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何“驅寒”?

鮑清


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何“驅寒”?

一國經濟(GDP)由三個部分構成,俗稱"三駕馬車":消費、投資、淨出口。出口導向(Export-oriented economy)是指以生產出口產品來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淨出口佔本國GDP較大比重,經濟的發展主要由國際市場來推動。

出口導出口經濟向是著重於利用國外資源與開拓國際市場,以生產出口產品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長來帶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戰略模式。

2019年1月1日起,中國下調部分進口關稅,履行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優化自身的外貿結構。截止1季度末,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歐盟的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7.8%和11.5%。中國GDP佔世界總量1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三成,所以我國屬於外向型經濟。



回到題目,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何“驅寒”?消費、投資、淨出口,三者就消費和投資帶動。同樣拿我國舉例,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年中回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已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曾經我國是一個投資增長速度非常快的國家。2007年,中國的投資增長率是24%,但是十年後增長的速度下降到了7%。2018年中國經濟上半年投資的增長速度是6%。筆者認為國家也是充分認識了2008年4萬億所留下的後遺症,這幾年才逐步放緩投資的力度。

因此,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何“驅寒”?筆者認為讓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發揮首要動力,投資拉動相輔,出口不丟下。“我國經濟已進入由投資、消費、淨出口共同拉動的新時代。”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這樣表示。


基層財政工作人員甲


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是指依賴貨物貿易出口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國家,這些國家走上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的最初原因不外乎都是因為內需不足。具有出口導向型特徵的國家普遍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都叫弱,發展經濟的捷徑就是走出口:為其他國家生產產品,從中獲取國民收入。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較重,將外需減弱時必將面臨較大的波動風險。當前全球經濟放緩壓力加重,保護主義抬頭預期增強,外部環境對新興經濟體干擾明顯增大,特別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中國家受到的衝擊較大。

未來,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在平衡好外需與內需的同時,有必要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構建內需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當然,不同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發展的路徑是不同的。出口導向型國家主要分為兩類:資源能源出口型、製造業產品出口型。對於資源依賴型出口國家而言,加快推進結構改革轉型,降低對資源出口的依賴程度,逐漸提升製造業在經濟中的佔比,是主要的轉型路徑。對於製造業依賴型出口國家而言,需要提升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上的位置,從粗放式低端製造業向中高端轉型。與此同時,部分國家內需擴大之後具備了外向型向內需型轉型的條件,需要降低出口依賴度,讓經濟發展靠內需拉動。

當前,大量製造產業從中國和部分高收入國家向東南亞、拉丁美洲轉移,全球產業價值鏈正在經歷重構,為發展中國家結構轉型提供了條件。並且亞洲部分國家國內消費群體不斷擴大,並且這些消費群體中的中產階級比重持續提升,為這些國家提供了內生增長動力,也提供了轉型條件。

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最大的國家,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必將受到嚴重衝擊,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降低對出口的依賴。

一方面,要向內轉移。也就是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更多地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改革開放4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老百姓收入水平持續提升,內需規模不斷擴大,為我們向內轉移提供條件。現在的問題是產業結構轉型滯後,現在的產業仍然是以外向型為主,而滿足國內消費增長的供給卻嚴重不足。近幾年我國出現大量消費外流現象,就是去其他國家旅遊購物,甚至把其他國家的產品賣斷貨。這意味著並不是我們消費能力不足,而是供給落後跟不消費需求。如果我們需要的產品都能在國內買到,都能自己生產,那麼意味著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就成功了。

另一方面要向上轉移。也就是我們龐大的製造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移,比如發展高端製造業、高科技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等領域。通過這樣的發展,能夠緩解中低端製造業需求萎縮、產業鏈向外轉移的壓力。當然,向上轉移將推動我國在全球利益分配、產業競爭格局中逐步升級,已經並將加重與發達國家的正面競爭與衝突,帶來外部壓力加大。這是我們現在和未來必須碰到的困難,必須積極面對和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