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明望村位於忻府區西北,距城區18公里。東邊5里正對銀山,南靠雙乳山,西鄰雙乳湖,北距奇村鎮1公里。全村現有住戶585戶,人口1448人。現屬奇村鎮

。明望村山青水秀,風景獨特;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勵志圖強,人文薈萃。是忻州屈指可數的一方風水寶地。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雙乳懷抱 地肥水美

明望村綠水青山環抱,風景秀麗宜人。雙乳山、傲子坡、大西坡、暖泉山、王墓山和雙乳湖山水相依,親密環繞,把整個村莊擁入懷中。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村西,過去雲中河畔明望的近幹畝土地,現已全部變成一個大型的雙乳湖水庫。雙乳湖面積4000餘畝,最大儲水量可達1200多萬立方。湖水澆灌著萬傾良田,養殖著無數魚蝦龜蟹,湖上鵝鴨成群,水鳥遍野,快艇擊浪,小船悠然。這裡是中下游濱河公園和一個個水上樂園供水用之不竭的源泉。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村東,至五里之遙的銀山腳下,過去白茫茫的鹽鹼地,解放後通過開奇明渠、躍進渠,改造了鹽鹼地;通過運取大量湖灘肥土改良了土壤;通過修築青山渠,平田整堰,擴大了坡地灌溉面積。如今2264畝耕地都能上水,而300畝三面環村的坡地亦樹木茂盛,花果飄香。真是人說明望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近年來,村黨支部、村委會依託本村資源優勢,掛靠國家扶持政策,群策群力,改善水利設施,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整治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到2019年,有配套水井10眼,變壓器4臺,暗管1萬米,沙石化田間路4公里。同時發展西瓜制種,西葫蘆制種,甜糯玉米等經濟作物,技術員定期培訓農民,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技術保障。

村中,莊重的門樓,典雅的影壁,恢宏的大戲臺,寬闊的文化廣場,活動室、圖書室,便民的村委辦公所,硬化的主要街道,明亮的六十多盞路燈,一所新建的標準化小學,3個三農便民店,2個小型超市,3個飯店,5個生活垃圾池,還有大型水塔,可供全村自來水飲用。

2019年初,村委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村莊衛生,折違建,清垃圾,修河渠,治糞汙,改習慣,提風貌。村裡拆除了長久佔道經營的違建,處理了經常味道難聞的垃圾,打掃衛生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有專人做到垃圾不落地,及產及清。通過這次環境大整治,徹底改變了人居環境,使明望真正成了一個生態優美的村莊。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亙古明望 源遠流長

明望村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存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史前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漫步明望故地,撿拾久遠的歷史。1993年,忻一中學生王曉航發現考證了雙乳山原始人遺址的存在。忻州地區文管處處長李有成看了考古系列論文、圖片、實物後評價說“雙乳山遺址屬龍山文化,是忻州地區的首次現..……一箇中學生酷愛祖國曆史文化,不辭艱辛,大量取證,事實清楚,難能可貴”

。雙乳山北麓之老孃溝古窯尚存,幽靜深遠,傳說為王母娘娘所開,其實是明望遠古祖先原始人的生存之地。1992年,明望在大西坡頂興建文殊寺時,掘出西漢古墓,墓葬中青銅寶劍、彩繪陶器等一批文物由地區博物館收藏。明望村西北臨村有一王墓,只留有古時盜墓之舊跡,久遠的年代和人物無可考證。而雙乳山北乳之巔所建文殊寺被廣譽為“雙乳浮樓”,殿堂金碧輝煌,色彩斑斕,宏偉壯觀,雙乳山歇山殿,巍巍橫空而起,屹立於山巔,此殿景觀奇特,建築結構奇巧,古今獨一無二:寺中四根大柱,一年四季總有一根懸空,老不著地,只要用手一推,此柱即搖晃起來。更神奇的是,這四根大柱按春夏秋冬四季以“巽、離、坤、兌”之方向交替懸空,年年如此,整個樓閣飄若翠微,故得名“雙乳浮樓”。是忻州古四奧八景之一。由殘存石碑”尉遲恭監造”可知:雙乳浮樓始建於唐初。這與忻縣縣誌所載:始建於唐朝初期,五代後至宋、元、明都做過不同修葺相吻合。1992年,明望村人重建雙乳山文殊寺寶剎於大西坡頂,傳承古韻,氣勢非凡,以免鄉民遺忘歷史之輝煌。新寺宏偉壯觀,與雙乳湖相映生輝,只是少了古殿”的“浮樓”之奇。


明望村自唐宋以來,除了雙乳山上文殊寺院,村北有龍王廟、財神廟、奶奶廟院一座,村南有金臉塑像關帝廟院一座、有別具一格的戲樓,村東北有紅臉塑像關帝廟院一座。四座廟宇分別都有戲臺,每年都趕會,唱戲,摔跤,玩藝兒雜耍,鬧紅火,做買賣,熱鬧非凡。雙乳山腰東北有一片開闊地,是古明望廟會的專屬區域,名曰“會館子上”。雙乳山文殊寺廟會過去是農曆四月初八正日,由方圓24村參加的盛會。現文殊寺廟會改為農曆四月十八日,同樣紅火無比。其他古廟都已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的是零零星星美麗而神奇的古老傳說。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明望村的村名出自建村始祖王士和陳武雙結拜兄弟之口。相傳大槐樹移民曾經過忻州,夜宿南營。移民中有王士、陣武結拜兄弟二人,因飢餓難擋,隧帶配偶偷出營地,到雲中河裡捕魚、摸蝦,抓田雞。不料,雲中河水暴漲,將他們截在河東岸雙乳山腳下,只見山坡上樹木茂盛,山桃山杏野果累累。他們邊採邊吃,不知不覺走入雙乳山腰西窪一山洞中,由於連日風雨兼程,疲勞過度,在洞中飽食而臥,次日過午方才醒來,出洞一望,大驚失色,時隔半日,南營已成一片汪洋,更不知同夥去向,無奈王陳兄弟從小飲馬溝轉到乳山之北,靠大西坡掘成西窖兩眼悽身。從此兄弟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每日傍晚總要攜帶妻子登上雙乳山頭,先向西望南營,然後向南遙望故居洪洞大槐樹—一圪針溝,再向北遙望不知去向的移民同夥,每每望到繁星滿天,明月西斜時,兄弟對視,兩家女人同說一聲:“明兒望哇”,便無語,才依依不捨的下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嚴寒酷署,不管風吹雨淋,王士、陳武兩家天天登山,天天望,天天說著同樣的那一句永不變更的話:“明兒望哇”。才肯回家。

再後來,雙乳山北乳之陰的開闊地被王士、陳武兄弟兩家開闢建造成一座富饒美麗的莊園。王士在村東面築起一座東寨,陳武在東寨西北築起一道西柵子。王陳兩家人南依雙乳山作障,西靠傲子山為屏,東寨、西柵子與兩山合圍,從此形成了一個好不安全舒適的小村寨。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雲中河流域氣侯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木繁盛,村落漸次增多。一日鄰村人見王士,相問:“你們居雙乳山下什麼村?“王氏隨口答曰:“明兒望哇!”他日,又有鄰村人見陳武亦問:“你們居雙乳山下什麼村?”,陳氏亦隨口答曰:“明兒望哇!“。這”兒”和“哇”原為輔音,發音輕微不易被人注意,又無實義;而“明望”兩字卻凝重而響亮、擲地有聲,含義無窮。因此,鄰村人便都說王士和陳武所居之村叫“明望”。

從此,鄰村上下,方園百里,無人不曉得忻州雙乳山下有個美麗富饒的明望村。

新發現!忻府區明望村人文薈萃,風水寶地,令人嚮往


王陳兩家從貧困中建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造就了勤勞勇敢、善良義氣的性格,對貧苦流浪、無家可歸之人極富同情心,收容幫助他們在村裡安居。因此,明望村後來逐慚發展成多姓氏,多家族的格局。現585戶中,戶主姓氏達32個姓別。明望村民風淳樸,互助為樂,“奪戶舁棺”便是典型一例。周邊村裡喪葬幫忙的人都要東家管飯,但明望村只幫忙絕不吃飯,古風傳承,至今如此。

勵志圖強 人文薈萃

明望村有32姓,32個家族。人人有個性,家家有特色,但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一代一代明望人逐漸形成了一種共有的特質-一明望精神。那就是“百家同心、互助為樂的純樸風尚;勤勞勇敢、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畏強暴、維護正義的戰鬥精神;百折不撓、開拓進取的堅韌衝勁”。

翻開記憶的大門,歷數先人的風采。清朝王佩璋(1885——1967年),王家的花大門上,“望重士林”塑金大字閃耀奪目,是其時父輩考取功名的佐證;趙保珠家仍珍藏著清朝《秀容孝女》牌匾,此牌匾系同治十一年時(公元1872年),忻州知州高崇基發現民間竟有如此傑出女子,感慨萬幹、欽佩不止。而“給秀容孝女額表其門”,“以榮之”。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時有趙蓮女,養老扶幼,頂門又立戶,這是“誰說女子不如男”在古代的又一典範。為彰顯古代女性敬老愛幼,孝順忠堅之志,及不畏艱辛,窮其一生、挑戰自我,頂門立戶之功,由當時州內吏胥陳逢泰親筆書寫了《趙孝女傳》;清光緒24年(1899年),時任村長王存雲(1865——1930年),在村興辦學堂,為教好學生並減輕村民負擔,一直義務兼任教師,學生成績顯著。忻州知州以“德澤義學”牌逼和兩面錦旗表彰;清朝年間,村長陳黃苟(生卒不詳),為修忻州到奇村“官道”,主動獻出自家良田,換得官道所佔人家土地,解決了當時修路難的矛盾。忻州好縣長許漢都贈“造福桑梓”牌匾以示表彰。

明望人至古崇善唯美。到近代卻有“屠宰之鄉”稱謂。據說清朝中期,居明望的曹家興起殺賣大牲畜,牛、馬、驢、騾、駱駝等,很快發跡。過若干年,有年過年煮餃子,揭開鍋後突然看到滿鍋牛頭上下翻滾,主人大驚失色,遂病亡。不久曹家衰落,人亦出走,只留下村東一片荒塚——曹家墳。陳家信奉民間俗語“豬羊一棵菜”,只宰豬殺羊,不屠殺人類的幫手牛和馬,且親民利微,一直傳承到今。他們結幫成隊,西到寧武、靜樂、嵐縣、陝西,北上崞縣、集寧、封鎮、土木爾臺、蒙古草原……明望人憑著豪爽仗義、誠實守信和高超的屠宰技術,一把屠刀走天下,贏得了世人的喝采。常有外村五六個後生才好不容易把二三百斤的生豬送到明望,男人不在家,親眼看著女主人三八兩下制服肥豬。久而久之,“屠宰之鄉”的美名不徑而飛。當然除陳家外,隨之而起的還有呂家、趙家、邢家、張家、索家、杜家、郭家、高家等家族,都擁有殺賣的良好口碑和高超的屠宰技能。後來“屠宰之鄉”也就名副其實了。解放後,陳二林、陳三林弟兄到了太鋼食品供應站和批發部,負責技術指導和批發工作。陳成喜、陳計洋、陳秉恆、陳存安等一大批人到了縣肉聯廠、各公社食品站工作。依託屠宰之便,明望曾出現有名的皮革加工者趙全佳;雜碎精加工者趙二全、孫老虎、郭緒根、高治旺、陳潤元、邢成喜等一批能人。他們製作的雜碎自古以奇村鎮等地為主要市場,衛生第一,色香味俱佳,形成了後來的地方風味特色名吃“奇村雜碎”,進而走進忻州、太原,深受人們歡迎。

在明望眾多雜碎經營者中,孫老虎的“老虎兒雜碎”,因慈禧太后路經暖泉山明望時飽嘗讚譽後,更負盛名。

明望人雖有“屠宰之鄉“的冠名,其實菩薩心腸,崇尚佛法依然是骨子裡的真實一面。至唐初建雙乳山文殊寺起,代代先民敬佛行善,使寺廟發展到四座,香火旺盛不衰。尤從抗戰以來,武聖關帝廟成了村民抗擊侵略者的神壇,寄希於中華再出武聖。

村北關帝廟主持王應光(時人稱“老尚友”)聚集信徒,借求神拜佛宣傳抗日,三七年,陳建榮(龍喜)、陳培才(存保)、陣先元等一批積極青年參加了義勇軍。村南關帝廟主持由雙乳山文殊寺主持釋然悟大師兼任,住宿村南廟院,講經說佛,收村中青年寂光、寂常、寂明為徒,倡導國人向善、保家為國、抗擊侵略。寂光大師為抗戰還俗,學得裁縫為八路軍做軍裝,解放後又皈依,在忻州和平路“觀音寺”任主持。寂常大師任忻州”興國寺”主持,是忻州市佛教協會第一屆、第二屆會長,忻州市政協第十屆委員,第十一屆常委,忻府區政協第十二屆常委。寂明後還俗,參加解放軍總後勤部的(黃龍王溝)軍工建設。

之後入佛門的村民仍有釋照嚴、釋照授、釋照寺等愛國僧人,明望人崇善信佛、愛家愛國的家國情懷延綿不絕,源遠而流長。

明望人崇善信佛不假,但勇武驃悍、不畏強暴、保家為國、不懼犧性的精神亦表現非凡。單說抗日戰爭以來,為國捐軀先烈6人:他們是1937年新婚後10天參加義勇軍,後歸359旅,與日軍作戰犧牲於三交鎮的陳先元烈士;14歲參加八路軍,勇敢機智的警衛員喬榮貴(小名喬治文)烈士;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犧牲的張天保、王大紅及王旭和烈士。在一批批軍隊指戰員中,立功受表彰者甚多。如陳建榮(小名陳龍喜):1937年參加義勇軍,後歸建第八路120師359旅服役,參加過南泥灣大生運動及1946年中原大突圍、解放太原、西安等戰鬥,抗美援朝歸來,轉入鐵道部,以正團處級於1979年榮退。王太和:1961年入伍,在宣化炮兵指揮學院工作,大校軍銜,主要貢獻:1、革新的《乙丙儀沾染刻度表》獲國防部裝備儀器革新獎,全軍使用。2、編擬《炮兵旅、團首長司令部專題作業方案》及《原案》分攻、防兩題四套八萬字——由總參謀部防化部採用、審印,全軍推廣。3、編寫了《炮兵部隊核、化學、生物武器的防護》、《炮兵分隊核、化、生武器及防護》、《蘇、美軍準備使用原子、化學、細菌武器的情況》、《部隊管理學》等教材八十餘萬字,供宣化炮兵指揮學院一直教學專用,獲編寫教材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4、撰寫發表《要重視炮兵核觀察》等多篇論文,獲學術研究三等獎3次,並獲炮兵學院學制獲獎作者,被評為北京地區院校協作中心先進個人。5、講授全炮兵指揮學院《三防》、《毛澤東軍事思想》、《部隊管理學》等課程,獲學院授課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多次評為先進個人,優秀教員,受嘉獎十餘次,立三等功1次。曾被評為學雷鋒積極分子,多次評為優秀黨員。其家庭,2001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文明家庭”稱號。馮福堂、白雙喜、陳海洲、陳眉洲、王先書、陳滿紅、趙興元、陳富貴、賈雙常、馮如生、陳計貴等都是軍人中的傑出代表。

明望人的尚武精神不僅表現在祖國需要時積極投戎和戰鬥中的英勇無畏,而且平時就有強身健體的傳統。摔跤運動,長盛不衰,男女老少,永不言敗,成了南高崔氏“摔跤世家”的盟友,為忻州“摔跤之鄉”注入了活力。單說撓羊漢就有十來個。他們是:趙三福、高四、王醜耐、王黃文、趙全生、趙福和、邊凱、陳晉賢、邢靖銘等。其中奪得全國冠軍稱號的有3名(趙福和、邊凱、陳晉賢)。民間出名的摔跤健將更是濟濟一堂、人才輩出。

明望出精英 百業競風流

劉豫洲(生卒不詳)清末商人:家鄉置地百餘畝,墊定家族經濟基礎,其後代英才輩出。

王愛堂(1902.11-1971.7)建國後忻縣第一屆政協委員:尊師重教,把五個子女都培養成了新中國的第一代大學生,在“屠宰之鄉“開“書香門第”之先河。

劉漢文(銀安1904——1968年)任寧集恆記商號三掌櫃,歸鄉後培育子女讀書成才。其孫輩10人中,除中專生,大學以上學歷達7名(含1名研究生),成為文化大家之一。

陳培仁(俗名陳三1917——1999年)畜牧大拿、車把式:13歲跟隨“摔跤世家”崔富海爺爺趕馬車跑內蒙,後在忻州、崞縣、寧武、靜樂等地跑運輸,識得幹裡馬,善使百里駒。一生跋山涉水、解危救難、德藝雙全、譽滿古道。

王福祥(王清賢1928-196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隊,擁有華北解放紀念章和軍功章的空降戰士。

釋寂常(1932年生)開創忻州佛門事業的法師。

王淑英(王鳳鵉1935年生)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的中國第一批女工程師。

王天明(1937年生)在中國核工業部第七研究所從事工作的高科技人員。

王敏(王太平1937年生)嵐縣文化局局長、嵐縣1-4屆政協委員、副研究館員、中國剪紙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山西分會會員、呂梁地區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創作表演唱、小戲、快板、舞蹈等中小節目100餘件;編寫“嵐縣戲劇志”、“嵐縣電影志”入選縣誌;主編的“嵐縣民間歌謠”、“嵐縣民間諺語”、“嵐縣民間故事”等三套集成,共計12萬2千餘字,已入選山西省“三語”集成卷。

陳晉才(1955-2018年)出任右玉縣縣長和山陰縣縣委書記,朔州市市長助理等職的黨的好乾部。

王智和(1928-2018)民間農民中的徑走名人。素有“和子進太原,兩頭見太陽”之民謠(忻州明望村到太原距離往返約200公里)。

陳雙才(1952年生)26歲任明望黨支部書記,理念超前,教育優先,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興建了明望村第一座八年制標準化學校,投入使用三十餘年,為祖國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

王曉航(1976年生)酷愛考古的中學生:1993年,該生在忻州一中131班以《雙乳山人遺址初探》、《雙乳山遺址遺物探析》、《暖泉山古生態環境探密》等系列考古小論文,論證了忻州雙乳山原始人遺址的真實存在。論文分別榮獲山西省中學生論文大賽優秀獎、忻州地區一等獎、二等獎等。

王文平(1941年生)中國作家協會和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家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編審職稱。任職期間,終審近千萬部作品,其中王安憶、周梅森、蔣子龍、賈平凹、莫言、張平等作家的長篇作品,多次獲歐、美、日、等國和國內的國家圖書獎,矛盾文學獎等高級別大獎四十餘種。並主編《當代作家文庫》、《文學新星叢書》、《作家珍藏版》等大型文學叢書。業餘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各類圖書七種,為:

《講夢》(小說集)廣西民族出版社。

《文平中篇小說選》海南出版公司。

《望兒樓的女人們》臺灣海風出版社。

《文平詩詞選》香港銀河出版社。

《文平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

《明望堂瑣記》(散文集)作家出版社。

《唱夜》(小說集)太原北嶽出版社。

《豆娘》描寫家鄉抗戰的40集電視劇的原著。

作為編輯和作家,多次被收錄為:中國當代文學專家、編輯家等等。

以上所列,掛一漏萬,眾多精英,不一而舉。

明望村,從遠古的文明,到解放前的“屠宰之鄉”,到現在,亙古明望,依託魅力雙乳,有雙乳山假日山莊,有云中河上最璀璨的明珠--雙乳湖,有佛教古剎--文殊寺,有忻府區西北鄉第一雄渾排場的大戲臺,又緊靠奇村溫泉,更有勇敢、勤勞、智慧的明望人,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望已成為一個崇文尚武、百業興旺的新時代一流文明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