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戰國中山國是北方遊牧民族白狄族鮮虞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的國家。

長期以來,由於史書記載隻言片語,簡略零散,戰國中山國成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神秘王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的中山靈壽古城遺址、中山王陵以及百餘座平民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鐵器、玉器、骨器、石器、金器等數以萬計的精美文物,戰國中山國的雄風得以再現於世。

在戰國中山國出土的兩萬餘件文物中,近千件的玉石器尤為引人矚目。其種類繁多,異彩紛呈,有玉璧、玉環等玉禮器,也有玉佩、玉玦、玉觹等玉飾件,還有玉覆面、玉指蓋等喪葬玉器。這些玉器內涵也頗為豐富,玉質有新疆子玉、遼寧岫巖玉、河南獨山玉等,也有與上述地方所產玉質差別很大,難於確定產地的玉質。這些玉器的製作年代有西周、春秋、戰國早期和晚期,其中既有中原式、楚式、越式的玉器,也有獨具特色的中山式玉器,此外還有戰國中山國玉工仿效中原式或楚式製作的玉器。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國中山國出土的眾多玉器中,僅龍形玉佩就達兩百餘件,數量之大,式樣之多,前所未見。這些龍形玉佩有的出土於中山王族墓或陪葬墓,有的出土於中山國祭祀坑遺址,說明它們有佩飾、隨葬、祭祀等多種用途。玉佩有青玉、黃玉、墨玉、白玉等多種,運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不同的雕琢技法,裝飾有谷紋、蠶紋、絲束紋、長節片紋等多種花紋。龍的姿態也是多種多樣,細部刻畫更是千變萬化。

這些龍形玉佩尤為生動地表現出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時代風格,我們從中也能領略戰國中山國高超的玉器製作水平。

下面擇數件具有代表性的龍形玉佩介紹如下,

以供廣大玉器愛好者賞鑑: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透雕夔龍黃玉佩

全長23.6釐米,寬11.4釐米,河北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陪葬墓出土。此玉佩是戰國中山國王族墓葬中出土最大的龍形玉佩,黃玉質,表面呈慄黃色,有白斑,半透明。整體為挺身回首的夔龍形,龍頭較小,短角前曲,棗核形眼,上吻圓長,龍身蜷曲,兩側飾有足和捲毛,卷尾下垂。兩面浮雕谷紋,內外緣有凸起的輪廓線。上部中有一系孔。龍的形體巨大,造型富有神采,動感十足,是戰國時期龍形玉佩的佳作。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透雕圓形夔龍黃玉佩

直徑6.4釐米,河北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陪葬墓出土。由圓形玉片透雕而成,半透明,中心為圓環,環上裝飾繩索紋,內外緣有陰刻的輪廓線。環的外廓透雕三條夔龍。夔龍形態相同,獨角上折,圓眼,口微張,上吻上翹,下唇內勾,腰部上拱,尾部低沉,尾尖上卷,前後各有一足,後足較高有毛,均身刻鱗紋,尾部捲曲並飾有絞絲紋。三條龍曲頸回首,拱背翹尾,生機勃勃。整器陰陽線運用靈活,雕琢工藝巧妙。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墨書龍形青玉佩

長6.6釐米,寬3.6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青玉質,呈淡青色,半透明,有光澤。玉佩為兩條弧形龍從身體中部斜相交叉,龍尾上卷,與龍下顎部相連。龍均為獨角,張口,龍體外緣有陰刻的單線紋。兩龍背部上交形成一系孔,下部近尾處有首尾倒置的兩條小龍相連,小龍尾端與兩條大龍尾端相連。小龍頭上有角,尖嘴,龍體表面裝飾鱗紋。此玉佩表面有墨書文字“公全一吉玉”,彌足珍貴。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夔龍黃玉佩

長12.7釐米,寬3.5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黃玉質,黃褐色,龍呈回首狀,頸部由下向上卷,龍體中部上曲,前後下彎,尖尾上卷,蜷曲自然。龍的上吻向上勾卷並與後背連接,下唇內勾,棗核形眼。腹下有一足並裝飾有捲毛,後段邊沿有三足呈折勾狀。中部有一系孔,周邊有稜,龍身浮雕谷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青玉佩

長8.7釐米,寬5.5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青玉質,青綠色,半透明。龍頭蟠捲回折,龍眼呈棗核形,上吻上卷,尾尖細,並向外捲成環形。龍的胸部、腹部、尾部各有一彎尖狀的足。中上部有一系孔,周緣有稜邊,龍身淺浮雕谷紋,龍口邊裝飾絲束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青玉佩

長14.3釐米,寬2.3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青玉質,龍頭呈回首狀,頸部裝飾鱗片紋以及長毛紋。中間上部有一小系孔。龍身上下裝飾有捲雲紋,中間裝飾竹節帶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青玉佩

長12.1釐米,寬8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青玉質,青綠色,半透明,龍角稍向前曲,上吻飾有渦卷紋,並與背部相連,下唇向內勾卷。尾部上折直豎,尾尖外卷。腹部下有一長足折曲並有捲毛,前部、後部以及尾端各有一短足。龍體中部有一系孔,刻陰線紋,周有邊線,裝飾渦紋和條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墨玉佩

長9釐米,寬4.8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墨玉質,呈黑灰色。龍上吻飾有渦卷紋,與背部連接,菱形眼,胸下有一短足,腹下有一長足並飾有捲毛。尾部尖細並向外卷。中部有一系孔。周邊有稜,龍身浮雕谷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黃玉佩

長10.4釐米,寬5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黃玉質,黃綠色,半透明,有墨綠斑,沁蝕處呈灰色。龍角尖細,上吻殘缺,下唇內勾,尾部內卷。腹下有一長足,前後及尾端各有一短足,腹下及尾部各有一卷毛飾。兩側下曲處,相對各一圓孔,可連綴其他玉飾,陰刻邊線和渦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青玉佩

長10釐米,寬7.3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青玉質,青綠色,半透明。龍角前曲向上,上吻圓長有渦紋,下唇內勾。尾部斜上折。腹、背、尾各有一足。腹部足有捲毛,尾足尖頭斜向下。陰線刻邊線和渦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青玉佩

長14.2釐米,寬3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青玉質,灰綠色,半透明。龍體曲回首,作奔馳狀,上吻上卷與背部相連接,下唇內勾,前伸一足,後部無其他雕飾。中有系孔。龍身刻陰線,裝飾長節片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黃玉佩

長7釐米,寬3.3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黃玉質,黃中閃青,半透明。龍為短角,方唇,頭部低垂,拱背,尾部堅細,器呈橫置的S形。龍的後身沿邊有二足及兩撮捲毛,中上部系一孔。刻陰線邊及捲雲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青玉佩

長7.5釐米,寬1.5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青玉質,淡綠色,半透明。龍的上吻圓且較細,後尾尖細上卷呈環形。中部有一系孔,周邊有稜,龍身為浮雕谷紋,龍口邊裝飾絲束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黃玉佩

長10.5釐米,寬1.6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出土。黃玉質,淡黃色,半透明。龍身呈虹形,線條簡單。頭部只有外輪廓,無細部刻劃,上吻卷,尾部漸細,呈斜平面。中部有一系孔。浮雕陽紋,周緣有邊稜,內為蠶紋和絲束紋。另一面有墨書“玉珩”二字。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白玉佩

長7.62釐米,河北省平山縣郭村西中山國祭祀遺址出土。白玉質,半透明,局部有沁。龍的上吻圓而上卷,棗核眼,口微張,尾部尖細上翹呈環狀,並有一撮捲毛,龍身浮雕谷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白玉佩

長10.8釐米,河北省平山縣郭村西中山國祭祀遺址出土。白玉質,色純,半透明。上吻圓長,口微張,菱形眼,龍角向龍頭後微翹,龍身略微成W形,下部作出龍爪以及龍的捲毛,尾部細尖並上翹,龍身裝飾捲雲紋。

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龍形玉佩

龍形白玉佩

長10.52釐米,河北省平山縣郭村西中山國祭祀遺址出土。白玉質,色純,半透明。龍上吻長而上卷,背部向上拱起,腹下一立足飾有捲毛,龍尾上翹,一分為二向左右捲曲,雕有捲毛。中部有系孔。龍身刻陰線捲雲紋。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國玉器工藝中常用的題材,從紅山文化出現直到明清乃至現代,始終是人們喜愛和崇尚的造型。縱觀戰國中山國出土的這些龍形玉佩,大多玉質瑩潤,無綹裂,無雜質,通體拋光,精雕細琢,龍的形象具有以下特點:龍頭較小,眼睛多呈圓形、菱形或棗核形,龍嘴微張,吻部長而上卷,下唇呈圓弧形。龍的體態修長,腹背上拱,多彎曲成M、W或S形,呈現多個彎轉,極富彈性,充滿了勃勃生機和生命的韻律感。玉佩的表面裝飾去地隱起的浮雕狀谷紋、雲紋、絲束紋等紋飾,雕琢工藝精緻細膩,紋飾繁縟華麗。

戰國中山國雖然是戰國時期中原唯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但憑藉其遊牧民族勇武善戰的精神、精良的武備,佔據原屬殷商故地的河北省中部地帶長達二百餘年。經過長時間的民族融合發展,戰國中山國承襲了發達的殷商文化,後期在與晉、魏、趙、燕等大國長期共存中,通過戰爭、外交或經濟貿易等又廣泛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因此,戰國中山國出土的龍形玉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是戰國時期玉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

它們既蘊含著中原文化嚴謹平和的禮儀風範,又保留著戰國中山國遊牧民族獨特的審美需求和藝術特色,為研究戰國中山國的歷史和我國古代玉器發展史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