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用電量增長百萬倍,電網發展助力南安騰飛


用電量增長百萬倍,電網發展助力南安騰飛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南安城區,燈火璀璨,車水馬龍,流光溢彩;企業車間,機器轟鳴,有序作業,晝夜不歇;居民家中,智能家居提前拉上窗簾,開啟空調、熱水器,靜等主人歸來…

用電量增長百萬倍,電網發展助力南安騰飛

武榮夜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安電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電力短缺到並電省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見證南安騰飛,在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到“先行官”作用。70年來,南安電網日新月異,一天一個變化,電力供應更加堅強可靠,優質服務、客戶體驗不斷提升,為南安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新中國成立時,南安境內沒有一家完整的發電廠,直至1950年1月洪瀨鎮政府同商戶合資創辦“洪瀨發電所”,安裝一臺8千瓦發電機,夜間供商戶和洪瀨機關300餘盞燈照明,按照一天夜間供應2至3個小時照明計算,一年用電量僅約7300千瓦時。經過幾十年發展,2018年南安全社會用電量已達79.92億千瓦時,是1950年的109.5萬倍。

電網在飛速發展,為南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可以說,南安今天的成績,供電企業功不可沒。

電,在那時還是奢侈品

要用電就得發電,建發電廠。1955年5月,公私合營南安電廠在溪美成立,並將洪瀨、碼頭、官橋、英都等電廠合併設為分廠,總裝機容量83.5千瓦,成為南安最早真正意義上的地方發電企業。

1957年,公私合營南安電廠由溪美中山街遷往溪美金雞山(現南安農機廠旁),泉州電廠出工完成南安第一條6.6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金街線架設,從南安電廠(金雞山)至縣城街道,採用35平方毫米鋁質導線,長約1.5公里;1958年,南安電廠總裝機增至214千瓦,第二條6.6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金普線架設完成,從南安電廠至縣城普尾,長2公里,這也是南安電廠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高壓線路。


用電量增長百萬倍,電網發展助力南安騰飛

架設線路。

1960年,愛國華僑李光前先生捐贈一套英國產船用875馬力配503千瓦舊柴油發電機組給南安,但由於缺乏安裝經費,直到1965年夏天,南安電廠才在美林公社梅亭村新建廠房,安裝該發電機組,建成投產“503”電廠(503千瓦舊柴油發電機)。

這期間,南安用電基本由地方電廠及小水電供應,以自發自供或獨立的配電網絡供電為主。到1966年南安電廠總裝機9臺,容量為1031.5千瓦,年發電量達117.93萬千瓦時。

電,用上就知道是好東西

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南安開始興建水利發電,1967年6月後橋水庫壩後水電站建成,總裝機容量2*400千瓦,並以10千伏線路送電至“503電廠”聯網運行,構成南安第一個10千伏電壓等級小電網,標誌著南安電網電壓等級由6.6千伏升級為10千伏。

1971年11月,由南安電廠自主生產電杆、設計並架設的35千伏線路,採用50平方毫米導線,全程17.6公里,從坂頭三級水電站送電至溪美城關35千伏變電站,該變電站建有主變一臺,容量1800千伏安。這是南安第一個35千伏電壓等級送變電工程。

用電量增長百萬倍,電網發展助力南安騰飛

變電站施工現場。

至1973年12月,南安電網已建成城關、水頭、洪瀨等3座35千伏變電站,5條35千伏線路共計91.49公里的統一電網,並與山美水電站(泉州地區電網)聯網運行,形成以山美水電站、坂頭水電站35千伏區域性電網為主要電源,各鄉鎮小水電、火電機組為輔助電源的電網格局,總裝機容量8500千伏安,年供電量達1525.25萬千瓦時。當時電廠的變電檢修隊伍不斷壯大,至1979年已能完全自主完成35千伏及以下設備的安裝檢修任務,結束依靠外援的歷史。

電,開始變成緊俏商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在南安,電不再僅用於照明、抽水、碾米,工礦企業更需要它了。

然而,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南安電網迎來發展瓶頸。受制於供電電源點建設,山美水電站等水電電源已無法滿足南安供電需求,南安電網開始向省網購電。

數據顯示,1984年南安電網供電量達5808萬千瓦時,其中向省網購電量就有3466萬千瓦時,佔比59.67%。由於南安電網沒有直接和省網聯網,僅能通過泉州電網向省網購電,又要受線路載流量等限制,購電量受限導致南安長期處於缺電狀態。當時,儘快與省網聯網成為解決南安缺電問題的當務之急。

“上世紀80年代,南安電力比較緊張,工廠一週停電三天,農村更不用說了,很多地方無電可用。”南安供電公司變電部運維老班長楊伯洲回憶,“所以當時要建一座110千伏變電站真是整個南安的頭等大事。”

1987年,南安縣政府成立“南安縣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指揮部”,由縣長親自擔任總指揮,準備建設南安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同省網進行聯網。

1988年10月28日,經過16個月施工,110千伏溪美變一期工程竣工投產。那一天,南安像過節一樣,縣領導為變電站竣工剪綵,許多民眾到場圍觀,鞭炮聲響徹大地。溪美變一期主變容量達31500千伏安,同省網聯網後南安從此可以直接從省網獲得電源,解決南安長期缺電問題。

電,已成為生活必需品

隨後幾年,110千伏水頭變、110千伏洪瀨變和110千伏石井變相繼建成,110千伏溪美變也擴建二期,南安電網開始進入大機組、大電網、高電壓等級的現代化電力工業時代。


用電量增長百萬倍,電網發展助力南安騰飛

現代化的智能城市開閉所。

1993年10月,南安撤縣建市,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私營企業出現多點開花態勢,一大批小型私營企業分佈在廣大農村,因此除了主網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也必須同步進行。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電力公司搶抓機遇,將1994年定為“電力建設年”,著手進行大規模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到1997年,南安區域電網已擁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所6座,主變12臺、容量37.8萬千伏安;110千伏線路8回140公里;35千伏變電站10座,主變19臺、容量12.78萬千伏安;35千伏線路18回160公里。年供電量首次突破10億大關,達10.53億千瓦時。

1999年,國家實行農電“兩改一同價”政策,電力公司直接供電區域擴展到南安全市(除豐州鎮、官橋鎮部分鄉村由泉州供電外),低壓客戶數從4萬戶猛增到30多萬戶,公司大力實施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和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兩年時間完成全市382個建制村電網改造,對農村供電實行“五到戶”,實現村村通動力電、中小企業敞開用電的目標。

隨著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農村安全用電和可靠用電有了保障,原本農村低壓用電由村委會自行或承包給村電工管理,線徑小、老化嚴重,安全隱患大,低電壓高線損,每度電費1元以上的現象得到有效改善,電也從此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由於農村用電需求拉動,2003年南安電網供電量首次突破20億大關,達21.53億千瓦時,低壓線損從原來的20%以上降到6.8%,電價降至每千瓦時0.52元。

此後南安電網以“合理規劃、超前建設”原則,滾動式加快電網建設,以每年1至2座變電站投產速度,為南安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如今,南安區域內已擁有50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6座,110千伏公用變電站33座,主變62臺,變電總容量為2718.5兆伏安,線路72回722公里;35千伏公用變電站11座,主變16臺,變電總容量為138兆伏安,線路22回237公里;10千伏線路608回,長度5132公里,專變9216戶300.7萬千伏安,公變6287戶224.02萬千伏安。電網規模位居全省縣級單位第二位。2018年南安全社會用電量達79.92億千瓦時,電網最高負荷達122.9萬千瓦,均創歷史新高。

進入新時代,南安供電公司將朝著國家電網公司打造“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的目標,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和“以客戶為中心,專業專注、持續改善”的核心價值觀,努力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繼續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頑強拼搏、奮鬥前行,一切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通訊員:楊浩 洪良文 記者:林梅治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