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吼出了“四千精神”指的是什么

西方有犹太人,东方有温州人。温州人跟犹太人一样,素以精明能干、会做生意著称。

当然,温州人会做生意,也是被逼出来的。温州属于沿海地区,前面是大海,后面是大山,发展传统农业没有优势,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温州人只能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正是在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吼出了“四千精神”指的是什么


2018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6006.2亿元,按照常住925万人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932元。温州更是获得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一系列国家级殊荣。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吼出了“四千精神”,在全国轰动一时。什么是“四千精神”呢?就是:“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四千精神”是当年温州人闯市场的生动写照,也是浙江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吼出了“四千精神”指的是什么


“历经千辛万苦”很好解释。“创业艰难百战多”,温州人创业之初,几乎都是白手起家,面临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温州人向来以能够吃苦耐劳而闻名。他们在创业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温州信泰集团的创始人胡福林,就是从永嘉楠溪江畔一家眼镜店的学徒工做起,最终成为驰骋国际的眼镜大王。你可知道,温州商人的无限风光,是由无数的日夜奔波、走南闯北堆集起来的?

“说尽千言万语”是指温州人健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温州人为了做成一笔生意,陪笑脸,说软话,求爷爷,磕奶奶,想方设法,无所不能。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吼出了“四千精神”指的是什么


朱熹第28代孙、饮和斋主朱庆文就亲身体验过温州人的能说会道。一次,朱庆文跟随一个团队外出旅游,途中遇到阻车,交警将所有的车子都拦下来。由于他们的行程已经订好,耽误了时间就要误机,大家心里很着急。团队中一个温州人,找车上一个人要了一包中华烟,去跟交警套近乎,请他放行。交警不同意。温州人硬是缠着他,陪着笑脸,又带他去看线路,解释可以通过。在温州人的死缠硬泡下,交警竟然真的把他们的面包车放行了。

“走遍千山万水”是指温州人外出闯荡,走遍全国各地。改革先锋步鑫生曾经对三种不同体制的企业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国营企业好比是头猪,全靠主人喂食吃;县办集体企业好比是只鸡,一半靠主人喂,一半靠自己找食吃;乡镇企业好比是只鸟,全部要靠自己找食吃。”温州人开办的民营企业,更是一群无依无靠、全靠自己找食吃的飞鸟。他们长年累月在外,单枪匹马,四处奔波。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吼出了“四千精神”指的是什么


温州市优秀企业家、福达合金材料公司董事长王达武19岁时揣300元钱南下广西,在全国推销低压电器。那时候他一天3顿饭只花4毛钱,喝免费的汤,睡7毛钱的旅馆,坐火车是站着的。这样的例子,在温州人中比比皆是。2012年,孔笙、李雪导演的36集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以温州人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来记录200多万温州人走南闯北的创业历程。

“想尽千方百计”是指温州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温州人做事很务实,不搞花架子,不做形象工程。他们要做一件事情,说了就算,定了就干。遇山开路,遇河架桥,直奔目标而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手段。正因为此,他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立住脚跟,笑到最后。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吼出了“四千精神”指的是什么


现在,大家知道温州人的“四千精神”是指什么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