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茅臺,屬於典型的消費品,因此
研究的框架主要圍繞:護城河、供應與需求、定價權。消費品的護城河考量最主要在於品牌知名度、以及東西能不能複製。關於知名度,顯然是家喻戶曉,而且有國酒之稱,這點毋庸置疑;而關於後者,早在1975年周總理就提出了茅臺酒異地實驗的設想。經中科院、貴州省科委、茅臺酒廠科研專家及全國部分釀酒專家篩選,以貴州省遵義市十字鋪作為試驗基地。從茅臺酒廠調來原茅臺酒廠廠長、黨委副書記鄭光先,原副總工程師楊仁勉,實驗室主任林寶財等28位優秀人才組成專研小組,從技術人員到工藝流程,再到原材料、輔料、生產設備,甚至試驗基地等也從茅臺酒廠搬運,嚴格按照茅臺酒釀造流程、遵循自然變化進行嚴苛試驗。異地試驗歷時十一年,經歷9個週期、63次輪次,30000多次分析試驗。結論是茅臺酒異地實驗做出來的不是茅臺酒,是醬香酒,只能近似而不能完全是,還是有區別。
供應端:主要取決於茅臺酒及系列酒基酒的數量,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今年
銷售的茅臺酒數量取決於四五年前基酒的數量,原因在於茅臺工藝要求基酒需存放4年。即2019年銷售量多少取決於2015年茅臺基酒的數量,2020年銷量取決於2016年茅臺基酒的數量。因此,茅臺酒供應端是存在產能限制的。茅臺基酒產量在2015年較為短缺,15年基酒產量較14年有 17%左右的下滑。對應到今年,雖然尚未公佈年報,但可以預見今年茅臺可供銷量理論上是存在相應減少的。但從大趨勢來看,茅臺酒的產量是在向上擴產的,根據2017年規劃擴產的6600噸工程將於明年竣工。
需求端:2012年以前,高端白酒消費主體主要是以政(40%)、商(42%)兩大群體構成,個人消費只佔18%;2018年變更為政(20%)、商(40%)、個人(40%)。2013年茅臺酒銷量從25178噸增長到2018年62238.4噸,年複合增長率19.8%,而生產量2013年從26033.6噸增長到2018年70216.8噸,年複合增長率21.9%。基本上供應多少就有人買多少。生活中,最直觀的考察就是登錄京東商城自營買貴州茅臺看是否一酒難求 ,尤其是飛天茅臺經常出現脫銷的情況。
定價權,貴州茅臺由於其特殊釀造工藝及不可複製性,悠久的品牌歷史,讓茅臺在定價權方面處於強勢地位。如飛天茅臺從2001年出廠價的218元增長到2018年的969元,年複合9.2%;但不管漲價怎樣,生產多少銷多少。
另外,三季報批露,從年初至今,貴州茅臺國內經銷商增加3家,減少616家,國外經銷商增加3家,減少12家;增加的主要是醬香系列酒的經銷商,減少醬香型系列酒經銷商494家。按路線,以後是要加大自營部分,這會加大茅臺的創收與營利能力。因為出廠價969元,但8月份全國範圍內批價普遍達到 2400-2500 元,部分地區甚至高達 2600 元,已突破 2012年最高點的 1900 元。這中間的差價足夠增厚淨利潤。
所以從行業邏輯框架護城河、供需端、定價權,都足以表明茅臺做的是一門好生意,是家好公司。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可以類比於國外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高端烈性酒是會出現集中度提升的過程。目前中國烈酒公司CR10(白酒)接近10%,而西歐市場CR10接近50%,美國市場CR10達70%。未來高端白酒依然有增長空間,長期投資邏輯依然存在 。
2018年茅臺年報對2019年經營收入計劃是839.5億元,最新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609.3億元,初步測算今年營收812.4億元,低於預期;目前動態PE 37倍,而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速22.48%,股價是貴了點,但說泡沫遠遠談不上,只能說合理偏貴,需要時間、業績增厚來消化估值。
假設最悲觀最極端的情況下,茅臺比2014、2015年更慘淡,不增長了 。那麼當下2016-2018現在的基酒對應生產成成品銷售為2020-2022年,總共有(59888+63787.6+70200)*2000=387751200斤,疊加半成品酒(236337.8+222689.4+222118.1)*2000=1362290600斤,茅臺的銷售淨利率常年保持在50%,即一斤賺500元,所以兩者相加總價值是8750億元,而現在茅臺的總市值為1.5萬億,可以粗略地估計就是不考慮擴產與提價的情況下,按照當前的產能在2026年之前讓其總價值與當前總市值相當。往後都是淨賺。
貴州茅臺近10年來,估值PE中樞在25倍,最低是2013-2014年第四季去到10倍這裡,所以中庸取法25倍,結合2020年市場一致性預期每股收益41.17,理論上,貴州茅臺在1029元附近是可以適當看看的。
另外,10月10日,國務院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第一試點是高檔手錶、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等條件成熟的品目,大家會擔心後面輪到酒。其實
歷史上消費稅調整已經有過幾次了,短期會對股價造成壓制,但只要長期邏輯不變,增長空間存在,最後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尤其經歷過幾次,高端白酒更具有這種韌性。附:
閱讀更多 讀書薈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