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叔本華:人越讀書越蠢?

為什麼要讀書?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以載道” 的說法,書籍中承載著道理,微言大義,讀罷受益匪淺。愛讀書的人嗜書如命,在書籍中尋覓到屬於自己的風花雪月。同時古往今來,讀書總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突破自我的最好契機。生而為人,讀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叔本華:人越讀書越蠢?

但是,哲學家叔本華卻在他的著作《人生為何不同》中提出了“人越讀書越蠢”“讀書會把人讀蠢”的觀點。對於愛好哲學或是文學的人來說,一定對叔本華不會陌生,他是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他的哲學總是洗去了一般哲學的晦澀玄奧,而是澄明透徹,思路清晰,易於句摘。

像叔本華這樣的能取得斐然成就大師,沒有窮經皓首是不正常的,那麼,他為什麼卻要說越讀書越蠢呢?

叔本華:人越讀書越蠢?

(一)

叔本華認為,在閱讀時,別人的思考取代了我們自己的思考,這樣,我們只是在重複著作者的思維過程。在閱讀時,思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別人幫我們完成的。

如果一個人幾乎每一整天都在進行大量的閱讀,空閒的時候只是稍作不動腦筋的娛樂消遣,長此以往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好比一個總是騎馬的人最終很可能會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樣。

叔本華在證實自己觀點時還了這樣的舉例:許多學究就是如此,其實,他們是把自己讀蠢了。因為他們一有空閒就馬上進行持續的閱讀,這種行為對精神思想的傷害似乎更甚於持續的手工勞作,畢竟在從事手工勞作時,我們還有機會處於自己的思想之中。

叔本華:人越讀書越蠢?

如同彈簧受到持續重壓最終失去彈性一樣,我們的思想會由於別人思想的持續入侵和壓力而失去其應有的彈性。

讀書是思維打開的途徑,但也是思維閉鎖的方式。很多人讀書,無論是讀什麼書,都是在沿著前人的路徑,在大腦裡重複著別人的思想。當然,如果閱讀只是一味如此,那麼書籍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反而或許只是一種酒足飯飽後的消遣。

(二)

其實,叔本華的這種思想看似是偏激了一些,但聯繫實際生活揣摩而來,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

在叔本華心中,每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內全然是位君主。這個世界,往往需要的不是複述與模仿者,而是獨立思考的創造者。如果一個人能保持自我想法,獨立思考,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人生的贏家。

叔本華:人越讀書越蠢?

我們從小到大,讀過太多的書,考了太多的試,可以說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知識,大量的學習,絲毫不敢懈怠,但捫心自問,在其中,我們是否也是在被灌輸與接受成功者的思想,而少了獨立自主的思考與自我想法的發現呢?

讀書與思考是兩碼事,我們總以為,讀書成功的標誌是理解了作者的思想,但或許,真正能說明讀有所成的,還是在閱讀中打開思維,讓頭腦處於思考的風暴中,從而找到自我的想法。

我想,能在讀書中找到發掘知識的樂趣,這難得可貴,但這種樂趣只是一時的,如果可以在讀書中找到靈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與自己獨特的見解,那麼讀書帶來的樂趣,才是曠日持久的。

(三)

知易行難。那麼,究竟如何讀書,才能不把自己讀蠢呢?

讀好書。

叔本華最反對的就是讀劣質書。市場中充斥著數量巨大的壞書、劣書,它們奪走了讀者大眾們的時間、金錢以及注意力,而所有這些本該理所應當地運用到優秀的書籍及其崇高的目標中去。

因此,在挑選讀物的時候,掌握識別什麼是不應該讀的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出版刊物良莠不齊的今天,做篩選似乎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如果可以,不妨去讀經典,經典書籍經過歲月的打磨與歷史的沉澱,毋庸置疑的讀書的好選擇。

叔本華:人越讀書越蠢?

多一點時間消化。

叔本華認為,假如我們經常做持續不斷地閱讀,之後對所閱讀過的東西又不多加琢磨,那麼讀過的東西就不會在頭腦中紮根,大部分內容於是就會被失之遺忘。

書不是讀的越多越好,相反精讀有限的書目或許益處更大。而在把書中的內容放在腦海裡過濾與打磨之時,也就是在思考與發現自己想法的過程。當然,讀書難免最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忘記,但那個消化書中內容多過程絕對是無比重要的。

有人會問,多讀真的就不如精讀嗎?太多名人大佬都坦言自己有驚人的閱讀量,比爾·蓋茨曾談到幾乎每天讀一本書,俞敏洪說自己3個月讀了60多本書,更經常有名牌大學學霸圖書館一年讀幾百本書的新聞。但我想,既然他們是大佬是學霸,必定有著非凡的閱讀與思考能力,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厲害,就不如去精讀書。

寫作。

作者把自己的思想一旦寫出來形成作品,作品就和作者沒有關係了,剩下的,便是帶給讀者的思考。而能有把想法轉換成文字寫下來,這個過程便是在想象,在感悟,在思考。

叔本華:人越讀書越蠢?

讀書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可學而不思則罔,不能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應該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才不負韶華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