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在武強縣這片人傑地靈的熱土上,不僅孕育了成千上萬的名人軼事,而且出現了許多有地域特色的古老樹木,以它們的風雨滄桑見證了武強的歲月更替,歷史變遷。

大華嚴禪寺的菩提樹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武強縣北辛莊村大華嚴禪寺內有一棵枯死多年而酷似臥龍欲騰飛狀的千年金剛菩提樹。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寺院的重修和日益興旺,在這棵古菩提樹的周圍,竟又長出20多棵新的菩提樹,與古菩提樹形成眾星捧月之狀。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據大華嚴禪寺廟碑記載:該寺建於唐代貞觀11年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建造的寺院,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東西配展廂房數十間,佔地36畝,主持從南方求來一棵金剛菩提樹種在院內。這棵菩提樹在流逝的歲月中雖然屢遭浩劫,卻以枯死——復活——又枯死——又復活的神奇生命而延續到了今天。在“文化大革命”中,這棵菩提樹枯死,生產隊常在樹上栓牲口,都認為這棵樹徹底死亡了,沒想到自從重修寺院後,它又奇蹟般的從根部復活了。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武強大華嚴禪寺院內的這棵金剛菩提樹,是一生長極為緩慢的樹種,而且在北方種植成活率很低,在我國境內此樹數量也不多。這棵枯老菩提樹,樹身高3米左右,胸圍有10多公分,周邊的小樹也都高有4米以上,有不少小樹上還結出了菩提果。附近村民有人把小菩提樹移居家中,卻一直沒能種活。

見證黃窯歷史的千年古槐

在武強縣馬頭村西的“三聖廟”廢墟上,有一棵老態龍鍾卻枝葉繁茂的古槐。這株古槐高十餘米,胸圍4.6米,北半部樹軀幹已空朽至樹頂,僅剩陽面南半邊的身軀,但這半殘不全的古樹表皮上仍長出一簇簇的新芽,樹冠枝葉濃密像把撐開的巨形大傘。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2006年中央電視臺拍攝《古縣探秘》大型文獻片時看此樹的胸圍和長勢,有人推斷它的樹齡應在千年以上。現在,這棵樹被武強縣列入重點保護的民間文物,也是明代修北京城武強供皇磚的歷史見證。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此照片拍攝於十幾年前

明代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後,大興土木,修建北京城,派工部官員到各地勘建皇窯地址。當來到武強地面後,看到這裡地面廣闊,土質很適合燒磚,而且緊靠水運發達的漳河,加上這一帶的老百姓又特別勤勞樸實,於是便奏明朝廷,從北京派來兩名姓阮的燒磚師傅,在武強境內谷沙村(今馬頭村)一帶建起一座座皇窯。為確保磚窯順利,在這棵古槐下建起了供奉火神、風神、水神的“三聖廟”。民間有句諺語“院裡栽槐,有福就來”,當時把大槐樹圈在院內,然後在周邊建造眾多的澄漿池和皇窯,很可能就有藉助大槐樹“風水”之意。

據2006年在馬頭村發現的永樂六年(1409年)“三聖廟”碑文中記載:皇磚燒出來後,官府組織龐大的水旱兩路運磚隊伍向北京運送,晝夜不停,浩浩蕩蕩。究竟從武強運去了多大數量的皇磚沒有記載,但在馬頭村發現的明代萬曆八年重修“三聖廟”的碑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國家立燒造窯廠”,“造作運都”,“諸郡窯冶,金城湯池多賴矣”,也就是說,把北京城修得固若金湯,武強燒造的皇磚發揮了巨大作用。再從今天這一帶的10多個村莊地面海拔只有14.6米左右以及歷史上低窪易澇的自然環境推斷,也可以想象出當年燒皇磚數量之巨。

建北京城在武強建皇窯,不僅因建窯和運磚而立村的東廠、西廠、馬頭、南立車、北立車等許多村莊在民間留下了古老的佳話,而且建窯建廟之初就在當地傲然挺立的這棵大槐樹,以它的風雨滄桑見證了這一帶的輝煌歷史。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南排村枝繁葉茂的古槐

武強縣武強鎮南牌村西街口處有一棵老槐樹,民間傳說已經有上千年。該樹高約9米,樹圓周圍4米,主幹早已枯空,可容納兩個小孩進去。槐樹雖然年代久遠、歷經滄桑,但在當地居民的呵護下,每年都有繼發的新枝延續生機。

衡水故事 | 武強縣見證千年滄的古老樹木

2014年春天,縣財政局會同縣住建局組織專家對老槐樹進行了鑑定。專家稱,該樹至少有600年樹齡,屬於特級古樹,應當得到妥善管護。於是通過向有關部門申報,這棵老槐樹被遴選錄入河北省古樹名木保護數據庫,並被戴上了河北省城鎮古樹名木標誌牌。隨後,縣財政局撥出專款,縣住建局及南牌村委會組織人員對這棵古槐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給槐樹箍上了防護的“金腰帶”,圍上了八角形瓷磚貼面護壩,周邊鋪上了水泥地磚,樹旁豎起了大理石標誌碑,還實施了防塵、防蝕、防火等科學復壯養護措施。

現在,老槐樹枝繁葉茂、綠蔭如蓋,成為該縣鄉村間的一個古老的觀賞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