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杭錦旗9000畝地告別“喝水難”

秋高氣爽時節,記者來到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阡陌縱橫的莊稼地裡,金黃色的向日葵花海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絢爛多彩,沉甸甸的葵花盤將葵花的腰身都壓彎了;成片成片的玉米稈壯葉青,含苞吐纓,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杭錦旗9000畝地告別“喝水難”


“移動揚水站建的好,建的妙,它吐出了汩汩清泉,讓9000畝旱地喝上了黃河水,農民生活樂開花!”老支書陳寧布即興的一番話,讓在場的群眾笑個不停,並拍手叫好,老支書心裡別提多開心了。

而在半年前,老支書還是滿臉愁容,為道圖嘎查即將荒廢的農田擔憂,為解決水的問題著急。原來,黃河流經道圖嘎查有近20公里,因為有著黃河水的哺育和浸潤,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出了名的產糧大區,以盛產高質量的小麥而聞名。2007年,黃河國堤改線,嘎查9000畝曾經肥沃的耕地,因處於洩洪區,不再進行水和電的基礎設施投入,無法進行正常灌溉。大多數農民,為解決澆水問題,採用民堤蓄水或者打機井的辦法進行灌溉,由於得不到富足黃河水的澆灌,土地鹽鹼化越來越嚴重,種子播下後,不好發芽,產量逐年下降,畝產能達到三四百斤是比較好的,更有的不僅顆粒無收,還倒賠血本,最近幾年以來,50%以上農民已棄地從事其他,曾經的良田沃土一度成為“荒地”。陳寧布作為村裡幾十年的老支書,為解決幾千畝土地的灌溉問題,沒少往旗裡跑,可苦於是洩洪區,按照相關政策規定不再進行基礎建設的投入,每每總是無功而返,灌溉問題不僅成為了老支書陳寧布的心事,也難倒了當地村民。


杭錦旗9000畝地告別“喝水難”


今年4月份,市民委作為道圖嘎查的對口包聯單位,進駐嘎查後,在與村民的第一次座談中,村民就道出村中困難,因缺水良田荒廢。缺水,為何不引水?為解決灌溉難題,駐村工作隊通過實地勘查灌溉現場,查找原因,摸清底數,找準對策,最終與村民共同探索並制定出興建移動揚水站的可行方案。隨後,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旗、鎮有關部門,成功申請到扶貧項目資金70萬元。正值春耕時節,時間不等人,不灌溉就無法播種,在項目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嘎查“三委”主動擔當、自掏腰包,先期實施了挖渠、購泵、租車等工作,在播種前完成了第一次灌溉。

道圖嘎查委員會主任哈斯畢力格介紹,移動揚水站的工作原理,就是提前在黃河邊設置取水口,通過兩臺120馬力的約翰迪爾拖拉機發電,帶動水泵運行,將黃河水引了出來。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清瑩瑩的黃河水就沿著已挖好的渠道迅速奔向農田,等著用水的群眾趕忙朝著水頭跑,搶先一步趕到田頭堵水入田。


杭錦旗9000畝地告別“喝水難”


“以前種地澆個水,那叫個窩心,十來畝地用柴油機抽水灌溉,像成人胳膊粗細般的水流,需要4個白天、4個晚上才能澆完,現在我們用的是幸福水,多半天就可以灌完。”八社的徐建明感慨地說。他的話道出了嘎查5個自然社200多戶農民共同的心聲——自從建設起移動揚水站,他們已有9000畝農田告別了“喝水難”問題。

陳寧布高興地說:“在沿河地區生活,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移動揚水站還是第一次聽說,也是絕無僅有的,真是建的好,國家出錢,群眾受益,我們農民拍手歡迎,讓我頭疼了十來年的事終於解決了,這是天大的好事、喜事!”

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遙想當年,辛辛苦苦大半年,也換不來幾個錢,是道圖嘎查農民的生活常態。現在,移動揚水站徹底解決了灌溉問題,曾經心中盤算無數次的發展規劃都可以付諸行動了,兩臺約翰迪爾拖拉機不僅要發電帶泵,還要進入到村集體經濟,參與耕種、收割等工作,是一舉多得。下一步,我們也想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方式,走一條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之路。高興之餘,哈斯畢力格向記者談起道圖嘎查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