏羅紀砂頁岩,古生代石炭,二迭紀煤系地層,奧陶紀、寒武紀之灰巖,太古代雜巖及各時期火成岩,灰巖分佈面積最大,富含岩溶水。

十六、淮河

中國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大河。洪澤湖以下為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下洩。主流通過三河閘,出三河,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至此全長約1,000公里,流域面積187,000平方公里;另一路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港入黃海。第三路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淮沭河。淮河流域地處中國東部,介於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位於東經112度~121度,北緯31度~36度,流域面積27萬k㎡。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及湖北5省,由於歷史上黃河曾奪淮入海,現狀淮河分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廢黃河以南為淮河水系,以北為沂沭泗水系。整個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21億m³,其中淮河水系453億m³,沂沭泗水系168億m³。淮河干流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0.2‰。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幹流全長1000km。流域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餘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佔總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佔總面積的2/3。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區,一般高程200— 500m,沙潁河上游石人山高達2153m,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別山區高程在300一1774m;東北部沂蒙山區高程在200一1155m。丘陵區主要分佈在山區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為100—200m,南部高程為50—100m,東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干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蘇北平原高程為2—10m;南四湖湖西為黃泛平原,高程為30—50m。 流域內除山區、丘陵和平原外,還有為數眾多、星羅棋佈的湖泊、窪地。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流域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里,佔35.8%。由於裡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共計有22440平方公里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處於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佈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佈著灣地、窪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淮南主要是山丘區,西部大別山以白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別為1774米和1729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向東北延伸直抵洪澤湖以南,成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張八嶺的北將軍山為399米,沿淮壽縣以下有淺山分佈。淮河干流比降平緩,平均為0.02‰,沿途流經峽山、荊山、浮山三處峽口,形勢險要。正陽關匯納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區來水,總控制面積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嵩山山區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幹流平槽洩量:洪河口至正陽關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陽關至渦河口為2500立方米每秒,渦河口以下至洪山頭為3000立方米每秒。兩岸支流眾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芡河、渦河、漴潼河、濉河等,還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遠流長,具平原河道特徵;右岸有史灌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窯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於江淮分水嶺北側,流程較短,具山區河道特徵。沿淮多湖泊,分佈在支流匯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崗湖、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郵湖、沂湖、洋湖等。皖境淮域,歷史上水利發展較早,如壽縣的芍陂(今安豐塘),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灌田萬頃;橫貫宿、靈、泗三縣的通濟渠,建於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運河,溝通江淮,是當時的漕運孔道,12世紀起,經歷了600餘年的黃河奪淮,終至湮廢。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區已是水系紊亂,河溝淤阻,陂塘溝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託,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洩不暢。域內洪澇災害頻仍,甚或旱蝗併發,赤地千里,"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是其真實寫照。1949年以後,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開挖了排水溝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統。雖然治理標準尚低,洪澇災害尚很嚴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績是很大的,除害興利有了長足的發展,促進了工、農業蓬勃發展,淮北地區已形成了煤、電能源基地和糧、棉基地,昔日貧窮落後的面貌,而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十七、長江
長江(the Yangzi River)(Changjiang),亞洲、中國第一長河,全長6,403公里(3,978.63英里);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亞馬遜河與尼羅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測出長江長度6211.31公里。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干流的衛星影像,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分辨率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多朝能)位置:東經94°30′44″,北緯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當曲(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53.3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我們一般稱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總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9600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它源遠流長,與黃河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華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被譽為“母親河”。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2,000英里),由北至南966公里(600英里)餘。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3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佈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長江干流所經省級行政區總共有11個,從西至東依次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其支流流域還包括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區。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干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干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鬥坪。除此之外,葛州壩水電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十八、雅礱江
Ya-lung River亦作Ya-lung Chiang或Yalong Jiang。中國四川省西部河流。為長江上游金沙江的支流。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南麓,東南流入四川省西北部,在甘孜以下稱雅礱江,沿大雪山西側經新龍、雅江等縣至雲南邊界渡口市注入金沙江。長1,187公里,流域面積14.4萬平方公里。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僅會理縣安寧以下可通航。四川西部是山的世界,大部分地區是崇山峻嶺,懸崖峭峰。雅礱江就發育在這塊奇異的土地上。造成它奔騰呼嘯的性格。雅礱江古稱若水、瀘水。因為酷似它的母親金沙江,又有“小金沙江”之稱。雅礱江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系尼彥納克山與冬拉岡嶺之間,潔白的冰雪融水,集成涓涓細流,成為它的上源“扎曲”。在石渠縣附近進入四川時,才正式被稱為雅礱江。雅礱江干流總長約1500公里,在尼坎多以下流入四川后,基本南流,通過省內面積最大,海拔最高,氣溫最低的石渠縣,來到曾是紅軍長征時二、四方面軍會師之地甘孜縣,然後在連綿不斷的峽谷中咆哮,怒吼著,以勢不可擋的氣概,向南穿過以黃金產地聞高的新龍縣:飽覽了雅江縣箭桿山雄偉壯麗的景色之後飛馳過四川第一高峰——海拔7566米高的貢嗄山,來到盛產良木的木裡縣白碉附近,環繞著錦屏山繞了個一百多度的大急彎,形成著名的雅礱江大河灣。在大河灣口處,它經過當年紅軍長征進入彝區劉伯承將軍與古基首領小約達歃血為盟的冕寧縣,又勇敢地擠過錦屏山和犛牛山勒成的峽谷,一瀉千里。越過鋼城攀枝花市,投入金沙江的懷抱。雅礱江在四川境內全長達1375公里。雅礱江流域位於青藏高原南部,東西寬100~200公里,南北長900餘公里,形狀狹長,流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在四川境內的部分是11.63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地勢北、東、西三面是海拔4500~5500m米的高山及高原,南面是海拔1000~1500米的峽谷,按地貌特徵劃分,甘孜以上可稱上游、甘孜至大河灣為中游、大河灣以下為下流。

十九、嘉陵江
Chia-ling River亦作Chia-ling Chiang或Jialing Jiang。中國長江上游的支流,在四川省東部。發源於秦嶺,來自陝西省鳳縣的東源與甘肅天水的西漢水匯合後,西南流經略陽,穿大巴山,至四川省廣元縣昭化納白龍江,南流經南充到合川先後與涪江、渠江匯合,到重慶市注入長江。長1,119公里,流域面積近16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支流中長度僅次於漢水,流量僅次於岷江的大河。上游河谷狹窄,水流湍急,常有滑波、泥石流現象。中游河床平緩,水面寬闊,河曲發育。下游河道流向與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相交,形成著名的「小三峽」,峽谷陡峻,階地河灘相間。流域內降水充沛,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含沙量大。廣元以下可以通航。嘉陵江是長江北岸主要支流之一,自北向南縱貫四川盆地中部,於重慶市朝天門碼頭注入長江,全長1120公里。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流的幹流與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涪江和自東北向西南流的渠江在合川附近匯合,構成巨大的扇形向心河網。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因流經陝西省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上源為白龍江和西漢水,直至陝西省略陽縣兩河口以下始稱嘉陵江,全長為1119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超過漢江,居長江支流之首。昭化以上為上游,行經高山地區,多暴雨,有“一雨成災”之說;昭化至合川為中游,有航運之利;合川以下為下游段。嘉陵江切穿華鎣山南延 3支脈後。形成風光奇麗的瀝鼻、溫塘、觀音3峽谷,於重慶匯入長江。上游白龍江建有碧口大型水電站。水運年貨運量佔四川內河航運年貨運量的四分之一,是四川的重要航道。江中魚類多達163種,居四川省各河之首。廣佈於嘉陵江流域的紫紅色砂泥岩,質地鬆脆,植被覆被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嘉陵江流域東北以秦嶺、大巴山與漢水為界,東南以華鎣山與長江相隔,西北有龍門山與岷江接壤,西及西南有一低矮的分水嶺與沱江毗連,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在長江各大支流中居首位。

二十、烏江
長江上游支流與長江交於涪陵。又稱黔江、延江。跨中國貴州省北部和重慶市東南部。北源六沖河出赫章縣北,南源三岔河出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兩源匯合後稱鴨池河。東北流到息烽縣烏江渡以下始稱烏江口。經思南縣、沿河縣等,至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折向東北流,在涪陵入長江,長1018千米(其中貴州境內874千米)。支流眾多,呈羽狀水系分佈,主要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濯河、洪渡河、芙蓉江等。流域面積8.68多萬平方千米。從河源到烏江渡為上游,長448千米,落差1636米,平均比降3.65‰,河谷切割深,坡陡流急。從烏江渡到貴州沿河縣城為中游,長346千米,落差336米,平均比降0.97‰。從沿河縣城到重慶的涪陵河口為下游 ,長 243千米,落差152米,平均比降0.62‰。自中游餘慶縣構皮灘出峽谷後,江面展寬到200多米,水勢平緩 ,但礁石、險灘多。流域內山巒起伏,石灰岩地層分佈廣泛,多溶洞、伏流。流域內年均徑流總量50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42.59萬千瓦,可開發的水力資源有266處,裝機容量846.01萬千瓦,是水電寶地。餘慶縣以下可通航。中國長江上游的支流。又稱黔江。發源於貴州省北部和四川省東部山區,東北流至息烽縣烏江渡始稱烏江,再經思南、沿河等縣北折入重慶市,在涪陵注入長江。全長1,050公里,流域面積8.8萬平方公里。上游流經石灰岩地區,多溶洞伏流。中游穿行在大婁山和武陵山間,成特殊的箱狀河谷,谷深水急,險灘相接。1935年1?3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多次渡過烏江。江經整治後,現中下游近500公里可通航機動船。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烏江干流。三岔河發源於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河源從石缸硐裡湧出一股清泉,形成一條溪流。

二十一、沅 江
Yuan River (亦作Yuan Chiang、Yuan Jiang或Yuan Kiang)湖南省西部河流。發源於貴州省都勻市附近的雲霧山雞冠嶺。上游稱龍頭江,中游稱清水江,至黔陽縣黔城鎮與潕水匯合後稱沅江。然後沿雪峰山西側流經辰溪、瀘溪、沅陵、常德等地於德山入洞庭湖注後歸長江。沅江全長1,033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大船可以通常德,小船可至桃源,是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的重要航道。

二十二、資水
Tzu River亦作Zi Shui。中國湖南省中部河流。由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的夫夷水和發源於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赧水在邵陽縣匯合而成。流經新化、安化、益陽等地,到湘陰縣入洞庭湖歸長江。長674公里,上中游穿越雪峰山,河道陡險,建有柘溪水力發電站。新化縣以下可通航。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有兩源:西源赧水源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北;南源夫夷水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越城嶺,兩水在邵陽縣雙江口匯合。流經邵陽、新化、安化、桃江、益陽等縣市,於益陽市甘溪港入洞庭湖。長653千米,流域面積2.81萬平方千米。中、上游,穿行於山區,河道彎曲、狹窄,水流湍急。馬跡塘以下為下游 ,河谷開闊,水流緩慢。桃江以下可通航。流域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集中在4~8月。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50億立方米。水力蘊藏量224萬千瓦,可開發量148萬千瓦。已建成的柘溪水電站,在安化縣城西,設計裝機容量44.75萬千瓦。

二十三、湘江
英文為HsiangRiver,亦作Hsiang Chiang或Xiang Jiang。中國湖南省的最大河流。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廣西興安縣海洋山西麓,向東北注入湖南省東部,在永州市區與瀟水匯合,向東流經衡陽、湘潭、長沙,至湘陰縣入洞庭湖後歸長江。全長817公里,流域面積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灘多,中下游水量豐富,水流平穩。干支流大部可通航,舊時是兩湖與兩廣的重要交通運輸線路。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主源海洋河,源出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於全州附近,匯灌江和羅江,北流入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兩支,至蘆林潭又匯合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眾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游,流經山區,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佔25%左右。零陵至衡陽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游,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沖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產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蘊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產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二十四、漢水
Han River亦稱漢水(Han Shui)。中國長江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寧強縣北的米倉山,東南流經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和中部,在武漢市入長江。全長1,532公里,流域面積174,000平方公里。漢江流域降水豐富,水量充盈。上游流經漢中盆地,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中游丹江口以下進入平原,流速驟減,多沙洲和卵石灘。下游進入江漢平原,水流平緩,曲流發達,同長江之間河港縱橫交錯,汛期洪水常和長江洪峰相遇,渲洩不暢,易成澇災。1958年在漢江上游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最大庫容209多億立方公尺,可灌溉江漢平原兩岸400多萬畝農田,總裝機容量達90萬瓩。下游還建有杜家臺分洪工程和漢北排澇工程,減輕了江漢平原的澇災和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漢江又稱漢水,古時曾叫沔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並稱“江河淮漢”。漢江全長1532公里,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 其發源地在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陝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冢山,而後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陝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后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二十五、贛江


中國江西省最大河流。長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廣東省毗連江西南部的大庾嶺,東源貢水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區的石城縣的贛源崬,在贛州匯合稱贛江。北流經吉安、清江、豐城到南昌市注入鄱陽湖,後洩入長江,長758公里,流域面積81,600平方公里。中上游多礁石險灘,水流湍急。下游江面寬闊,多沙洲。主要支流有信江、錦江等。贛州以下可以通航。舊時沿岸各地是長江下游與兩廣的交通紐帶。贛江(the Ganjiang River)南北流貫江西省,包括貢水在內全長751公里,是長江的第7大支流,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贛江古稱揚漢(楊漢)、湖漢等,流域面積8.35萬平方公里,佔江西省面積的51%。以萬安、新淦為界,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先秦時贛江被稱為楊漢,漢代稱湖漢,古代贛亦寫作“灨”。“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入彭澤西也。”贛水,這一名稱最早見之於《山海經》卷十三“海內東經”,《山海經》是中國最古的一部地理書。據學者們研究,它大約成書於從春秋末年的西漢初年這一長時期中,由此可知,在秦漢以前,“贛水”這一名稱可能早就存在過了。南朝劉宋雷次宗《豫章記》記載,贛江古稱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南昌地區亦曾將贛江稱之為章江,如章江渡口、章江曉渡等,可見章江(與源頭章江不同)為古代贛江南昌段之稱。對於贛江得名,目前主要有章貢合流說和贛巨人說。

二十六、錢塘江
亦作Ch'ien-t'ang Chiang或Qiantang Jiang,舊稱浙江。中國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上游常山港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大尖山嶺北麓,匯江山港後東北流貫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經杭州灣注入東海。全長410公里,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幹流自衢江區以上稱常山港,衢江區至蘭溪間稱衢江(信安江),蘭溪至建德縣梅城稱蘭江,梅城至桐廬間稱桐江,桐廬至蕭山區聞家堰間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始稱錢塘江。主要支流有金華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陽江等。曹娥江舊時也是錢塘江支流,後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脫離錢塘江而獨流入海。錢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寧縣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縮影響潮頭陡立,形成雄偉壯麗的“錢塘潮”,吸引大批遊人。最大潮差達8.93米。在新安江和富春江上已建成大型水庫和水電站。杭州至桐廬間可通航150噸級輪船。錢塘江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河流之一,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由於河道在杭州附近曲折呈”之”形,故又名之江、曲江、浙江。錢塘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的青芝埭尖,至杭州閘口河長484km(浙江省境內216.5km)。流域面積約4.22萬km2,浙江省內約3.56萬km2,其餘分屬安徽、福建和江西省。錢塘江主要支流有烏溪江、金華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陽江等。幹流各段隨地異名.自發源處至衢州有江山港和烏溪江匯入,稱衢江;至蘭溪市有金華江匯入,稱蘭江;至梅城與主要支流新安江相匯後成為幹流,稱桐江;桐廬以下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始稱錢塘江。錢塘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04億m3,含沙量甚少,平均為5‰。

二十七、甌江


甌江(Ou Jiang),因溫州古稱甌而得名。浙江省第二大河。山溪型河流。甌江發源於浙江省慶元縣(浙閩邊境洞宮山西北),東北流至麗水城郊附近折向東南,流經龍泉縣、雲和縣、麗水市、青田縣、永嘉縣、甌海區,從溫州市流入東海。全長388公里,總落差1080米,流域面積1.79萬平方公里。甌江青田段長82.6公里,落差30.1米,河寬200-400米。甌江上游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嶺形成許多急流險灘,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甌江干流自源頭至麗水市大港頭稱龍泉溪,屬上游河段;大港頭至青團縣石溪稱大溪,屬中游河段;石溪以下始稱甌江。主要支流自上而下有松陰溪、好溪、小溪和楠溪。甌江中上游河段除局部小平原外,全系山區,河流轉折在崇山峻嶺之中,水急灘多,水力資源豐富。流域四周為重要木材基地,多以木筏外運;下游為臺地及濱海沖積平原,江面較寬,潮汐影響所及之河段可通小輪。小溪 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境內。乃甌江最大支流,與甌江平流大溪匯合於青田縣石溪村境,互為Υ角之勢。上、中游自西南向東北流貫縣境。溪源有二:其一發源於慶元縣百山祖北麓,流經黃湖、英川、隆川、鸕鷀等鄉鎮稱英川港;其二發源於百山祖南麓,與來自閩北之水匯合於交溪亭入境,經毛洋、蓮川鄉,稱毛洋港。兩港匯合於沙灣鎮交見圩村,流經沙灣、標溪與標溪港匯合;流經梧桐鄉,與梧桐坑、金蘭坑匯合;流經大均鄉,與大均坑、大赤坑匯合;流經外舍鄉,與鶴溪水匯合;流經金鐘鄉,與嶺根坑、陶州坑匯合;流經渤海鎮鄉,與旦水坑、上源坑、門潭坑匯合;流經大順鄉,與爐西坑、大順坑匯合;流經陳村鄉,與小順坑匯合流經鄉境,從鶴口入青田縣境。境內流長122公里,流域面積1726.55平方公里。流經區域山高林茂,降水充沛,流量充足,河谷深邃,灘多流急,水力資源豐富,渤海以下河段可通2噸位船隻。

二十八、九龍江

Chiu-lung River 亦作Chiu-lung chiang或Jiulong Jiang。中國福建省第二大河。在福建省南部,又名漳州河。由幹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匯合,過漳州在廈門港對岸注入臺灣海峽。全長258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下游漳州平原是福建省4大平原之一。上游水流湍急,下游江寬水穩,可通航。福建第二大河,最早名“柳營江”,因六朝以來“戍閩者屯兵於龍溪,阻江為界,插柳為營”故名。九龍江流域面積14741平方千米,河流乾線長度285千米,流域範圍的座標為東經116°47′~118°02′,北緯24°13′~25°51′。由北溪、西溪兩大支流及南溪組成,於龍海市石碼鎮和浮宮入海。

二十九、韓江
Han River 亦作Han Chiang或Han Jiang。中國廣東省第二大河。唐稱惡溪,後紀念韓愈,改稱韓江。北源汀江出福建西南寧化縣西南部武夷山,南流至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匯南源梅江後始稱韓江。南流到潮州以下河道分汊進入韓江三角洲,在澄海縣境和汕頭市區分別注入南海。長410公里。韓江是潮(州)汕(頭)、興(始)梅(縣)與福建長汀的重要聯繫水道。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後稱韓江,全長400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鳳城而稱鳳水;後為紀念韓愈驅鱷又改稱韓江。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堤邊木棉挺拔,渡船來往於兩岸,乘風揚帆,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湘子橋橫臥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每當春天水漲,洪水衝擊巨石砌成的橋墩,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故“湘橋春漲”也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東西二水繞鳳凰洲而過,鳳凰洲頭築有鳳凰臺。每逢雨季時節,登臺遠眺江面,煙雨濛濛,湘子橋若隱若現,故“鳳凰時雨”也為潮州八景之一。與鳳凰臺隔江相對的鳳凰塔聳立江邊,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觀壯美,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湫寶塔”。韓江碧水長流,舟船竹排穿梭於江面,與兩岸諸多勝景構成了一幅動靜交融的壯麗畫卷。韓江古稱員水,因鱷魚曾盤踞江潭,危害人畜,故也被人稱為惡溪,宋代後才稱韓江。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江,是潮汕最大的河流。從發源地至東溪出海口,全長470公里,落差920米,流域總面積達30112平方公里。韓江源出贛、閩、粵三省交界山地,有兩條主要河源,一為汀江,一為梅江。汀江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南山坪(饒《潮州志》水文記載它發源長汀縣武夷山之南麓),東南流向,沿途有很多溪流注入,經峰市進入廣東省境內。汀江水至大埔縣匯入漳溪水和梅潭河水,流至三河壩,與自西向東南流的梅江水匯合,全長323公里,流域面積11800平方公里。梅江發源於紫金縣白山崬和陸豐縣交界處的七星崬(饒《潮州志》水文記載,源出自粵贛九連山之南麓向東南流稱潭江,至東北匯於水口以下才稱梅江),水流沿著蓮花山北坡,流向東北,沿途匯入了興寧河、五華河、石窟河、柚樹河等水,到鬆口折向東南,流至三河壩,與汀江水匯合,全長305公里,流域面積14000平方公里。

三十、濁水溪
Choshui River 通用拼音作Jhuoshuei River,漢語拼音作Zhuoshui River。臺灣最長的河流。全長186公里(115.6哩)。流經南投、彰化、雲林3縣,流域面積約3,115平方公里(1,203平方哩)。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沿途接納塔羅灣溪、萬大溪、卡社溪、丹大溪及郡大溪後,折而西行,又會陳有蘭溪而水量大增,河面漸寬展,河道成輻射狀。至林內會合南岸清水溪後進入平原,形成廣大的沖積扇。河水分成4條分流入海,由北而南依序為︰北溪(舊濁水溪)、西螺溪(濁水溪)、新虎尾溪及北港溪。其中以西螺溪最為寬廣,主流即經該溪注入臺灣海峽,聞名的西螺大橋亦跨越此溪河床而建。其上游地勢起伏,河道多成縱谷;落差大,雨量多,水力資源豐富,建有萬大、霧社及日月潭3水庫,均供水力發電之用。林內以下之河水,則用於灌溉。中國臺灣省最長河流,它位於臺灣省本島中部西側。源出中央山脈合歡山南麓,向南接納萬大溪,沿山脈走向南下,接納南來的郡大溪後,向西流,穿行於中低山和丘陵地帶,與來自南部玉山的陳有蘭溪匯合後,流出山地;向西流經平原地區,主流經西螺入臺灣海峽,河長186.4千米,流域面積3100平方千米。河流主要靠雨水補給,降雨豐沛,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河川年徑流總量51.84億立方米。山區暴雨強度大,坡度陡,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量達6555萬噸,水蝕模數2.08萬噸/年·平方千米,溪水混濁。濁水溪是臺灣省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流 ,落差2400米,理論蘊藏量126萬千瓦,佔全省12.6%。已建有日月潭水電站、萬大水電站等大型電站。濁水溪上游由二源構成:北源出萊主山,南源出玉山及秀姑巒山。沿中央山脈的西側二源匯合後,橫切郡大山脈,坡度很陡。在上源的75公里河段內,平均每公里降低32米,落差很大。濁水溪在日月潭的南部向西穿過阿里山脈,至出山口的二水附近,分為西螺溪、新虎尾溪、北港溪等多股汊流,注入臺灣海峽。長170公里,流域面積3150平方公里。濁水溪上游具有山溪型河流特性,坡降大,水流急,河床多岩礁出露,不利於航運,但水力資源豐富;下游為平原型河道,地勢低平,河汊發育,灘洲棋佈,形成臺灣島最大的三角洲沖積扇。濁水溪最大徑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幾乎相當黃河的最大流量。下游易鬧水災。濁水溪含沙量較大。水流常呈混濁狀態。這是因為覆蓋在臺灣背斜上部的第三紀地層多為脆弱的粘板岩,經暴雨和急流沖刷,大量被河水搬運到下游段,致使濁水溪變為泥漿狀。“濁水”一名即由此而得。濁水溪上游支流上建有日月潭水電站.濁水溪下游為臺灣本島西部平原重要農業分界線,以南地區,秋冬少雨,嘉南大圳灌溉系統的。部分水源有賴濁水溪進水口的供應,為臺灣3年輪作區。

三十一、下淡水溪
下淡水溪 位於臺灣島南部,上源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為荖濃溪、西支為楠梓仙溪,都發源於北迴歸線附近的玉山,呈平行流向西南, 在里港附近匯合後始稱下談水溪,再向南流經屏東平原,於東港以西注入海 洋,長約 159 公里,流域面積3257 平方公里。下淡水溪,流程較短,水流湍 急,水量豐富,上游河段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三十二、珠江
珠江(the Pearl River)是中國南方最大河系,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並稱中國七大江河。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縣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自治區)、廣東四省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中國南方大河。舊稱粵江。原指廣州到虎門一段入海水道,現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的總稱。流域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六省區,面積45.2萬多平方公里(包括流經越南的1萬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眾多,水道縱橫交錯。西江是水系主流,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馬雄山。幹流上、中游各段分別稱南盤江、紅水河、黔江和潯江,在梧州以下稱西江。幹流全長2,129公里,流域面積35.5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盤江、柳江、鬱江和桂江。總落差2,130公尺。北盤江上的黃果樹大瀑布水頭高達70公尺。北江的正源是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在韶關附近與武水相會稱北江。韶關以上水流湍急,韶關以下河道順直,沿途有滃江、連江匯入,在穿越育仔峽、飛來峽後進入平原,河寬水淺,至思賢窖流入珠江三角洲。幹流長582公里。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上源稱尋烏水,西南流入廣東省。上游河窄水淺,兩岸為山地,幹流長523公里。東、西、北三江各在入海處沖積成一個小型三角洲,連綴而成珠江三角洲,面積1.13萬平方公里。目前各小三角洲的前緣仍以每年約100公尺左右的速度向海中發展。三角洲上河網密佈,大小河道百餘條,互相溝通,交織成網,最後分別經由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八個口門流入南海。珠江水資源豐富,僅次於長江,航運也很發達。廣州黃埔港以下可通萬噸海輪,千噸輪船溯西江可到梧州,小輪船可上達柳州、南寧。可通行輪船、駁船的航道近5,000公里,航運價值僅次於長江而居全國第二位。桂江上源灕江,通過靈渠可通長江流域的湘江。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糧食、蔗糖、桑蠶和淡水魚重要產地之一。珠江橫貫中國南部的滇、黔、桂、粵、湘、贛六省(自治區)和越南的北部,全長2214km,流域總面積453690km2,其中442100km2在中國境內,11590km2在越南境內。珠江流域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部為雲貴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間,東南部為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流域土地資源共66300萬畝,其中耕地7200萬畝,林地18900萬畝,耕地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擁有土地僅有9.31畝,約為全國人均擁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三十三、柳江
亦作Liu Jiang或Liu Chiang。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流。為西江支流。發源於貴州獨山縣南部,東流入廣西境稱融江,南流,到柳城改稱柳江。河道彎曲,多淺灘。在石龍與紅水河匯合,長726公里,流域面積5.84萬平方公里。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左岸重要支流。黔、桂水上交通要道。上游在貴州省境稱都柳江,至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老堡稱融江,過柳城後始稱柳江。柳江流至鹿寨的江口匯洛清江,南流至來賓的三江口與紅水河匯合。發源於貴州省獨山縣裡納九十九個潭,流經黔東南及桂北,在廣西石龍三江口注入西江。流域面積5.7173萬平方公里,地跨桂、黔、湘3省(區),幹流全長773.3公里,河源—老堡口為上游,柳州是中、下游的分界。天然落差1306米,平均比降1.68‰,年均流量1865立方米/秒。柳江水系呈樹枝狀。較大支流有寨蒿河、古宜河(尋江)、龍江、洛清江等。上游除河源區外,大都屬由元古代的輕變質岩組成的強烈侵蝕切割中山峽谷地形,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常達500~700米。河道灘多流急,三都以下汛期可通行木船;中、下游海拔多在800~500米,河流坡降多在0.54‰以下,水勢平緩,河曲較發育。以喀斯特地貌,如峰林平原,峰叢谷地為主,沿河階地、丘陵廣佈,耕地集中,人口稠密。柳州以下常年可通行80噸機拖輪,航運便利。

三十四、鬱 江
鬱江流域面積達1478.2平方公里,由東北向西南“倒流三千八百里”後,在重慶市彭水鬱山鎮注入烏江。鬱江發源於利川,其主要源頭有三:一為後江,源於佛寶山梅子坪五道河;二為前江,源於佛寶山月泉壩;三為革井溪,主源於高峰山中溝。鬱江兩岸,崇山峻嶺,溝谷縱橫交錯,奇峰異石千姿目態,自然景色清秀壯麗。僅利川一段流程中,就有二泉、三池、四寺、五峽、六灘、七塘、八洞、十六橋、十七渡和三十六溪澗。其主要景觀有:石門犀牛臥天心、石馬菁、砥柱石龍橋、天仙洞、玉筆石、天光一線、寨公寨母、高洞巖瀑布和忠路溫泉等。尤其是城池壩懷古、烏洞坡品茶、峽口巖觀猴等景觀,人文與自然巧妙結合,情趣盎然,引人入勝。

三十五、桂江
水系:珠江流經省份:廣西壯族自治區流域面積:19025平方公里長度:437公里流量:569立方米/秒。生態特徵:桂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游植物總計0.62,其中硅藻87.7%、綠藻2.1%、藍藻0.3%、甲藻6.2%、金藻黃藻0%、裸藻3.7%。浮游動物數量:數量520.33個/升、生物量0.2322毫克/升,其中原生動物(種) 15、輪蟲(種) 16、枝角類(種) 37、撓足類(種) 23、合計(種) 91。主要經濟魚類:七絲鱭、銀魚、鰻鱺、青魚、草魚、鱤魚、䲘魚、赤眼鱒、海南紅鮊、大眼紅鮊、()條魚、鯿魚、黃尾密鯝、刺䰾、倒劍䰾、南方白甲魚、小口白甲魚、瓣結魚、桂華鯪、鯪魚、唇魚。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河流,為西江支流。源於興安縣境的貓兒山。上游源頭與長江流域的湘江上源均在興安城北,由公元前2世紀開鑿的靈渠溝通,可以行船。桂江上游稱灕江,沿南嶺西南麓南流經桂林市、陽朔、昭平等縣,沿途納荔浦河、恭城河、思懃水到梧州市入西江。長437公里。桂江多激流險灘,淺水船可行至平樂,漲水季節可至桂林。桂江流經石灰岩地區,沿岸多石林巖洞,江水清澈,風景秀麗,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區。桂江是西江水系第三大支流,由北向南縱貫桂東。桂江上游河段,稱大榕江,山高谷深;中游河段,稱灕江,河道分岔明顯,沙洲發育;下游河段,為桂江主河段,又稱撫河,水急灘多。灕江河段,山峰奇特蒼翠,石崖嶙峋峭拔,河道曲折迂迴,江水清澈見底,可謂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桂江發源於廣西興安縣華江鄉貓兒山東坡老山界的南側,到大溶江鎮,匯入著名的古運河靈渠後稱灕江。據史料記載,靈渠開鑿於公元前219年,渠全長34公里,是秦始皇為統一嶺南,令一名叫祿的監郡御史主持修建的,他引湘江1/3的水量注入灕江,灕江的命名據說即取義於部分水量離湘江而來匯。灕江流經靈川、臨桂、桂林、陽朔、平樂等縣市,匯恭城河後始稱桂江。再經昭平、蒼梧,於梧州市與潯江匯合入西江。桂江全長438公里,流域面積1879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43‰。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1033毫米,徑流量144億立方米。桂江的含沙量較少,平均年含沙量為0.134公斤每立方米,但在汛期也可多達0.315公斤每立方米,年輸沙量為265萬噸。桂江流域在平樂以下大部分為砂質巖,灕江河段則以石灰岩為主,在經過長期自然演變之後,灕江段形成了今天奇麗的岩溶地貌。桂江有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22條;其中右岸支流有甘棠江、相思江、金寶河、荔浦河,左岸支流有恭城河、思勤河、富群江。恭城河較大,河長170公里,流域面積4348.5平方公里;其次為荔浦河,河長92公里,流域面積2008.3平方公里。桂江是自北向南流,因此上下游氣候差異較大。下游梧州市附近年平均氣溫為21℃,上游桂林以上則只有18℃,極端最低氣溫桂林、興安一線達-5℃,並有飛雪出現,下游則甚少見雪。桂江年平均蒸發量在1100~1200毫米之間,全年日照小時數從上游的1400小時遞增至下游的1800小時。

三十六、北江

水系 珠江流經省份 廣東流域面積 流域面積47853平方公里北江長度468公里,流域面積38362平方公里,流量1260立方米/秒。生態特徵 北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43, 硅藻49.2%, 綠藻38.1%, 藍藻1.0%, 甲藻0.1%, 金藻黃藻0.8%, 裸藻10.9%。河流浮游動物生物量(毫克/升):原生生物量0.287, 輪蟲生物量0.36, 枝角生物量0.862, 橈足生物量0.212, 總生物量1.72;遊動物種類組成: 原生動物(種) 25, 輪蟲(種) 22, 枝角類(種) 27, 撓足類(種) 21, 合計(種) 95。底棲動物數量、生物量:1981年個體數(個/㎡) 2229.7, 1981年生物量(g/㎡) 214.684, 1982年個體數(個/㎡) 425, 1982年生物量(g/㎡) 254.6832, 平均個體數(個/㎡) 1327.35, 平均生物量(g/㎡) 234.6336。主要經濟魚類:鰣魚,七絲鱭,銀魚,鰻鱺, 青魚,草魚,鱤魚,䲘魚,赤眼鱒,大眼紅鮊,()條魚, 鯿魚,黃尾密鯝,刺䰾,南方白甲魚,小口白甲魚,瓣結魚,桂華鯪,鯪魚, 卷口魚,唇魚。珠江的三大支流之一(珠江的三大支流分別是西江,北江,東江).中國南方大河珠江的支流。在中國廣東省中部。正源是湞水,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的西溪灣。西南流,在廣東韶關匯武水後稱北江,到三水同西江相通。三水以下經珠江三角洲,主幹從洪奇瀝入海。長582公里,流域面積47,800平方公里。中游多峽谷,以英德縣盲仔峽、清遠縣飛來峽最著名。上源武水自樂昌縣坪石以下,湞水自南雄縣以下可通木船,北江段曲江縣以下可通航。中國珠江北支。流經中國廣東省北部。西源武水出湖南省臨武縣西,東源湞水出江西省信豐縣石碣大茅山,兩源南流在廣東省韶關市匯合後始稱北江,到三水同西江匯合。幹流長468千米,流域面積 4.67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滃江、連江、綏江、武水等。年平均徑流量490 億立方米。韶關至湞水源頭為上游,兩岸多為丘陵,河谷比較開闊,從韶關至清遠飛來峽為中游,河面比較順直,水面寬約400米, 多峽谷,以清遠市飛來峽和英德市盲仔峽最著名,分別長9千米和6千米 ,枯水期水深20~30米。上源武水自樂昌市坪石以下,湞水自南雄縣以下可通木船,曲江縣以下可通航。

三十七、東江

東江,原稱為循江,南漢改為湞江,宋代更名東江。河神傳說為東河潘大仙水系 珠江流經省份 :廣東 江西流域面積 :流域面積32275平方公里東江長度523公里,流域面積25325平方公里,流量700立方米/秒。中國南方大河珠江的支流。在中國廣東省東部。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上源稱尋鄔水,西南流入廣東省,經龍川縣,至惠州市折向西,過東莞縣流入珠江,在獅子洋出虎門入海。幹流全長約523公里,總落差約440公尺。主要支流有安遠水、篛江、新豐江、秋香江、西枝江和增江等,流域面積32,200平方公里。龍川縣以下可通航。生態特徵 :東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湖泊名稱, 浮植物總計0.22, 硅藻45.9%, 綠藻7.0%, 藍藻1.1%, 甲藻42.3%, 金藻黃藻0.7%, 裸藻3.0%。遊動物種類組成:原生動物(種) 16, 輪蟲(種) 28, 枝角類(種) 25, 撓足類(種) 7, 合計(種) 76。底棲動物數量、生物量:1981年個體數(個/㎡) 57.475, 1981年生物量(g/㎡) 48.956, 1982年個體數(個/㎡) 55.975, 1982年生物量(g/㎡) 43.4078, 平均個體數(個/㎡) 56.725, 平均生物量(g/㎡) 46.1819。主要經濟魚類:鰣魚,花鰶, 七絲鱭, 銀魚,鰻鱺,青魚, 草魚, 鱤魚,䲘魚,赤眼鱒, 海南紅鮊,()條魚, 廣東魴,鯿魚,黃尾密鯝,刺䰾,倒劍䰾,南方白甲魚,小口白甲魚, 瓣結魚, 鯪魚。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椏髻缽山,全長562公里,連接贛粵港三地,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省河源、惠州、東莞、深圳、廣州等城市4000多萬居民的主要飲水資源,關係著東江流域和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和香港的繁榮穩定。

三十八、鑑江
鑑江流域,是廣東省的第三大流域,位於廣東省西南部,介於東經110°20′至111°20′,北緯21°15′至22°30′之間。鑑江發源於信宜市,主源頭髮自該市東鎮莊垌村樟埇坑,下流匯合雙洞、丁堡等7條主支流,全長57公里,稱錦江或東江。在該市鎮隆鎮與另一條源發北界鎮的西江(全長49公里)匯合後往南流到高州市曹江口這段稱竇江。曹江口至下經化州、茂名、電白、吳川市的黃坡注入南海,這段史稱為鑑江,因當時水清如鏡而得名。全河為樹枝狀水系,主幹流全長233.8公里,流域面積9445平方公里,是粵西沿海最大的河流。鑑江集水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8條,其中以曹江、羅江和袂花江3條較大。鑑江流域雨量充沛,徑流量大,但流量月際和年際變化都很大。全年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值相差500倍,各月平均流量與各該月的極端值相差亦大。由於鑑江受颱風影響較大,年內徑流有5個洪峰,最高峰出現在8月,但9月份洪峰歷時最長。鑑江上游森林過伐,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含沙量大,河道淤積較重。下游河道淺小,多急彎,河床積沙淤淺,使河床洩洪力量減小,每逢暴雨,常造成嚴重的洪水災害。全流域易受水澇災害的農田近4.7萬公頃。三十九、南渡河

南渡河是廣東雷州半島腹部最大的河流,其流域與雷州半島西部乾旱地區接壤,部分區域屬西南部乾旱地區,發源於遂溪縣坡仔,在雷州市雙溪口出海。流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河長97公里,河床坡降0.17‰,其出海口段河面寬100~200米,河槽深度高程為+1~-5米之間。出海口建有擋潮大閘1座,河槽蓄水容積達6707萬立方米。南渡河是雷州市境內最大的河流,在市內流長97公里,它發源於遂溪縣河頭鎮的坡仔,流經客路、紀家、唐家、楊家、松竹、南興、白沙、附城、雷高等9個鎮,從雙 溪口注入大海,集南面積1444平方公里。沿線有安欖、溪頭、南渡、渡仔4個渡口。江河源遠流長,奔騰不息,澆灌千里沃土,培育了雷州文明。

四十、元江
Yuanjiang River元江長677km,流域面積7.9萬km2(其中,雲南省7.674萬km2,廣西省0.226萬km2),國境處年均徑流量484億m3,全程天然落差2510m,平均坡降3.71‰。上游禮社江全長282km,天然落差2045m,平均坡降為7.25‰。。三江口至國境處幹流全長395km,落差465m,平均坡降為1.17‰。上游禮社河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北,河源海拔2650米。在三江口接納東側支流綠汁河後始稱元江,東南流至河口入越南境後稱紅河,到河內分支流入太平洋的北部灣。李仙江是元江西岸的最大支流,上游稱把邊江,東南流和阿墨江匯合後稱李仙江,流入越南後稱黑水河,國境內幹流河長488千米,流域面積 3.3萬多平方千米。盤龍江是元江東岸的最長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越南後稱明光,國境內幹流河長279千米,流域面積6123平方千米。元江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484億立方米。流域內石灰岩地區喀斯特分佈廣泛,滲水嚴重,地表缺水嚴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989萬千瓦,可能開發量360萬千瓦。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支流上。

四十一、瀾滄江
瀾滄江是中國西南地區大河之一,也是一條亞洲國際大河。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雜多縣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瑪的西側,南流在西藏自治區昌都縣附近與昂曲匯合後稱瀾滄江,向東南流入雲南西部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國境稱湄公河,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河長2179千米,流域面積16.4萬平方千米,佔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面積的22.5%。支流眾多,較大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威遠江、補遠江等。上中游河道從青藏高原穿行在橫斷山脈間,河流深切,形成兩岸高山對峙,坡陡險峻V形峽谷。下游沿河多河谷平壩,著名的景洪壩、橄欖壩各長8千米,已初步擬定在幹流上興建24級梯級電站。河道中險灘急流較多。徑流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74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656萬千瓦,可能開發量約2348萬千瓦,幹流為2088萬千瓦,約佔全流域89%。河道中因險灘急流較多,只有威遠江口至橄欖壩段可行木船和機動船。1990年中、老兩國進行了洪水期考察,試航萬象取得成功。1993年新組建的思茅航運公司,開始為老撾、緬甸、泰國運送產品3000多噸。同年,中、老、緬、泰4國經過協商,對該河段提出共同整治方案。中國西南地區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上游札曲、吉曲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匯合,東南流經雲南西部,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出中國境,改稱湄公河(Mekong River)。為寮國、緬甸的界河,蜿蜒於寮國、泰國和柬埔寨境內,在越南南部入太平洋的南海。全長約4,350公里,中國部分長1,612公里,流域面積超過79.5萬平方公里,中國部分16.5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742億立方公尺。上游山區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積雪。中游穿行於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流域面積狹小。水量主要來自下游地區,全年變化不大,夏季徑流量佔全年的一半左右。瀾滄江系國際河流,在東南亞為湄公河,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是世界第六大河,亞洲第二大河。瀾滄江-湄公河全長4880公里。在我國內河道里程長2161公里,其中在雲南境內1247公里,從勐臘縣南臘河口244號界樁處出境後,瀾滄江始稱湄公河,境外長度2719公里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5個國家,最後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太平洋。國境處多年平均年水量約640億立方米,為黃河的1.1倍。瀾滄江在我國境內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約為3000萬kW。

四十二、怒 江
怒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那曲,上游稱黑水河,經西藏茶隅流入貢山縣青拉桶後稱為怒江。怒江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流程約316公里,進入緬甸後稱薩爾溫江,流經緬泰等國,沃野千里,創造了南亞文明,最後注入印度洋。全長3200公里,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據怒江史料記載,怒江因怒族居住兩岸而得名。但通過幾年的觀察和思考。有時候我總想,怒江是不是因為它是一條“憤怒”的江而得名,或者說因此有一些聯繫吧。凡到過怒江的人都感到,怒江本身就是一條極具憤怒品格的大江。它不僅在“三江並流”中處於第一“怒”,而且,在全國的大江大河中它也是以水流量大(最高每秒流量1萬立方米)、落差大(每公里落差達3米多)而聞名。

四十三、雅魯藏布江
亦作Yarlung Zangbo Jiang。中國最高的大河,在西藏自治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經巴昔卡出中國境。進入印度後稱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在孟加拉國與恆河相會後注入孟加拉灣。中國部分長1,940公里,流域面積24.6萬平方公里(全長2,840公里,流域面積93.5萬平方公里)。幹流河谷沿東西向的斷裂帶發育,流域呈東西向的狹長帶,支流多而短小,較大支流有拉薩河、帕降藏布、拉喀藏布、尼澤曲、年楚河等。幹流在拉孜以上為上游,其中薩噶以上稱馬泉河,上游河床海拔3,950公尺以上,為高寒河谷地帶。拉孜到則拉為中游,支流眾多,流量增大,河谷展寬,氣候溫和,水利條件較好,是西藏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下游穿行於高山峽谷中,河流流向驟然由東流折向南流、再轉向西南流,形成世界上罕見的馬蹄形大河灣,著名的底杭峽為世界最大峽谷之一。截止國境線年徑流總量為1,100億立方米。洪水由暴雨形成,持續時間較長。由於水量豐富,落差大而集中,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按平均流量估算,僅幹流及五大支流的天然水能蘊藏量為9,000多萬千瓦,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第二位。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自西向東奔流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後於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它在中國境內全長2057多公里,在全國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六,流出國境處的年徑流量為1400億立方米,次於長江、珠江,居全國第三位;天然水能蘊藏量達7911.6萬千瓦,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幹流依自然條件、河谷形態及其流程變化,可劃分為河源區、上游、中游和下游。從傑馬央宗冰川的末端至裡孜為上游段,河長268公里,集水面積26570平方公里,河谷寬達1~10公里。馬泉河穿行在南面的喜馬拉雅山和北面的岡底斯山之間,谷地開闊,一般都有10~30公里。連綿的雪山、緞帶、湖泊都鋪在一塊一望無際猶如翠綠絨氈的草地上。這幅美麗的圖景,就是上游馬泉河地區的寫照。馬泉河流域基本上都是牧區,在帕羊以下河谷兩側是由高蒿草組成的沼澤化草甸景觀,這裡是最優良的冬春牧場。馬泉河谷地的上段,由於人煙稀少,目前的茫茫草地還是一個動物樂園,有藏羚羊、岩羊、野驢、野耗牛、熊、狼、狐狸、鼠、兔等多種動物。

四十四、額爾齊斯河
IrtySh River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源出我國阿爾泰山西南坡,山間兩支源頭。喀依爾特河和庫依爾特河匯合後成為額爾齊斯河,自東南向西北奔流出國,一路上將喀拉額爾齊斯河、克蘭河、布爾津河、哈巴河、別列則克河等北岸支流匯入後,流入哈薩克斯坦境內齋桑湖,再向北經俄羅斯的鄂畢河注入北冰洋。全長4248千米,在我國境內546千米,流域面積5.7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多達119億立方米、水量僅次於伊犁河居新疆第二位。號稱新疆第二大河。水中多產魚,接近邊境處河面寬達千米,可通輪船。流域內眾多的支流均從幹流右岸匯入,形成典型的梳狀水系。額爾齊斯河沿岸風光壯美。又應“金山”而有“銀水”之美稱。中國唯一注入北冰洋水系的外流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北部。源出降水比較豐富的阿爾泰山脈西南坡富蘊縣境內,上源稱庫依爾特斯河,西流入哈薩克境內齋桑泊,下游匯入鄂畢河。是鄂畢河最大支流。幹流右岸有來自阿爾泰山地的卡依爾特斯河、克蘭河、布爾津、哈巴河等支流,水量豐富。從河源到中國邊境長546公里(339哩),到匯入鄂畢河為止全長2,969公里(1,845哩)。布爾津以下夏季可通航。額爾齊斯河是一條跨國河流,發源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過境後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後繼續西北流穿行於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後,過鄂木斯克轉向東北,於塔拉附近又轉向西北,於託博爾斯克轉向北流,在漢特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四十五、烏倫古河

烏倫古河,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東距福海縣城14公里,海拔468米。217國道貫穿大小湖之間峽地。面積827平方公里 ,水深5-10米,湖周蘆葦遍生,湖水微鹹,有雅羅魚、鯉魚、河鱸鯽魚等。四十六、伊犁河
亦作I-li Ho或Yili He。亞洲中部內陸河流。古稱亦列水、伊麗水,是關係西北農田的著名河流。古時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突厥人等生活於此河流域,唐代西征大軍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鐵騎曾憑著木頭木伐泅渡滔滔河水。 伊犁河上游在中國新疆境內,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流域面積約57萬平方公里,其水量居新疆眾河之首,徑流量約佔全疆河流徑流量的確1/5,大約有3/4的水量流出國境。中、下游在哈薩克斯坦境內。亞洲大河,上游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主要支流有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喀什河,河源均出自天山。經婆羅科努山和天山間盆地西流匯合後稱伊犁河。西流入哈薩克境內,經阿拉木圖以北最後注入巴爾喀什湖,全長約1,500公里。在中國伊寧附近河谷寬展,平原廣闊,土壤肥沃,有大批農、牧業人口定居,農業和畜牧業發達。在伊寧以下水淺沙灘多,河道分叉,不利航運。對外交通伊犁河流域三面環山,下游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過去有貨輪通航。20世紀80年代初伊犁河流域對外交通,除伊寧市至烏魯木齊市有民航班機外,主要依靠陸道。公路可通烏魯木齊及天山以北其他城市。從伊寧市東經新源,穿過尤勒都斯盆地北部(開都河上游)至巴侖臺,由此向北可至烏魯木齊,向南可接南疆鐵路至庫爾勒及天山以南各地。由烏蘇至庫車,3次穿過天山的天山公路,穿過伊犁河流域東部,為伊犁河流域通往塔里木盆地的捷徑。尤其是沿特克斯河支流第一木扎提河(舊稱木素爾河),越過木扎提山隘(舊稱木素爾冰達坂),再沿渭幹河上游木扎提河至阿克蘇,古來即為伊犁河流域與塔里木盆地間捷徑。

四十七、瑪納斯河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南部。源出天山北麓,北流注入瑪納斯湖。長約450千米。上游水急多峽谷,下游平原坦蕩,河曲發育。解放後興修水庫,渠灌事業迅速發展,成為著名的棉糧產地。也是我國著名的瑪納斯墾區所在地。

四十八、阿克蘇河
Aksu River中國塔里木河水量最大的源流。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西部。長224公里。上游有兩大支流︰北支庫瑪拉克河水量大,西支託什幹河流程長。兩河均發源於天山西段,河水由山地降水及冰雪融水補給。兩河在溫宿附近匯合稱阿克蘇河。南流與葉爾羌河及和闐河匯合為塔里木河。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西部,塔里木河支流中水量最多的河流。維吾爾語“阿克蘇”意為“白水”。有昆馬立克河與託什幹河兩源,均出於天山西段。昆馬立克河是主流,與託什幹河匯合後稱阿克蘇河。昆馬立克河流經石灰岩、白雲岩山地,河水中帶有大量的白色沙粒,水呈乳白色而得名為“白水”。流至阿克蘇城被河床中一條帶狀沙洲分為兩支,西支叫老大河,東支叫新大河。新、老大河在阿瓦提縣以下重新匯合,向東南流與葉爾羌河相匯成塔里木河。長224千米。河水主要由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量非常豐富。

四十九、塔里木河
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北部。有三源︰南為和田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長806公里(501哩);中游橫穿400公里(249哩)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因沿途蒸發滲漏,河道斷流,只在洪水期才有水流入塔里木河。西南源葉爾羌河是塔里木河最長支流,源出喀喇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長1,079公里(670哩)。北源阿克蘇河源於天山山脈西段,水量豐富,是塔里木河主要水源,長224公里(139哩),南流到阿瓦提縣肖夾克附近和葉爾羌河及和田河匯合後稱塔里木河。從肖夾克起到注入臺特馬湖長約1,100公里(684哩);若以葉爾羌河河源起算長2,179公里(1,354哩)。流域面積198,000平方公里(76,448平方哩)。塔里木河河水主要靠上游山地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從阿克蘇河口到尉犁縣南面的群克爾一帶河灘廣闊,河曲發育,河道分支多。洪水期無固定河槽,水流氾濫,分散,河流容易改道。在河谷窪地易形成湖泊、沼澤。群克爾以下河道又合成一支。歷史上塔里木河河道南北擺動,遷徙無定。最後一次在1921年,主流東流入孔雀河注入羅布泊。1952年在尉犁縣附近築壩,同孔雀河分離,河水復經鐵幹裡克故道流向臺特馬湖。塔里木河中、上游有大規模水利設施,1971年建有塔里木攔河閘。沿岸新建許多農場。塔里木河由發源於天山的阿克蘇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的葉爾羌河以及和田河匯流而成,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最後流入臺特馬湖。它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河,全長2179公里,僅次於前蘇聯的伏爾加河(3530千米),錫爾——納倫河(2991千米)、阿姆——噴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烏拉爾河(2428千米),為世界第5大內陸河。

五十、葉爾羌河
Yarkand亦作Yarkant或Yeh-erh-ch'iang或Ye'erqiang。塔里木河的源頭,位於中國最西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葉爾羌河長970公里(600哩),源於喀什米爾北部喀喇崑崙山脈的喀喇崑崙山口,上游呈深切的峽谷,穿過崑崙山系的山區,成為喀什米爾與新疆之間一小段邊界。洶湧的山區急流出了崑崙峽谷後向北流,形成許多分支,散佈在沖積扇上,灌溉著葉爾羌綠洲;葉爾羌綠洲是新疆最大的綠洲之一,有莎車城。流出綠洲後的葉爾羌河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流向東北,在阿克蘇綠洲南部彙集喀什噶爾河、阿克蘇河及和田河,形成塔里木河。葉爾羌,維吾爾語,意為“土地寬廣的地方”。葉爾羌河是塔里木河四源之一,一名蔥嶺南河,位於喀什地區東南部,源出新疆葉城縣南止拉胡魯森嶺,西北流歧為二支,西支西流折而北流,又折而東北,環繞莎車縣治,以入於巴楚縣,名澤普勒善河,東支北流為聽雜布河,又東經葉城縣治北,為喀喇烏蘇河,又東北至巴楚縣南,與西支合,二流既合,左出一支渠,名玉河支河,與烏蘭烏蘇河通匯為湖,正渠至蔥嶺南河,又東北至噶巴克阿克集,與蔥嶺北河會。該河源頭由拉斯開木、阿克塔蓋兩河在喀喇崑崙山口黑巴龍克匯合而成。全長996千米,自西南流向東北,流經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和阿克蘇地區。流域面積為10.8萬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74億立方米。目前年均向塔里木河輸水1.7億立方米。灌溉塔什庫爾幹、葉城、澤普、莎車、麥蓋提、巴楚6個縣和農三師10個團場共433.34萬畝耕地,是喀什地區的第一大河流。水源一是來自喬戈裡峰的冰雪融水;二是河床西岸岩層中湧出的泉水;三是雨水。年徑流量為64.5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2.8立方米/秒。每年5~9月為洪水期,12月至次年2月為枯水期。整條河流,上游在山谷中蜿蜒奔騰,宣洩而下,兩岸陡峭的山巒長有紅柳、雜草,可以放牧牲畜,但交通很困難;下游自喀群山以下,地勢逐漸低平,河床由岩石、砂石、泥沙構成,兩岸與一望無際的平原相連,成為葉河的主要灌溉區域。葉爾羌河的支流較多,最大的支流有庫勒欽河,在喬戈裡峰與阿克勒達坂之下,全長225千米,還有塔什庫爾於河,於阿喀克博依開始,全長252千米。全河流域內建有大中小型水庫37座,水文站6個。良好的水質,使該河成為喀什地區工農業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五十一、和田河

Ho-t'ien亦作Hotan。中國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南部,是崑崙山北坡最大河流。發源於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北流入塔里木盆地,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匯入塔里木河。和田河有二源︰喀拉喀什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北,集水區19,98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9億立方公尺;玉龍喀什河發源於崑崙山北坡,集水區14,5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3.1億立方公尺。兩源都由高山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洪水季節河水可直穿400多公里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約有9?10個月只流到和田以北便消失而處於乾涸狀態。全長806公里。和田河,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是崑崙山北坡最大的河流。舊稱和闐河。有玉龍喀什河與喀拉喀什河兩源。主流玉龍喀什河出崑崙山北麓;喀拉喀什河出喀喇崑崙山北麓,匯合後始稱和田河。在下游分為兩支:東支為老和田河,已完全乾涸;西支為新和田河,是主流,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在上游水庫附近和阿克蘇河及葉爾羌河匯合為塔里木河。長806千米。河水靠山地降水及冰川融水補給。在橫跨塔克拉瑪干沙漠過程中,蒸發、滲漏嚴重,水量大減。和田河佔三大源流補給量為22.5%。洪水期挾帶大量泥沙進入塔里木河。和田地勢南高北低,南依崑崙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和田河是唯一從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穿過的河流,流經沙漠400餘公里,河寬達5公里,徑流年際變化小,年內分配不均,夏季徑流約佔全年徑流的70-80%,夏季洪水使得和田河下游天然綠色走廊得以生存野生動物北山羊、野豬、鵝喉羚、馬鹿、塔里木野兔等野生動物出沒於這片沙漠綠洲中。和田河是條季節河,6-8月河流汛期河流可以漂流。非河流汛期河床結冰或河流完全乾涸,5到10公里寬的乾涸河床形成了一條帶狀沙漠。在這裡行駛和沙漠幾乎沒有不同,稍微好一些的是兩岸有胡楊林,不象沙漠裡那麼沒有方向感。和田河是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捷徑,是沙漠探險旅遊的理想線路。

五十二、車爾臣河
車爾臣河是巴州境內崑崙山系、阿爾金山系中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崑崙山北坡的木孜塔格峰。其下游段經阿克塔孜至尾閭臺特瑪湖,該河的生態狀況直接關係到塔里木流域的綜合治理,同時,對若羌縣的生產也有較大的影響。近年來,且末縣不斷加大投入,並出臺了相關政策對車爾臣河進行保護。流經崑崙山北麓的車爾臣河是塔里木河下游綠洲的生命線之一,它與塔里木河一道共同維繫著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的綠色長廊。據巴州氣象局提供的衛星遙感資料顯示,2003年,乾涸了近30年的塔里木河尾閭臺特瑪湖形成了近200平方公里湖面,其水源主要來自車爾臣河和博斯騰湖,而塔里木河幹流的來水很少。但是,對車爾臣河的治理卻至今未納進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當地幹部群眾強烈呼籲,應急輸水僅僅是挽救塔河下游生態的一個臨時性措施,要想從根本上結束這場生態災難,就必須真正落實國務院對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在塔里木河各大源流及其幹流上中游加快建設高效節水農業,另一方面,應儘快將車爾臣河的治理納進綜合治理項目,確保有更多的生態用水補給塔里木河下游。車爾臣河是全疆十大災害型河流之一,全長846公里,年均來水量達到8.03億立方米,主要為且末、若羌兩縣的農作物、生態林及草場提供水量,其中且末縣灌溉面積就達到了34萬畝。目前,車爾臣河流域內只有3道攔河樞紐,缺乏有效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水利設施。

五十三、格爾木河
位於中國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南部。上源分2支:左支奈金河(奈齊格勒河),發源於崑崙山脈的博卡雷克塔克山的冰川,是格爾木河的主源。右支修溝郭勒河(舒爾幹河),發源於唐古拉山。兩河在納赤臺以下匯合後始稱格爾木河,經格爾木市,北流分支注入達布遜湖。幹流長215千米,落差1440米。多年平均徑流量(格爾木站)2.42立方米/秒。由於地下水補給量佔66%以上,徑流的年內分配比較均勻,徑流年際變化較小,是一條水量變化小而穩定的河流。

五十四、疏勒河
Shu-le River中國西北部甘肅省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流之一。全長550公里,流域面積39,000平方公里。發源於青海省祁連山脈西段疏勒南山和託來南山之間,西北流經玉門、安西等綠洲,注入哈拉湖。疏勒河流域的農業灌溉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漢唐時代,新中國建立後,加快了該流域的開發建設,先後建成昌馬引水樞紐、雙塔水庫、赤金峽水庫等水利設施,有力的促進了該流域的經濟發展。疏勒河(Shule He) 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的第2大河,是中國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流之一古名籍端水。源於祁連山脈西段託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的疏勒腦,西北流經肅北縣的高山草地,穿大雪山—託來南山間峽谷,過昌馬盆地。出昌馬峽以前為上游(昌馬堡至玉門鎮段,當地稱昌馬大河),水豐流急,昌馬堡站平水年年均流量24.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7.81億立方米。出昌馬峽至走廊平地為中游,向北分流於大壩沖積扇面,有十道溝河之名。幹流流域面積4.1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31億立方米,海拔1100-2010米,年降水量37.63毫米,年蒸發量3000毫米以上,年日照時間3033-3246小時,屬大陸荒漠乾旱型氣候。谷地寬15~20千米,海拔3800米左右,河道分散、曲折。河流向北流經託來南山,將山地切割成數百米深的疏勒峽谷,兩岸山峰高峻,谷地長65千米,平均寬7千米。經昌馬、玉門鎮、飲馬場後,折向西流,接納踏實河、黨河後,入敦煌市西北的哈拉湖,尾閭為間歇性河道、消沒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邊境的鹽沼之中 。至扇緣接納諸泉水河後分為東、西兩支流,東支匯部分泉水河又分南、北兩支,名南石河和北石河,向東流入花海盆地的終端湖。西支為主流,又稱布隆吉河。至安西雙塔堡水庫以下為下游,由於灌溉、蒸發、下滲而水量驟減。疏勒古河道穿哈拉諾爾至新疆羅布泊。由發源地至近期終端湖哈拉諾爾,長不過600公里,實則安西以下早無地面徑流,僅存幹河道遺蹟。昌馬沖積扇以西主要支流有榆林河及黨河,以東主要支流有石油河及白楊河,均源出祁連山西段。疏勒河水系雨水補給減少,冰雪融水顯著加大,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58.1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8.30億立方米,6~9月佔50~70%。上游祁連山區降水較豐,冰川面積達850平方公里,多高山草地,為良好牧場。中、下游地勢低平,玉門鎮、安西、敦煌和赤金—花海諸綠洲的灌溉農業發展迅速。全流域已建成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5座,其中以雙塔堡、黨河及赤金峽水庫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