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一首不知名的小詩,寫盡夜深不眠人的孤獨寂寞

提到宋代女詞人,除了人人皆知的李清照,還有“幽棲居士”朱淑真。說來悲哀,同為才女,李清照的才名自古為人讚歎,而朱淑真更受人關注的卻往往是其不幸的婚姻與頗受爭議的情史。

即使提到朱淑真的作品,最受關注的大概也要算《生查子·元夕》的歸屬之爭:到底是她所作還是歐陽修所作?歷來有所爭議。除此,其詩詞作品最為有名的當數一首《黃花》:“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一首不知名的小詩,寫盡夜深不眠人的孤獨寂寞

朱淑真有才,無奈生錯了時代,滿腔才情與玲瓏心無處寄託,只得付於詩詞。可她死後,其詩詞也難逃一劫,被父母付之一炬,後幸得人收集。儘管如此,朱淑真仍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留世。

因著婚姻的不幸,朱淑真的詩詞大多流於感傷,讀來真乃“斷腸”。今天分享朱淑真的一首《秋夜》,將長夜不眠人的孤獨與寂寞流諸筆端。

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首句七字就有一轉折:夜幕降臨好久了,卻久久無眠,詩人卻接上了“秋氣清”三字。一般“清”字讓人聯想到的是“清朗”“清爽”,即便是“清冷”,卻也有一分傲然的清氣在其中。然則她所要寫的不是秋夜之清,而是秋夜之孤獨無眠。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一首不知名的小詩,寫盡夜深不眠人的孤獨寂寞

這秋夜很漫長,陪伴詩人的只有一盞孤燈。燭光燃盡,爆出燭花,本是喜慶之兆,在詩人眼裡,怕也更襯出孤寂。孤夜難眠,時間會很漫長,詩人這裡用“頻剪”來形容,道明時間已過去很久,已經快至三更,卻仍無法成眠。

前兩句無甚特別,後兩句用語卻很奇特。仔細讀之,第三句實為倒裝,“鋪床”不是現代意義的整理床鋪,而是“月光鋪滿床”,所以這句的正常語序應為“梧桐月涼鋪滿床”。這句可以聯想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靜夜思》裡的月光止步於床前地上,而在朱淑真這裡,月光之涼意更為深入、更具侵略性,隨窗之戶,不只到床前,更是浸滿屋、灑滿床,甚而隨之入了心。

前一句說梧桐月,後一句說月在梧桐,“月”用在第三句末,又起於第四句之首,用頂針的修辭手法,使詩歌讀來有一種連綿的美感。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一首不知名的小詩,寫盡夜深不眠人的孤獨寂寞

最後一句的“缺”字也用得很巧妙,含著一點蘇東坡“缺月掛疏桐”的意思在裡面。然則東坡詞裡的“缺”字形容的是月,形容梧桐樹枝用的是“疏”;在朱淑真詩裡,這個“缺”字形容的是梧桐樹枝,因為從邏輯上來說,月缺處不可能會“明”。而“缺”雖指梧桐,卻也因著語意的聯想,會讓人腦海中浮現一輪“缺月”。

古代人夜深失眠都在幹嘛呢?朱淑真應該是經常夜深不眠的,她的詞裡常有的結尾是“更堪細雨新秋夜,一點殘燈伴夜長”“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你看,夜深無眠,陪伴她的多是殘燈與缺月。

但比之上述詞句中無盡的哀傷與斷腸,這首詩的尾句“月在梧桐缺處明”卻用獨特的形容讓人想到世事好的一面,令人心存希望:月縱“缺”,但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