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打造世界級影響力的運河文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謝曉麗

聊城以“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而著稱。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是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聊城是大運河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大運河申遺城市聯盟35個成員之一。大運河聊城段開鑿於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全長97.5公里,屬於會通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運河見證聊城的輝煌歷史,彰顯聊城的深厚文化底蘊,是聊城歷史記憶和聊城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聊城下一步將切實加強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最終將京杭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亮點工程。

◇ 緣起

“南有蘇杭,北有臨張”

京杭大運河自陽穀南入境,在聊城市蜿蜒百公里,自南向北穿過陽穀、聊城、臨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會通河。明清時期,聊城是運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出現過數百年的繁盛,尤以其發達的商業著稱於世,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南有蘇杭,北有臨張”,指的是臨清市和陽穀縣的張秋鎮,東昌府又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聊城人文旅遊資源主要分佈在京杭運河沿岸附近。

京杭運河哺育了兩岸地區的人民,併為聊城留下了眾多的古建築、歷史遺蹟、人造自然景色等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各類資源。如有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的光嶽樓、建設精美的山陝會館、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舍利塔,宋、元年間的鐵塔,全國著名的清真寺以及大碼頭、鰲頭磯等名勝古蹟。

特別是古代京杭運河水運發達時期的臨清市,當時被譽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素有“小天津”之稱,市區至今保留著當年的歷史特色,是運河文化極好的載體。歷史文化名城聊城,除有眾多的國家級和省、地(市)級的歷史古蹟外,還有宋代就開始修建開挖的北方著名的人工湖──東昌湖(又名環城湖)。此湖與京杭運河相連,碧湖環抱古城,湖城一色,構成了北方平原特有的“水城”勝景。

◇ 保護

打造運河

文化旅遊產業隆起帶

為充分利用好運河歷史文化遺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聊城市委、市政府就對聊城市區的運河進行了保護性開發,通過河道開挖整修、沿岸綠化,形成了融觀光、旅遊、生態、居住為一體的景觀帶,建設了運河沿線第一座以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進而叫響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城市品牌。2015年8月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聊城衛星會議在聊召開,會議的主題是“運河文化和世界遺產保護利用”,這是大會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來自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餘名歷史學專家參加大會,奠定了聊城在運河城市中的地位。

2015年以來,聊城市委、市政府確定將運河文化作為聊城文化旅遊業的主打品牌,將運河的保護開發作為推進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運河文化旅遊產業隆起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聊城市旅遊改革發展和運河開發領導小組,2017年,又成立了聊城市運河保護開發委員會;組建了聊城市重大決策委員會運河旅遊開發專家組,為運河旅遊開發和全域水城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成立了聊城市旅遊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為聊城大型旅遊投融資發展平臺,該集團負責的京杭運河聊城段保護與開發項目,先期進行湖南路至南外環段約3.3公里運河段的示範工程建設。

◇ 規劃

多規合一,多業融合

聊城編制了《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發展及水生態體系規劃》,規劃站在全國的角度對聊城運河段現階段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對省城鎮體系規劃、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京杭大運河旅遊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進行了解讀。並通過對流域水資源和水利現狀、京杭運河及周邊用地現狀,以及區域旅遊市場、區域旅遊環境和旅遊需求的研究分析,確定了聊城市古運河總體定位、旅遊品牌及設計願景。總體定位為世界的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國際自行車賽基地;中國的運河:國家步道、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山東的運河:聊城運河經濟帶、鄉村旅遊綜合體。旅遊品牌:會通古運河,聊城故事多。設計願景包括四大篇章: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該規劃為多規合一的運河保護開發總體規劃,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多業融合的文化旅遊經濟帶。

編制了《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產業綜合開發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該規劃在上位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化完善,對兩城七鎮的空間佈局進行優化,通過保、創、承、揚對兩岸用地佈局進行了控制規劃,規劃了旅遊道路交通、旅遊服務設施、文化風貌保護用地,更加強調城、鎮、村之間合協作,將京杭運河廊道式旅遊拓展成為具有縱深的“葉脈型”的旅遊區域,促進聊城全域化旅遊目標的實現,推動城市整體發展;統籌安排規劃範圍內的土地使用和各項建設,指導下一步修建性詳細規劃,為運河開發建設提供依據。

據介紹,京杭運河(聊城段)沿線生態水系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將沿京杭運河聊城段建設旅遊道、國家步道及旅遊廁所、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河道長度110公里、旅遊路長度154公里、國家步道長度152公里、沿路綠化帶寬度20—50米,將建設一級旅遊服務驛站4處、二級旅遊服務驛站10處及若干三級驛站、自駕車房車營地8處,遠期建設125公里的軌道交通。該項目得到上級政府和大型市場主體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已被列為全省重點預備項目、全國優選旅遊項目。目前,先期投資5億元、約3.3公里的樣板段工程已經啟動建設,河道基礎工程已完工,部分附屬設施已建設完成85%。

◇ 開發

做好“通、聯、靈、秀”文章

聊城下一步將切實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穩妥推進合理開發利用。嚴格落實運河保護開發規劃,整合市內主要旅遊資源,集成運河文化、河湖水系、美麗鄉村、現代農業等各類要素,形成富有代表性的運河文化體驗帶、富有活力的旅遊產業發展帶、富有韻味的河湖景觀風情帶、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和現代農業展示帶。具體將做好“通、聯、靈、秀”四篇文章。所謂“通”,就是實現聊城境內97.5公里的運河全部通水、通航、通路,將淤塞的河道開挖蓄水,兩岸修建旅遊道路。所謂“聯”,就是以運河為紐帶,連通境內主要湖泊、河流、溼地等,把沿線的旅遊資源關聯起來,形成大線路、大景區。所謂“靈”,就是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和內涵氣質,實現自然環境、景區景觀和歷史文化的交互融合,彰顯城市的靈氣。所謂“秀”,就是搞好運河沿線綠化美化,形成風光秀美、多姿多彩的“百里畫廊”。最終將京杭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亮點工程。

建設生態全域水城。立足“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的城市定位,以聊城境內97.5公里的運河為紐帶,以東昌湖、徒駭河和縣市河湖為主要節點,聚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河湖相連、水系相通的水生態系統,構築起水上交通遊覽線路,建設全域水城。

積極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運河沿線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現代農業莊園,建設森林人家、美麗鄉村、旅遊小鎮等特色旅遊景區,形成田園藝術景觀。策劃系列文化主題活動,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各類旅遊產品,促進旅遊與農業、林業、水利、文化、體育、工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