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杭锦旗9000亩地告别“喝水难”

秋高气爽时节,记者来到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阡陌纵横的庄稼地里,金黄色的向日葵花海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绚烂多彩,沉甸甸的葵花盘将葵花的腰身都压弯了;成片成片的玉米秆壮叶青,含苞吐缨,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杭锦旗9000亩地告别“喝水难”


“移动扬水站建的好,建的妙,它吐出了汩汩清泉,让9000亩旱地喝上了黄河水,农民生活乐开花!”老支书陈宁布即兴的一番话,让在场的群众笑个不停,并拍手叫好,老支书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而在半年前,老支书还是满脸愁容,为道图嘎查即将荒废的农田担忧,为解决水的问题着急。原来,黄河流经道图嘎查有近20公里,因为有着黄河水的哺育和浸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出了名的产粮大区,以盛产高质量的小麦而闻名。2007年,黄河国堤改线,嘎查9000亩曾经肥沃的耕地,因处于泄洪区,不再进行水和电的基础设施投入,无法进行正常灌溉。大多数农民,为解决浇水问题,采用民堤蓄水或者打机井的办法进行灌溉,由于得不到富足黄河水的浇灌,土地盐碱化越来越严重,种子播下后,不好发芽,产量逐年下降,亩产能达到三四百斤是比较好的,更有的不仅颗粒无收,还倒赔血本,最近几年以来,50%以上农民已弃地从事其他,曾经的良田沃土一度成为“荒地”。陈宁布作为村里几十年的老支书,为解决几千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没少往旗里跑,可苦于是泄洪区,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不再进行基础建设的投入,每每总是无功而返,灌溉问题不仅成为了老支书陈宁布的心事,也难倒了当地村民。


杭锦旗9000亩地告别“喝水难”


今年4月份,市民委作为道图嘎查的对口包联单位,进驻嘎查后,在与村民的第一次座谈中,村民就道出村中困难,因缺水良田荒废。缺水,为何不引水?为解决灌溉难题,驻村工作队通过实地勘查灌溉现场,查找原因,摸清底数,找准对策,最终与村民共同探索并制定出兴建移动扬水站的可行方案。随后,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旗、镇有关部门,成功申请到扶贫项目资金70万元。正值春耕时节,时间不等人,不灌溉就无法播种,在项目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嘎查“三委”主动担当、自掏腰包,先期实施了挖渠、购泵、租车等工作,在播种前完成了第一次灌溉。

道图嘎查委员会主任哈斯毕力格介绍,移动扬水站的工作原理,就是提前在黄河边设置取水口,通过两台120马力的约翰迪尔拖拉机发电,带动水泵运行,将黄河水引了出来。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清莹莹的黄河水就沿着已挖好的渠道迅速奔向农田,等着用水的群众赶忙朝着水头跑,抢先一步赶到田头堵水入田。


杭锦旗9000亩地告别“喝水难”


“以前种地浇个水,那叫个窝心,十来亩地用柴油机抽水灌溉,像成人胳膊粗细般的水流,需要4个白天、4个晚上才能浇完,现在我们用的是幸福水,多半天就可以灌完。”八社的徐建明感慨地说。他的话道出了嘎查5个自然社200多户农民共同的心声——自从建设起移动扬水站,他们已有9000亩农田告别了“喝水难”问题。

陈宁布高兴地说:“在沿河地区生活,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移动扬水站还是第一次听说,也是绝无仅有的,真是建的好,国家出钱,群众受益,我们农民拍手欢迎,让我头疼了十来年的事终于解决了,这是天大的好事、喜事!”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遥想当年,辛辛苦苦大半年,也换不来几个钱,是道图嘎查农民的生活常态。现在,移动扬水站彻底解决了灌溉问题,曾经心中盘算无数次的发展规划都可以付诸行动了,两台约翰迪尔拖拉机不仅要发电带泵,还要进入到村集体经济,参与耕种、收割等工作,是一举多得。下一步,我们也想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方式,走一条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高兴之余,哈斯毕力格向记者谈起道图嘎查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