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在武强县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不仅孕育了成千上万的名人轶事,而且出现了许多有地域特色的古老树木,以它们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武强的岁月更替,历史变迁。

大华严禅寺的菩提树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武强县北辛庄村大华严禅寺内有一棵枯死多年而酷似卧龙欲腾飞状的千年金刚菩提树。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寺院的重修和日益兴旺,在这棵古菩提树的周围,竟又长出20多棵新的菩提树,与古菩提树形成众星捧月之状。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据大华严禅寺庙碑记载:该寺建于唐代贞观11年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建造的寺院,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东西配展厢房数十间,占地36亩,主持从南方求来一棵金刚菩提树种在院内。这棵菩提树在流逝的岁月中虽然屡遭浩劫,却以枯死——复活——又枯死——又复活的神奇生命而延续到了今天。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棵菩提树枯死,生产队常在树上栓牲口,都认为这棵树彻底死亡了,没想到自从重修寺院后,它又奇迹般的从根部复活了。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武强大华严禅寺院内的这棵金刚菩提树,是一生长极为缓慢的树种,而且在北方种植成活率很低,在我国境内此树数量也不多。这棵枯老菩提树,树身高3米左右,胸围有10多公分,周边的小树也都高有4米以上,有不少小树上还结出了菩提果。附近村民有人把小菩提树移居家中,却一直没能种活。

见证黄窑历史的千年古槐

在武强县马头村西的“三圣庙”废墟上,有一棵老态龙钟却枝叶繁茂的古槐。这株古槐高十余米,胸围4.6米,北半部树躯干已空朽至树顶,仅剩阳面南半边的身躯,但这半残不全的古树表皮上仍长出一簇簇的新芽,树冠枝叶浓密像把撑开的巨形大伞。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200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古县探秘》大型文献片时看此树的胸围和长势,有人推断它的树龄应在千年以上。现在,这棵树被武强县列入重点保护的民间文物,也是明代修北京城武强供皇砖的历史见证。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此照片拍摄于十几年前

明代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北京城,派工部官员到各地勘建皇窑地址。当来到武强地面后,看到这里地面广阔,土质很适合烧砖,而且紧靠水运发达的漳河,加上这一带的老百姓又特别勤劳朴实,于是便奏明朝廷,从北京派来两名姓阮的烧砖师傅,在武强境内谷沙村(今马头村)一带建起一座座皇窑。为确保砖窑顺利,在这棵古槐下建起了供奉火神、风神、水神的“三圣庙”。民间有句谚语“院里栽槐,有福就来”,当时把大槐树圈在院内,然后在周边建造众多的澄浆池和皇窑,很可能就有借助大槐树“风水”之意。

据2006年在马头村发现的永乐六年(1409年)“三圣庙”碑文中记载:皇砖烧出来后,官府组织庞大的水旱两路运砖队伍向北京运送,昼夜不停,浩浩荡荡。究竟从武强运去了多大数量的皇砖没有记载,但在马头村发现的明代万历八年重修“三圣庙”的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国家立烧造窑厂”,“造作运都”,“诸郡窑冶,金城汤池多赖矣”,也就是说,把北京城修得固若金汤,武强烧造的皇砖发挥了巨大作用。再从今天这一带的10多个村庄地面海拔只有14.6米左右以及历史上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推断,也可以想象出当年烧皇砖数量之巨。

建北京城在武强建皇窑,不仅因建窑和运砖而立村的东厂、西厂、马头、南立车、北立车等许多村庄在民间留下了古老的佳话,而且建窑建庙之初就在当地傲然挺立的这棵大槐树,以它的风雨沧桑见证了这一带的辉煌历史。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南排村枝繁叶茂的古槐

武强县武强镇南牌村西街口处有一棵老槐树,民间传说已经有上千年。该树高约9米,树圆周围4米,主干早已枯空,可容纳两个小孩进去。槐树虽然年代久远、历经沧桑,但在当地居民的呵护下,每年都有继发的新枝延续生机。

衡水故事 | 武强县见证千年沧的古老树木

2014年春天,县财政局会同县住建局组织专家对老槐树进行了鉴定。专家称,该树至少有600年树龄,属于特级古树,应当得到妥善管护。于是通过向有关部门申报,这棵老槐树被遴选录入河北省古树名木保护数据库,并被戴上了河北省城镇古树名木标志牌。随后,县财政局拨出专款,县住建局及南牌村委会组织人员对这棵古槐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给槐树箍上了防护的“金腰带”,围上了八角形瓷砖贴面护坝,周边铺上了水泥地砖,树旁竖起了大理石标志碑,还实施了防尘、防蚀、防火等科学复壮养护措施。

现在,老槐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成为该县乡村间的一个古老的观赏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