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何“驱寒”?

鲍清


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何“驱寒”?

一国经济(GDP)由三个部分构成,俗称"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出口导向(Export-oriented economy)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净出口占本国GDP较大比重,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出口导出口经济向是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

2019年1月1日起,中国下调部分进口关税,履行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优化自身的外贸结构。截止1季度末,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8%和11.5%。中国GDP占世界总量1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三成,所以我国属于外向型经济。



回到题目,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何“驱寒”?消费、投资、净出口,三者就消费和投资带动。同样拿我国举例,据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年中回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曾经我国是一个投资增长速度非常快的国家。2007年,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是24%,但是十年后增长的速度下降到了7%。2018年中国经济上半年投资的增长速度是6%。笔者认为国家也是充分认识了2008年4万亿所留下的后遗症,这几年才逐步放缓投资的力度。

因此,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何“驱寒”?笔者认为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发挥首要动力,投资拉动相辅,出口不丢下。“我国经济已进入由投资、消费、净出口共同拉动的新时代。”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甲


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是指依赖货物贸易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国家,这些国家走上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最初原因不外乎都是因为内需不足。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的国家普遍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叫弱,发展经济的捷径就是走出口:为其他国家生产产品,从中获取国民收入。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较重,将外需减弱时必将面临较大的波动风险。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压力加重,保护主义抬头预期增强,外部环境对新兴经济体干扰明显增大,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较大。

未来,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平衡好外需与内需的同时,有必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构建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当然,不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发展的路径是不同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主要分为两类:资源能源出口型、制造业产品出口型。对于资源依赖型出口国家而言,加快推进结构改革转型,降低对资源出口的依赖程度,逐渐提升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是主要的转型路径。对于制造业依赖型出口国家而言,需要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从粗放式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内需扩大之后具备了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型的条件,需要降低出口依赖度,让经济发展靠内需拉动。

当前,大量制造产业从中国和部分高收入国家向东南亚、拉丁美洲转移,全球产业价值链正在经历重构,为发展中国家结构转型提供了条件。并且亚洲部分国家国内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并且这些消费群体中的中产阶级比重持续提升,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内生增长动力,也提供了转型条件。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大的国家,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必将受到严重冲击,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降低对出口的依赖。

一方面,要向内转移。也就是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老百姓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内需规模不断扩大,为我们向内转移提供条件。现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转型滞后,现在的产业仍然是以外向型为主,而满足国内消费增长的供给却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国出现大量消费外流现象,就是去其他国家旅游购物,甚至把其他国家的产品卖断货。这意味着并不是我们消费能力不足,而是供给落后跟不消费需求。如果我们需要的产品都能在国内买到,都能自己生产,那么意味着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就成功了。

另一方面要向上转移。也就是我们庞大的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比如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等领域。通过这样的发展,能够缓解中低端制造业需求萎缩、产业链向外转移的压力。当然,向上转移将推动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产业竞争格局中逐步升级,已经并将加重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与冲突,带来外部压力加大。这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必须碰到的困难,必须积极面对和应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