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豐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條條大路、公路、鐵路越“跑”越快!

豐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條條大路、公路、鐵路越“跑”越快!

豐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條條大路、公路、鐵路越“跑”越快!

速度和里程,是標記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地區區位格局,隨它們的改變,可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時,豐都只有一條簡易公路,長度不到6公里,只能勉強通行黃包車;改革開放之初,碎石路通到52個公社,“汽車跳,豐都到”,成為一代人的歸家記憶;90年代後,豐都交通飛速發展,高速、鐵路的貫通,為經濟社會注入了強勁動能……

如今,一條快速鐵路、兩座跨江大橋、三條高速、四座客運港口、五條公路幹線,以及不計其數的鄉道、村道密織成網,奠定了豐都實現跨越發展的基石。

從行路難到全國通達,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通過豐都三代交通人的腳下之路,串起一個道路改變時間、拉近空間的故事。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涪豐石高速。陳勇 攝

行路難 築路艱

“爆破用‘土火藥’,400米的路修了7個月”

“出行全靠走,運輸全靠背”。70年前,代表豐都交通“速度”的,是長江搖搖晃晃的木船和腳步丈量道路的緩行。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到涪陵開會,要背一床被子。因為通不了汽車,頭一天走路出發,第二天才能到,中間還有要休息一晚。”1951年,譚天官在豐都縣茶園鎮(現五坪鎮)任幹部,崎嶇難行、山水橫隔的道路,讓他吃盡了苦頭。

“到重慶就是乘船,去要6個小時,返回12個小時。”一天晚上,接到臨時通知的譚天官要從北岸家中趕到南岸,處理村民糾紛:“冒雨跑了兩個小時,到河邊發現渡船已經停運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譚天官個人的苦,也是豐都縣全域的痛。到1955年,全縣才建成第一條泥結碎石路——豐墊路,只有15個公社通行了汽車。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晚霞中的長江二橋。林登周 攝

如果把地區看成一個生命體,那麼交通就是貫通這個軀體的血脈,串連著區域間的發展脈絡,指引著地區發展的未來方向。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在交通基礎差、自然條件惡劣的前提下,豐都人以“誓將天塹變通途”的決心,開始了艱難的開山闢路之行。

87歲的陳金輝是最早參與公路建設的一批人。1958年,陳金輝作為豐都縣“築路委員會”成員,參與了豐都到狗子水場鎮公路的修建。

“那時條件非常艱苦,哪有什麼爆破設備,用的都是土火藥!”陳金輝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開鑿狗子水場鎮隧道時,一聲爆炸巨響引起山體垮塌,瞬間掩埋了18名熱血男兒。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馬廂路。黃白楊 攝

慘烈的事故發生後,公路選擇了改道而行。但沒有減弱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往無前的勁頭。“只有這條路通了,即將建好的竹片場才能將竹材運送出山。”陳金輝回憶,僅在地勢險峻的狗子水場鎮,一段400多米的路,就耗時7個月才打通。

路修到哪裡,工人就住到哪裡,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磨運進山。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才能領船票回家一次,但大家沒有一句埋怨。

“誰都過怕了窮日子。”陳金輝和隊友們知道,小小一條路,承載了千家萬戶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大路通 小路暢

“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

經過老一輩的青春和血汗澆築,到改革開放初,豐都已有近700公里的省縣鄉道泥結碎石路面公路。但落後的交通狀況沒有立即得到改善。

“上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 ‘提速’成為豐都交通關鍵詞。”68歲的蔡建榮是豐都交通飛速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鄉村道路密織成網。陳勇 攝

為了加速佈局道路管網,上世紀80年代,蔡建榮天天領著一隊人在農村勘測繪線。“到任命我為副局長了,有縣領導問,這個蔡建榮,以前怎麼沒有見過?”蔡建榮這才從鄉下趕回縣裡開會,此時,他已經在豐都的大小道路上奔走了15年。

“從2001年到2006年,全縣第一條水泥硬化路、第一條柏油路、第一條城市景觀大道迎賓大道相繼建成通車。2010年,豐都第一條高等級公路——豐高路產業大道完工。次年,城市公交順利開通。”談起這些年交通進程,蔡建榮如數家珍。

“如果說高速、快速鐵路和國道省道是支撐豐都交通的主要動脈,那麼鄉村公路就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毛細血管。血脈通暢,骨肉才能強健。”蔡建榮介紹。

在鋪就康莊大道、打通交通大動脈的同時,豐都沒有放鬆對鄉道、村道的建設。

到2005年12月,村道路總里程由1998年的1325公里增至2741公里;2007年,1949年以來都督、太平壩、暨龍三個偏遠鄉鎮不通客車情況成為歷史。

新時代 新徵途

“‘鐵公水’立體互聯,促就地區蝶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2012,蔡建榮退休,走下熱愛的崗位。同年,黨的十八大隆重召開,時代使命落在了當代交通人的肩膀。

“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交通先行。”,豐都縣交通局黨委副書記秦紹南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當下的豐都交通,除了速度,質量同樣重要。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渝利鐵路豐都段。陳勇 攝

“黨的十九大以來,豐都每年4億元用於投入交通建設。”秦紹南介紹,2013年,豐都第一條高速公路——涪(陵)豐(都)石(柱)高速公路,第一條快速鐵路——渝利鐵路豐都段,紛紛建成通車,實現了“1小時重慶、8小時上海”的目標。

高速汽車、動車風馳電摯而來,縮短了豐都與特大城市的時空距離,標誌著這座傳統遠郊縣完成了標準近郊縣的轉變,極大提升了區位優勢和區域競爭力。

截至2018年,豐都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6445公里,其中硬化或油化里程4326公里,年客運量724.9萬人次,貨運量724.9萬人次,貨運量64億噸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公、水立體交通網絡體系。

“如今,一條快速鐵路、兩座跨江大橋、三條高速、四座客運港口、五條公路幹線貫穿豐都全境,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100%撤併村暢通,100%符合條件行政村通農客。”秦紹南說。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港口碼頭貨運繁忙。陳勇 攝

放眼豐都人腳下的道路,在三合街道,一車車金黃的紅心柚堆成小山,通過四好農村路運送出園;在南天湖,一批批遊客經由馬廂公路從四面八方趕來,赴美麗鄉村之約;在湛普碼頭,一艘艘貨運郵輪往來繁忙,將大宗貨品送往全國……交通的躍動引來人流、物流、資金流,正促成地區經濟的蝶變。

“跑得再快,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秦紹南表示,下一步,豐都將奮力推動交通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註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註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註重創新驅動轉變,讓道路成為最美風景。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