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施今墨丨中藥藥引與引藥分類、用量

施今墨丨中藥藥引與引藥分類、用量

傳統中醫診病,處方遣藥,喜用引藥,由於引藥的巧妙應用,效如桴鼓。引藥是在中藥“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及藥物歸經理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歷代醫藥學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體會到辯證立法雖然精確,但是能否收到預期良效,還要看遣藥配伍是否妥當;因為藥物一經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藥作用的複雜性,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下(協調或制約),藥物的性能也隨之而發生變化。因此,古人對引藥的應用十分重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代代相承,逐步發展和完善。近年來,引藥的應用進展不大,有漸被忽略的趨勢。引藥是在當前中藥配伍應用亟待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內容,應當努力發掘,使中醫藥學的方藥理論得以深化,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

引藥,亦稱引經藥、藥引、或引經報使,主要是指處方中引導諸藥直達病所使之更好發揮治療效應的藥物。它是在中醫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則和中藥藥物歸經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正如傳統之用桔梗為了引載藥上浮治療咽喉病,用桑枝為引以治上肢病,以牛膝為引以治下肢病,用羌活為引以治足太陽膀胱經病,用青皮為引以治療足厥陰肝經病,用酒為引以活血通經,用生薑為引以發表和胃,用燈心草為引以清心通淋等。其應用藥材、蔬菜、果實、穀物、草木、蟲介及金屬等類皆囊括其中,真可謂方圓曲直,運用精當,達到爐火純青、美不勝收的境界。

早在東漢時期,《傷寒論》113方中就有52個方應用了引藥;金元時期,《珍珠囊》明確提出了引藥為“引經報使之說”;明清時期,引藥的應用更為廣泛和深入,並有《藥引論》專著問世。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引藥應用逐步成為了臨床處方基本原則之一。正如《醫學階梯》說:“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醫學讀書記》亦說:“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藥引論》則明確指出:“古今湯方莫盡,藥引無窮,臨機取用,各有所宜。”均說明了應用藥引的重要性和廣泛性。大抵選用引藥根據疾病表現、病變部位、體質強弱、發病季節以及治療目的、立方原則、藥性特點等因素而定。正確地應用引藥,對引諸藥入經,直達病所,提高療效,矯正藥味,便於服用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引藥的臨床應用,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即用於引藥歸經、佐助、佐制、反佐、調和諸藥等。

(一)引藥歸經:

如參苓白朮散中用桔梗為引,似舟楫載藥上達上焦以益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中用吳茱萸、生薑為引,直走厥陰引諸藥散陳寒;芪芍桂酒湯中用苦酒為引,引藥入營分以增強洩營中鬱熱和散肌腠水溼之功;失笑散中用醋調服為引,引藥入肝以解肝經瘀血疼痛。

(二)佐助:

如八正散中用燈心草為引,既可導熱下行而通關竅,又能增強通淋除溼的作用;炙甘草湯中用酒煮煎為引,增強了疏通經絡、暢利血脈的功效;括蔞薤白白酒湯中用白酒為引,助藥上行通達氣血。

(三)佐制:

如川芎茶調散用清茶調下為引,既可上清頭目,又能制約風藥過於溫燥和升散,使升中有降;涼隔散用白蜜為引,既可存胃津、潤燥結,又能緩和硝、黃之峻下。

(四)反佐:

如白通加豬膽汁湯中用人尿、豬膽汁為引,取其性鹹寒,引陽入陰,使溫熱之藥不為寒邪格拒,以利發揮回陽救逆之作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豬膽汁為引,借其苦寒性滑引姜附大辛大熱藥物入陰,以制盛寒對辛熱藥物之格拒,具有“甚者從之”之意。

(五)調和諸藥:

如麻黃湯、桂枝湯中用炙甘草為引,以緩和麻、桂峻烈之性;龍膽洩肝湯中用甘草為引,以調和諸藥苦寒之性;達原引中用甘草為引,以緩和厚朴、檳榔、草果之力猛並能解毒,又可緩和知母、黃芩之苦寒。此外,也有調和中州,固護脾胃之意,如常用生薑、大棗、甘草為引,即有此意。

引藥的分類

蔬菜類引藥

1、生薑:辛,微溫;入胃、脾、肺、肝經,其性走而不守。作引藥其效有三:宣散表寒, 降逆止嘔;化痰滌飲,通絡利竅;調理肝胃,暢達氣機。但陰虛及上、中焦有熱者忌用、引藥用量1~3片。

2、生薑皮:辛,涼;入脾、肺經。作引藥是取其以皮走脾之意,引諸藥入脾,有和脾行水之功效。但陰虛及上、中焦有熱者忌用。引藥用量,1~3片。

3、煨姜:辛,微溫;入胃、脾、肺經。作引藥是取其性平和,既無干姜之燥,又無生薑之散,有和中止嘔,固護胃氣的作用。但陰虛及上、中焦有熱者忌用。引藥用量1~3片。

4、蔥白:辛,甘,溫;入肺、胃經。作引藥能領諸藥達表入裡,其效有三:和調陰陽,通陽散寒,疏散表寒。但表虛多汗者忌用。引藥用量,1~2寸。

5、蔥尖:辛,甘,溫;入肺、胃經。作引藥意在以蔥尖通關利竅,可開通膀胱關竅。但表虛多汗者忌用。引藥用量,1~2寸。

6、胡荽:辛,溫;入脾、胃、肺經。作引藥是取其辛溫香竄之性,領諸藥外達皮膚,有疏風解表,發汗透疹的作用。但疹已透出或非風寒外束而是熱毒壅盛所致的疹出不透者忌用。引藥用量,1~2棵。

7、香菇:甘,平;入肝、胃經。作引藥能助諸藥託痘排毒,疏風透疹。但有中寒者不宜用。引藥用量,1~3片。

穀物類引藥

1、粳米:甘,平;入脾、胃經。作引藥是取其甘緩之性,調護胃氣,以防大涼之劑傷中。引藥用量,3~15克。

2、陳倉米:甘、淡、平;入脾、胃經。作引藥其效有二:調中益氣,澀腸止瀉;顧護胃氣,化溼止痢。引藥用量,3~15克。

3、糯米:甘,溫;入脾、胃、肺、腎經。作引藥能助諸藥行營衛,有益氣行血、透痘助漿的作用。但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運化者忌用。引藥用量,3~5克。

4、薏苡仁:甘,淡,平,微寒;如脾、胃、肺經。作引藥能助藥健脾益氣,除溼散滿。但大便乾燥及妊娠期慎用。引藥用量,10~15克。

蟲介類引藥

1、蜂蜜:甘,平;入心、脾、肺、大腸經。作引藥能助諸藥解毒調中或潤腸通便。但痰溼內蘊,中滿痞脹及便溏者忌用。引藥用量,10~15克。

2、蠶繭:甘,溫。作引藥能助諸藥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有生津止渴之的作用。引藥用2~10克。

3、珍珠:甘,鹹,寒;入心、肝經。作引藥能領諸藥入心,有鎮心安神、養陰熄風的作用。但陰寒證忌用。引藥用量,0.5克~1克。

4、桑蟲:甘,平;入肝、脾、肺經。作引藥能助諸藥散風透疹,託痘發漿,活血解毒,祛瘀通經。本品有毒易傷脾胃,故凡痘毒脾敗、皮薄腳散、洩瀉不止者忌用。引藥用量1~5條。

果實類引藥

1、梨: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經。作引藥能助諸藥清熱潤肺,消痰止嗽;又可助諸藥清滋肝肺,退潮熱止咳嗽。但虛寒咳嗽、脾胃有寒者忌用。引藥用量,3~5片或汁液半杯。

2、胡桃肉:甘,溫;入肺、脾、胃經。作引藥能佐諸藥補命門元陽,通經脈鬱滯;又可助諸藥補腎以運脾陽,調中以行滯氣。但陰虛火旺及痰火積熱者忌用。引藥用量,1~3枚。

3、大棗:甘,溫;入心、脾、胃經。作引藥能導諸藥入脾胃,和中助運;又可助諸藥補益心脾,滋補氣血。但心下痞滿、中滿嘔吐者忌用。引藥用量,2~5枚。

4、龍眼肉:甘,溫;入心、脾經。作引藥能領諸藥入心脾,補益氣血;又可領諸藥直達心經,養心安神而增寐。但內有痰火及溼痰者忌用。引藥用量,3~7枚或3~6克。

5、鮮青果:甘,澀,酸、平;入肺、胃、肝、脾經。作引藥能助諸藥清肝涼膽,清胃降火,又可助諸藥解溫熱之毒,療咽喉腫痛。引藥用量,2~7枚。

6、蓮子:甘、澀、平;入心、脾、肝、腎經。作引藥是取蓮肉芳香之味,以清養心君,除煩安神;又取其稼檣之味入脾。固澀之性澀腸,故能止滑瀉。但中滿痞脹、溺赤、便秘者忌用。引藥用量,5~20粒。

7、藕節:甘,澀,平;入心、胃、肝經。作引藥能助諸藥涼血止血,散瘀生新;又可助諸藥解咽喉之熱毒。但脾胃虛寒者慎用。引藥用量,2~7個。

8、荷梗:微苦,平;入心、肺、肝、脾經。作引藥能助諸藥升清除眩,和營舒筋;又可助諸藥行氣化飲,寬胸和中,清解暑溼。但大便乾燥者忌用。引藥用量,0.7~1尺。

9、荷蒂:苦,甘,平。作引藥能領諸藥上達,能清解咽喉腫痛以及和血散瘀、清降心火。引藥用量,2~3個。

10、荷葉:苦,澀,平;入心、肺、肝、膽經。作引藥用其效有三:引藥上行,消解咽喉腫痛;昇陽散風止頭痛;清解暑熱,定眩止暈。但體虛陽浮之體忌用。引藥用量,半張或一張。

11、西瓜翠衣:甘,涼;入肺、胃經。作引藥有輔助藥清暑除煩、止渴利尿的作用。但中寒多溼,大便滑洩者忌用。引藥用量30~50克。

草木類引藥

1、燈心草:甘,淡,微寒;入心、脾、膀胱、小腸經。作引藥能導諸藥入心、脾、膀胱,以清溼熱、利關竅;又能清上、中二焦之餘熱。但氣虛小便不禁者慎用之。引藥用量,3-~50寸。

2、蘆根:甘,寒;入肺、胃經。作引藥是取其體中空虛,以起輔助疏散透疹的作用;又取其清涼而上升,領諸藥直達頭頂,以散解瘟毒。但脾胃虛寒之嘔吐作脹忌用。引藥用量,10~15克,或鮮品3~5把。

3、醋柴胡:酸,苦,平,微寒;入肝、膽、心包、三焦經。作引藥能領諸藥入肝膽經,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但真陰虧損、肝陽上亢者忌用。引藥用量,1.5~3克。

4、益母草:辛,苦,微寒;入心、肝、腎、心包經,作引藥能助諸藥活血調經,化溼清熱;又可助諸藥消瘀逐滯,養血生新。但氣血素虛偏寒及陰虛血少者慎用。引藥用量,6~10克。

5鮮扁豆花:甘,淡,平;入脾、胃經。作引藥能助諸藥除中焦之溼滯,理脾胃以止洩。但陰虛及便秘者慎用。引藥用量,7~10朵。

6、鮮扁豆葉:辛,甘,平;入肝、脾經。作引藥能助諸藥清暑利溼,行氣和中;又可助諸藥調理中州,調和肝脾,舒筋化滯,止嘔止瀉。但陰虛及便秘者慎用。引藥用量,10~15片。

7、竹葉:甘,淡,微苦,寒;入心、肺、肝、膽、胃經。作引藥其效有五:清上焦之熱,以助清利咽喉;清化陽明,以助清理胃經溼熱;清病後餘熱,使餘邪從小便分消;清心肝之熱,以助降五志火熱;清化痰飲之熱,以助化痰滌飲。但中上二焦無熱者慎用。引藥用量,5~20片。

8、淡竹葉:甘,淡,寒;入心、肺、胃經。作引藥能清上焦之熱,清利咽喉,導熱下行,又可清化暑溼相合之溼熱,使溼與熱不相合。但孕婦慎用。引藥用量,3~6克。

9、枸橘葉:辛,溫;入肝,胃經。作引藥能領諸藥達中上二焦,起到利咽導毒及理氣和胃的作用。但脾胃虛弱者慎用。引藥用量,30~50寸。

10、桑枝:苦,平;入肝、肺、脾、腎經。作引藥能領諸藥入肝養血,抵關節而舒筋;又可助諸藥驅風除溼,消腫止痛。引藥用量,3~10克。

11、竹瀝:甘,苦,寒;入心、胃、肝、肺經。作引藥意在取竹瀝性滑流利,能領諸藥走竅逐痰,通利經絡,益陰除熱。但脾胃虛寒而致腸胃滑洩以及寒嗽者忌用。引藥用量,3~30毫升。

金石類引藥

1、赤金、金器:辛,苦,平;入心、肝經。作引藥能助諸藥鎮攝心神,安寧魂魄;又可助諸藥涼肝解熱,定驚止搐。但陽虛氣陷、下利清冷者忌用。引藥用量,常取整塊或一件,入藥同煎後取出。

2、、紋銀:大寒,入心、肝經。作引藥能助諸藥安神定志,鎮驚明目,顧護胎元。但陽氣虛弱有寒者忌用。引藥用量,常取整塊或一件入藥同煎後取出。

3、元明粉:辛,苦,鹹,寒;入胃、大腸經。作引藥其效有三:助諸藥入腸胃導裡滯下行,除脹滿;助諸藥稀釋痰涎,清利大腸;助諸藥驅經絡之痰飲,潤腸胃之燥結。但脾胃虛寒者忌用。引藥用量,2~6克。

4、硃砂:甘,寒;入心、肺、脾、腎經。作引藥能助諸藥清心寧神,定驚防驚癇,逐痰降火。但本品久服,可致慢性汞中毒,不宜久服。引藥用量,0.5~1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