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分鐘理解投資類書籍《非理性繁榮》

第一,導致市場陷入非理性繁榮的結構性 因素是什麼?

席勒認為,必須超越傳統經濟學的視野, 去尋找在市場中一些影響投資者判斷的因素,導致了最初的股價變動,然後市場把這些變動的效應放大,導致變動越來越劇烈,最終導致了非理性的股價泡沫。席勒把這些因素,稱為非理性繁榮的結構性因素。

本書把股市非理性上漲的因素概括為四個方面,分別是:新時代文化,媒體文化, 投資理財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心理的影響。

時代影響。這是指投資者普遍相信自己所處的時代很特殊,可能走向前所未有的繁榮。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大家爭先恐後地進入市場,將股票價格越抬越高。例如到了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前幾年,股市的暴漲,則和大家普遍相信人類將進入網絡時代有關。這種新時代文化又會反過來成為股市下跌的加速器。

媒體文化。大家習慣從媒體的報道中,去尋找股市上漲或者下跌的依據,來決定是買還是賣。媒體要麼從各種數據中,篩選岀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要麼就是在一大堆經濟學家和知名人士中,挑岀和自己觀點一致的人。

投資理財方式的變化。股票基金的發展,也吸引了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推高股價。

社會心理的影響。一是關於工薪階級炒股的社會心態,二是日益增長的賭博心理,三是長期存在的貨幣幻覺效應。

第一批投資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可能是相信時代很特殊,可能是理財方式變化,進入股市買股票,帶來了股價的第一波抬升。這就說明,當初他們買股票的決定是正確的。於是,第二波投資者也進入股市接盤,股票價格就會出現第二次抬升。再加上媒體的樂觀報道,分析師 們的樂觀預測,一波又一波投資者入市, 股票價格也就一次又一次上漲,慢慢形成了非理性繁榮。這種放大效應和我們熟悉的龐氏騙局很像。


第二,在市場的結構性因素背後,是什麼 樣的心理因素在發揮作用。

席勒是行為金融學的創始人之一。傳統經濟學把人類看成理性經濟動物的假設太簡單了。他都主張採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決策背後的心理性因素,特別是分析,那些非理性因素對於決策的影響。股市的投資者並不理性,他們的決策和判斷,常常會受到直覺思維的影響。而直覺思維會帶來很多偏見,偏見則催生了盲目的追漲殺跌,導致了非理性繁榮。這些偏見中,比較重要的有四個,一是錨定效應,二是從眾效應,三是可得性偏好,四是因果性偏好。

錨定效應。你在對一 個未知事物做判斷的時候,你的腦子常常 會找一個已知事物作參照,以這個參照為基礎,再對未知事物做出評估。問題是腦子找來的參照物,和未知事物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簡單直接,並不足以讓你做出正確判斷,甚至會對判斷產生誤導。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志願者先看 一組隨機生成的數據,再回答一道題,問的是非洲有多少個國家。大多數志願者沒有知識儲備,只能靠猜。有趣的是,如果志願者之前看到的數字比較大,他們猜的答案就會明顯偏大。顯然,這些隨機數據成了志願者的參照物,但實際上,隨機數據跟非洲國家的數量根本沒關聯。

從眾效應。指的是你在判斷和決策時,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

心理學家讓兩組志願者 回答一批極其簡單的常識性問題。第一組的正確率幾乎百分之百。第二組同樣是這批問題,但小組裡事先安排了相當數量的托兒。這些托兒故意答錯,誤導志願者, 結果第二組的正確率,降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下。

可得性偏好。你的直覺思維, 對於概率的判斷並不敏感。如果你比較容易得知一件事,你就會認為,這件事出現的概率是比較大的。但實際上,你的判斷往往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例如,很多人會覺得,像以色列這樣恐怖活動比較猖獗的國家,死於恐怖襲擊的人數肯定會很多,比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多得多。但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你之所以岀現判斷失誤,是因為媒體對於恐怖襲擊的報道興趣,要遠遠大於交通事故,導致你看到的關於恐怖襲擊的信息更多,誤導你做岀了錯誤判斷。

因果性偏好。人類天生喜歡在看到一種現象之後找原因,你一定要建立起因果關係,心裡面才會踏實。但是,很多時候, 你找到的因果關係並不靠譜。特別容易岀現的問題,就是強行給隨機現象找因果關係。

例如,二戰期間,德國人用火箭襲擊英國倫敦。英國人把火箭襲擊的落點在地圖上標出來,絞盡腦汁去分析其中的規律。英國人認為,那些沒有被襲擊的街區,一定藏著德國人的間諜。但是,他們找到的這種所謂的因果關係,其實毫無道理。因為當時的德國人,壓根沒有精確控制火箭落點的技術能力,完全是打到哪兒算哪兒。

【讀書】一分鐘理解投資類書籍《非理性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